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阎笑儒

阎笑儒

阎笑儒(1913—1985),本名阎鸿斌,绰号“阎麻子”,天津人,中国相声演员。

阎笑儒出身穷苦,喜爱听戏唱戏。早年拜宋玉清为师,学会《拴娃娃》《六口人》等几段相声,在天津北开市场“撂明地”,与武魁海、王占鳌一起演出,武魁海、阎鸿斌、王占鳌三人被戏称为“武阎王”,期间相声名家李少卿耿宝林等也来此票演,后演出于天津各相声场地。25岁时曾到唐山、山海关区一带演出,并在山海关拜24岁的马三立为师,回津后演出于南市连兴茶社,获得“阎麻子”绰号,与尹寿山(外号“尹傻子”)成为连兴茶社招牌。

1945年,32岁的阎笑儒受刘宝瑞之邀到济南市演出,与“晨光茶社”打对台,之后回到了天津市。1948年,阎笑儒与朱相臣合作,参加骆玉笙组成的班社赴上海市、南京演。1951年,阎笑儒所在的连兴茶社与有和茶社合并于1955年,建立了和平区相声队,1958年并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阎笑儒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与尹寿山合作,成为该团第一主演,常演《八大改行》《卖布头》《武坠子》等曲目。文化大革命时,阎笑儒转业到工艺针织厂,直至退休。1985年,阎笑儒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阎笑儒本名阎鸿斌,1913年出生于天津市一个穷苦的家庭,七八岁时帮助大人拉车,稍大些学织布,后又进了货庄当伙计。阎笑儒攒下几个小钱就会进戏园子过过听戏的瘾。他看过一些名角儿的演出,如吕月樵刘汉臣、七岁红、张品卿等,看了听了以后就学、就唱,因为有天赋唱得也像模像样。

初期表演

阎笑儒常和比他大9岁的武魁海(后为魏文亮之师)去戏班学戏,当时在戏班子里打小军鼓的丁凤来(杨少奎大徒弟丁文元的父亲)看他俩如此爱唱,不仅教他俩唱戏,还教会他俩一段相声《全德报》。阎笑儒和武魁海很有悟性,用这个段子跟丁凤来上过“堂会”,并与一个王姓瞽目(盲人)先生,一起办了一个小票房,又唱戏又说相声。

阎笑儒和武魁海希望学习更多东西,就拜了当时外号叫“宋大撇”的宋玉清为师。他俩跟宋玉清学会了《黄鹤楼》《拴娃娃》《六口人》《洪羊洞》《改行》等段子,并和宋玉清的另一个徒弟王占鳌“撂明地”说相声。武魁海、阎鸿斌、王占鳌三人把名字依次顺序竖着写在了地上,观众看了,横着念就成了“武阎王”,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观众。开场前的“圆黏”是以白沙子撒字开始,三人每隔几天到南门外砸石头的地方去买白沙子(砸石磨掉下来的细末儿),买回来掺上黄土在地上写字,常写“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酒色财气”“春景当思”“黄金万两”等,两旁还有时用白沙子撒上一副对联,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或是“柳影横河鱼上树,槐荫落地马登枝”等,在写字的时候就能围上观众,等观众围得多了,三人就能说相声。期间李少卿(相声名家)、耿宝林等也来此票活,阎笑儒他们不仅学习了《拉洋片》《羊上树》《怯拉车》《怯堂会》《大上寿》等新段子,学会了唱太平歌词,如《五龙捧寿》《韩信算卦》等,还学习了怎样开“杵门子”等许多作艺的方法。阎笑儒就这样在北开市场呆了三年,也算出了师。

1938年起,阎笑儒曾被李寿增相约,和刘化民(艺名“小地梨儿”,张寿臣的徒弟)到唐山演出,还与刘宝瑞(张寿臣徒弟)、张寿臣、高桂清马德禄的徒弟)等人去济南演出。1948年,骆玉笙(“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组班子去上海市演出,邀请了唱单弦桂月樵,唱梅花大鼓的花小宝等名家,阎笑儒和朱相臣(张寿臣的徒弟)上“倒二”(即倒数第二个上场)表演唯一一场相声,说《五百出戏名》《红娘下书》《珍珠衫》等段子,蜚声上海。

拜师马三立

尽管阎笑儒有名气,但他的师父宋玉清不是说相声的门户,同行都不承认。在这种情况下,李寿增焦德海的徒弟,张寿臣代拉师弟)建议他拜个说相声的师父。阎笑儒经思考、权衡,认为马三立是世家出身,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父亲马德禄在相声行里有威望,为“相声八德”之一,而马三立自小学习相声,会的段子多,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同行人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于是,阎笑儒和马三立等人在天鹅茶社演出时,向马三立拜师,表明拜师一是因为马三立说相声好,二是自己没师傅、生意不景气。马三立当时24岁,比阎笑儒还小一岁,拒绝了阎笑儒,表示可以介绍阎笑儒成为自己的师弟,但当时武魁海已经拜师李少卿(和马三立同辈份),如果自己被马三立代拉师弟,比他大9岁的武魁海该如何称呼他?几个原因加在一起,阎笑儒坚定了拜马三立为师的要求。

在阎笑儒的恳求下,1938年,马三立首开山门,以李寿增为引师,杨文华为保师,李洁尘为代师,在秦皇岛市收了阎笑儒、金伯云、张玉书、张克勤为徒,还将阎鸿斌改名为阎笑儒。

连兴茶社

1942年,29岁的阎笑儒回津后演出于南市连兴茶社,这里天津市最早的相声场子,演员不像一般茶社在台上表演,而是观众坐在四面凳子上看表演,中间留出一块空地是演员的表演区。当时在连兴茶社演出的有高桂清马桂元马三立刘宝瑞、杨文华、高少亭、冯立铎等人。高桂清时任连兴掌穴人,常演出的有《满汉斗》《山东人斗法》《解学士》《九头案》等,他说单口相声“包袱”很脆,很受群众欢迎,高桂清的拿手节目《永庆升平》不但保持相声中“八大棍儿”的特点,而且评书味儿也很浓。福坪安专说《永庆升平》,在天津市评书界很有声望;马桂元(马德禄的长子,马三立的大哥)相声捧逗都好,在表演时“相貌”好,不论使“神儿”,还是使“相儿”,脸上都有买卖,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学四相》《卖棺材等》。

在连兴期间,阎笑儒的业务发展不错,观众对他也逐渐熟悉,有些熟观众叫他“阎麻子”,随后就成了阎笑儒的艺名,后来阎笑儒和尹寿山(外号“尹傻子”)合作多年,“阎麻子和尹傻子”成为“连兴”的一块招牌。后来高桂清济南市,连兴的掌穴人改为尹寿山,张寿臣于俊波常宝堃等人也常到连兴后台串门,阎笑儒与他们交流演出,互相学习到很多节目。

济南对垒

1945年,32岁的阎笑儒受刘宝瑞之邀到济南演出,起因是刘宝瑞与孙少林师徒闹了别扭,在原来演出的“晨光茶社”对过开了一家“共乐茶社”,重金邀请张寿臣、于世德、张立森黄鹤来等名家与“晨光茶社”打对台,阎笑儒因与孙少林师徒关系不错,不辞而别回到了天津。

南方之行

1948年,阎笑儒与朱相臣合作,参加骆玉笙组成的班社南下演出。在上海演出时,由于搭档朱相臣生病,阎笑儒就把对口相声变成一个人说,结果效果也不错。后来朱相臣恢复正常,两人搭档演出《红娘下书》《窦公训女》《珍珠衫》《五百出戏名》等节目,阎笑儒还赶一些“堂会”,增加一些收入寄回天津市,由于当时物价飞涨,银行实行加利息汇款,在上海寄八百到天津家属可以取一千,阎笑儒寄回家的演出费也受到亏损。三个月合同期满以后,前往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今古茶社”演出,当时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中国解放军已占据许多城镇,战局发展很快,又赶上法币换金圆券,许多商业倒闭、资本家亏本,曲艺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阎笑儒每月拿到的法币一亿元换成金圆券,也就将能够个人吃饭,合同期满津浦铁路已经不通车,阎笑儒又乘火车转道上海市,从上海搭轮船回到天津市,回到南市连兴茶社。

组建相声队

1948年年底,中国解放军包围了天津,市面混乱,娱乐场所停业。阎笑儒与茶社的演员趁大炮稍稍有停顿的时候,在东兴市场找块空地,说个两段、三段,敛够吃饭的钱就收摊。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阎笑儒所在的“连兴”恢复演出。1951年,连兴茶社与附近的“有和茶社”合并,1955年建立了和平区相声队,1958年该队并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阎笑儒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与尹寿山合作,成为该团第一主演,常演的曲目有《八大改行》《卖布头》《武坠子》《歪批三字经》《歪批百家姓》《乌龙院》《捉放曹》《汾河湾》等。

晚年经历

文化大革命时,阎笑儒转业到工艺针织厂,直至退休。1985年,阎笑儒逝世。

社会关系

阎笑儒早期拜师宋玉清,外号“宋大撇”,以唱时调为业,有时也说相声。宋玉清所唱时调是向刘万奎(时调演员二毓宝的爷爷)学的;刘万奎在曲艺界都称刘四爷,他是双簧后脸,经常和张茂林(京剧演员张鸣钟之父)一起演出。

1938年,阎笑儒拜师马三立。马三立(1914—2003)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创立了“马派相声”,是中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出版《马三立相声选》《艺海飘萍录》等专著。

阎笑儒的搭档尹寿山(1908-1968),“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的弟子,后加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曾到上海市、南京、武汉市东北地区等地演出。 经常上演的曲目有《武坠子》《 学评戏》等。

阎笑儒的徒弟有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等。

人物作品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阎笑儒说活路宽绰,技艺全面,使活的节奏把握的好,且擅长柳活儿,表演尽情尽兴,时有临场发挥,还与尹寿山兼演双簧,为“前脸儿”,善于“发托卖像”。两人配合默契,说学逗唱无一不精,能够达到“同如一人”的效果。(天津北方网 评)

阎笑儒是“前脸儿”,善于“发托卖相”,其口型与“后脸儿"尹寿山的说、学、逗、唱完全一致,没有丝毫破绽,深受观众的欢迎。(《逗你没商量 相声界奇闻趣事》 评)

《卖布头》《武坠子》,我说不过阎笑儒。(侯宝林 评)

后世纪念

2013年9月21日,天津市谦祥益文苑举办了天津第四届相声节——纪念阎笑儒先生专场活动,梁宏达、赵根等人表演了《话说阎笑儒》《武坠子》等节目。

参考资料

天津第四届相声节——纪念阎笑儒专场节目单-文化娱乐-北方网.北方网.2021-03-27

阎笑儒.猫眼电影.2024-06-18

阎笑儒.相声窝子-北方窝.2024-06-28

天津优秀共产党员谱:马三立 笑留人间.北方网.2024-06-19

相声大师马三立百年诞辰近 民众缅怀忆音容.中国新闻网.2024-06-28

尹寿山.猫眼电影.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