女校
仅招收女性的实行单性别教育的学校,多为高中或大学。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兴办的女子学校是上海经正女塾。单性别教育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学、大学都是男校或女校。
女校教育理念基于“男、女学习方法有差异,所以需要根据性别将他们分开教育”,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拥有高贵气质的女性。除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文化课外,女校还会开设形体训练、朗诵、诗歌鉴赏、舞蹈、礼仪等提高现代社会女性整体素质的课程。
女校发展历史
9世纪前,单性别教育十分常见。17世纪时,女性被社会允许开始接受教育,但仅限于圣经与针线。到19世纪,学校仍以性别分割学生,男女学生在不同校门进入,在不同范围活动,随着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男女校得到建立。1917年,苏联规定所有学校必须为男女校。据科尼利厄斯·赖尔登(小山田圭吾 Riordan)所写:“到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公立中小学已转为男女校。
而20世纪末,男女校已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最后,到2003年,全球只有几个国家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2%。但仍有国家、地区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10%:比利时、智利、新加坡、英格兰、香港特别行政区、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与大部分穆斯林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数个领域上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这个发现支持了单性别教育理论,现代社会的公立、私立单性别教育的兴趣再度兴起。
中国女校的发展
兴起:贫苦女孩的收容所
张爱玲毕业于圣玛丽亚女校,宋氏三姐妹毕业于中西女中,林徽因毕业于英国教会所办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教会女校在中国给人印象与“贵族学校”几乎等同,然而在创办之初,女校却几乎等同于孤儿院、弃婴堂的地位。
19世纪中期,随着《南京条约》等签订,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初期都在民间传教,但中外文化差异使传教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学校给年幼的孩子灌输教会意识,并培养本土传教力量,成为传教的选择。女校更是成为贫苦女孩子的收容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的第一所女校文纪女校开办于1851年,起初只有8个学生,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抱着“给家里省口饭,也让孩子能活下去”的心态送去。女校的课程针对这些女孩设置,也都是一些生存技能。1855年10月4日,女传教士钟凯琳(Catherine Jones)写给纽约传教会总部的信中,记录了女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内容,其中课程包括使用上海方言阅读四福音书、使用上海方言上阅读和书写课、针线课、绣花课等。教会学校的例行祷告,竟然也是来自美国的女传教士迁就学生使用方言教授。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积淀,到19世纪末,教会女校积累了一定口碑,当地人都知道教会愿意收留女孩,也开始愿意把女孩交给教会抚养。中国男教士也赞同这一做法,女校学生毕业后,可以由教会做媒,嫁给男教士组成基督徒家庭,成为教会信徒来源——圣玛丽亚女校学生与毗邻的圣约翰大学男学生就多有结亲。1888年,圣玛丽亚女校校长黄素娥——一个本地女传教士嫁给了从美国来华传教的圣约翰大学教师卜舫济,二人穿着中国传统服装拍摄结婚照。英俊的卜舫济对黄素娥敬爱有加,“她帮助我了解中国人民最好的品质和特性,对此我无以为报。”这也可以说是年轻教士对中国刚起步的女子教育的极高评价。
兴盛:中西结合的教育
女校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女子该享有教育权开始被民众甚至政府接受,并以法规确定下来。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宣布女子同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在梁启超、经元善等人的倡议和筹办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上海女学堂(又称经正女学)于1898年成立。其后,务本女塾、爱国女学、城东女学社、宗孟女学堂等华人女校纷纷创办。至1920年代初期,上海市已有40余所华人私立女校,呈现华人女校与教会女校并驾齐驱、共同发展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子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一些上流阶层家庭开始主动把女儿送入女校接受教育。进入女校学习是一种身份的彰显,而且女孩子在女校“镀金”以后身份也大不同,能娶到女校学生在社会上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顺应大势,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廷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正式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但承认的只是中小学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四年制,可以男女同校;并可设立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等。女子教育放开的步伐在加快。创办女子高等教育也成了大势所趋。早在1905年,中国第一所教会中华女子学院——北平协和女子大学已开始招生。1917年北京女子师范高等部成立,1919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学。同年,北京大学也对女生敞开大门。随后,30多所国人自办的大学开始兼收女生。这些高校的不断尝试与推动,最终迎来了教育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2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规定学校招生不再有男女差别。中国女性终于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女校杰出人物
著名建筑家、作家林徽因12岁时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她16岁时随父亲游历欧洲,为父亲做翻译,英语流畅,举止大方,一举成名。此后她参与新月社,不乏精彩诗作,又随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回国后入营造学社,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著述颇丰,建国后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设计。
宋霭龄、宋美龄、宋庆龄三姐妹出自上海中西女中。宋霭龄留美毕业后回国,经父亲推荐任孙中山的秘书,精通五种语言,同孙中山到全国各地勘察,参与制订营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热心政治,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宋庆龄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道路,为国共两党合作搭桥铺路,起到重要作用。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就读于圣玛丽亚女校,在校期间,她开始写作并在学校刊物《凤藻》上发表过四篇文章:小说《不幸的她》,散文《迟暮》、《秋雨》,议论文《论卡通画之前途》,这是她文学生涯的起步。后来她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写了一个教会女中的故事,其中写到东北地区沦陷,学校组织救国会的情景,与她在圣玛丽亚女中时加入“国光会”的情形也颇为相似。离开学校后张爱玲考上伦敦大学,但因战火转入香港大学。1942年她回到上海市,1943年写出《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一系列享誉文坛的精彩小说。此外,根据圣玛丽亚女校校史记载,京剧艺术家李世济、新中国生殖医学奠基人葛秦生、旅美数学家韦澄芬等人均是该校校友,跨度从文到理,从艺术到医学,各领域均有建树。
名校列举
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由英国女传教士奥特绥小姐(1797-1868)于1844年投资兴办的宁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兴办的女子学校是上海经正女塾。其他还有务本女塾、贝满女中、江南女子公学、平阳县“益智高等女学校”等。
贝满女中
亦称“贝满中斋”,基督教新教教会学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创办人裨吉励莎(Eliza Jane Bridgman),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灯市口大鸪胡同,1926年搬迁到灯市口同福夹道。1941年被日伪改为北京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恢复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名称。1951年改为五一女中,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现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贝满女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敬业乐群”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将》,它的基本含义是要学生们敬重自己的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前进;又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间,同学们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著名作家冰心,原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私立文山女子中学
是一所由美国美部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福州市创办的私立教会中学。是教会在福州设立的最早的女子学校。1952年8月,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学。标志性建筑“文山楼”于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学校主管称“主理”,由教会指派美籍女传教士担任。经1927年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后,学校移交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管理,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先后为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黄、王2人同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校友,3人大学毕业后均曾留美,为文山女中的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1872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广州沙基创办的“广州市真光中学”。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圣经》:是乃真光普照乎万事之人人。
初期只有六名学生,学生膳宿费全免,为南方地区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1909年,校董会任命刘心慈为副校长。同年,香港真光中学书院改名为真光学堂,并增设“师范班”。1912年,辛亥革命后,真光学堂又改名为真光学校,同时建立校董会。1948年易名为香港真光中学。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校董会决定学校再度迁往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马仪英负迁校之责。马仪英抵港后,选定九龙塘窝打老道115号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记注册,定名为“九龙真光中学”,由马仪英任校长。广州真光人去楼空,剩下的两校区校舍。广州市真光中学最终改为公立学校,男女皆收。
经正女塾
由梁启超不缠足会发起,经禀南洋大臣刘坤一获准,成立于1898年5月3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位于上海斜桥南桂墅里(今制造局路斜土路附近),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初期经费由经元善、谭嗣同、廷式、张骞、赵凤昌、沈敦和、周舜卿、施子英、朱幼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人传教士林乐和等57多人捐资促成。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任总理,沈和卿任提调,负责日常事务,严信厚、郑观应、康广仁、梁启超、陈季同等任校外董事。戊戌变法失败后,经元善遭通缉流亡,该校于1900年秋停办。
务本女塾
上海市第二中学(男女同校)的前身,创始人吴馨,字怀久,上海县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学师范院,三年学成。他目睹当时妇女"习于脂粉华服,金莲三寸,弱不禁风",立志兴办女学。 1902年10月,吴馨将家塾迁至上海小南门街道内,扩大规模,改名务本女塾。由吴综理、陆仲炳、陈菊生等任专任教员,沈颂平、沈心工、沈硕庵、王季贞、陈景韩等任义务教员。该校以培养学生成为贤母良妻为宗旨,注重家政,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故取名“务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学生仅7人,分寻常和高等两科。后由于学校教育质量高,学生人数激增。
1913年,吴将务本女塾捐给上海县,校名改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 1916年,在上海市干巷学校和讲习所基础上设立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为校长。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现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前身)。高中分普通与师范二种。1937年8月,黄家阙路校舍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炮火夷平。学校改名怀久女子中学,分南北校舍上课,学校设董事会。1942年,日军侵占了上海租界,学校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务本女中复校。名称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学。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处任命左淑东为校长,陈蕙瑛为副校长。195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59年学校经市教卫部批准,为上海重点中学。1967年11月,学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学,开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桂圆干高等女学校
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雁荡山荡山区风景秀丽的顺溪北岸,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当地开明士绅、实业家——“南雁主人”陈少文先生所创办。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中的“适舫”(建筑物名)。该女校是属地平阳县最早的女子学校。该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为学生,免收学费。学校设有语文、算术、唱歌等诸多课程,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系楹联艺术家陈志岁先生所撰书。校名系一代大儒孙诒让题匾。
鄂东女子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黄州,东与遗爱湖风景区为邻,南与鄂州市隔长江相望,北依千年古园东坡赤壁,是鄂东地区唯一一所女子特色学校。学校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先进。学校开展中职教育、中小学教育,还设立了“鄂东国学教育中心”和专业性极强的“鄂东艺术培训中心”。鄂东女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在课本,也在课外。学校免费开设了多个兴趣班:钢琴兴趣班、舞蹈兴趣班、书法兴趣班、绘画兴趣班、古筝兴趣班、武术兴趣班等等。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艺术课程的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提升了她们的气质,为她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珠海恒隆集团投资的民办女子学校,选址于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区中轴线迎宾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初中与高中齐备的完全中学。采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为满足具有良好经济条件并对女孩培养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养具有独立、知性、平和、关爱、美丽特质的,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国际化现代女性。
除文化课外,珠海女子中学还开设思维训练、国学、家政、形体礼仪、美术、第二外语、品德、领袖等重视女性艺术及气质修养的课程。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女校曾是贫苦女孩的收容所.中国新闻网.2023-11-16
我国仅有的三所独立本科“女子学院”.360个人图书馆.2023-11-16
女校是什么意思.青岛教育网.2023-11-16
为什么叫女子学院.在职教研网.2023-11-16
【说闻解事】梁启超与学制之变:女子教育突破千年旧制,女性力量登上社会舞台.新浪看点.2023-11-16
民国学校系列篇:京城首所女子国际学校——贝满女中.知网空间.2023-11-16
博雅多通育英才,聚智前行为人先——福州第八中学的育人理念与创新实践.知网空间.2023-11-16
试析近代中西女塾与经正女塾之管理规则.知网空间.2023-11-16
女学乃教育之基本——开创中国女学的务本女塾时代.知网空间.2023-11-16
平阳顺溪村介绍.温州市图书馆.2023-11-16
黄冈遗爱湖学校简介.鄂东女子学校.2023-11-16
鄂东女子学校 简介.鄂东女子学校 官网.2015-06-08
珠海女子中学 学校简介.国际学校.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