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头村
河头村是五龙镇的北大门,西接临淇镇,北靠东姚镇,东面襟连盘石头水库。这里居三镇交界中心地带,距三镇镇区均为10公里左右。省道翟阳公路纵贯南北,千古淇河横穿东西,造就了河头村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林州市自古水源奇缺,林州人十分羡慕淇河下游的人们濒水而居,享受着大自然的特殊恩赐。
河头村就在淇河的下游,素有北国漓江之称的淇河在河头村画了一个开口朝北的月牙形,河头村就座落在淇河围成的月亮湾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后依层峦,恰如一幅巍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的山水画卷。
河头村《重修南崖栈神庙碑记》有“淇淅之阳,有村曰河头。”《说文解字》有:“阳,水之北也”。《康熙字典》解释:“头,阳也”。由此可见,河头就如有的村叫河东或河西一样,因村子在河的北面,所以叫河头村。据记载,河头村曾叫过“河合村”,这是根据淇淅河在村西汇合而取的村名。享誉华夏的淇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河头出土的许多石盆、石碗、石刀、石铲等器皿(其中一件石盆就保存在安阳文物馆内)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河头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朱棣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头村几经洪水冲没,“玄天宫”“三元大帝宫”“五圣祠”等寺庙也屡遭劫难,如今只留下一些断碣残碑。
当初的河头村曾有十几个自然村,3500余口人,是方圆十几里内地少人多的较大行政村之一。
河头大桥介绍
河头大桥是现存少有的“赵州桥”式大桥,位于淇河之上,原为东姚镇至 五龙镇的必经之路。在老桥东边一华里处新建一座钢混立柱大桥后,其主要任务已转移,但作为乡村公路大桥仍为当地民众服务。此桥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赏河灯的绝佳场地。
河头大桥为全石拱桥,位于林州市五龙镇河头村淇河之上。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开工建设,于一九八七年五月三十日竣工,当时总造价七十三万元。原为东姚镇至五龙镇的必经之路,去年在其东边一华里处新建一座钢混立柱大桥后,其主要任务已转移,但作为乡村公路大桥仍为当地民众服务。此后这种“赵州桥”式的建桥方法恐怕要绝后了,因此这座桥的建成有可能同时也宣告了这种古老建桥方法的结束。
河头淇河大桥
(新桥)
神帅顶,河头村之东顶。
河头神帅顶
神帅顶,河头村之东顶山也。这是一座位于河头村东一里,淇河东侧 山崖上的宗教活动场所。神帅顶根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大明崇祯十年,后经明清、民国、现当代数次重修,至今数百年保持当初原貌。
河头元宵节
(冲河)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每当夜幕降临,岸边迎来一拨拨放河灯的村民。天 已擦黑,村民们便早早来到淇河岸边将其制作的河灯放入水中。河灯,一般用高粱、玉米秸秆、泡沫板加五色纸环绕,做成各色各样的彩灯,底座上放蜡烛。夜色中,一盏盏河灯顺着水流成群结队向下游漂去,夜色中,水中的河灯越来越多,一片星光,远远望去像一条披着彩练的巨龙。沿河两岸人声鼎沸、观者如潮,欢声笑语此起彼落。所有人都将幸福、美满、发财、平安的祝福寄托在灯火闪动之中。
如今,尽管拆迁在即,物是人非。“冲河灯”已经发展成为淇河岸边村民传承千载的风俗。
那一盏盏河灯寄托着村民的新年愿望,祈求来年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平安健康、国家富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