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
马三立(1914年9月25日—2003年2月11日),别名马桂福,祖籍金昌市永昌县,回族,生于北京,从小生活在天津市,直至2003年2月11日去世。中国相声第五代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创作表演的作品被称马派相声。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为师。1933年19岁时,娶妻成家。1935年,其父亲马德禄去世,开始以说相声养家糊口。1940年,马三立与耿宝林搭档在宝和轩茶社演出,同年,他加入的“联义社”。1945年,他在天津兄弟曲艺剧园说相声,并随团到北京大观楼戏院演出。1947年,登上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1948年,在北京凤凰厅茶社明场演出,同时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 抗战胜利后,继续在京津两地表演相声。
1950年春节,马三立回到天津市,参加了成立红风曲艺社。他把老相声段子《百家姓》改为《新百家姓》,受到听众欢迎。导演谢添为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他加工后写成了相声小段,如《送人上火车》《所答非所问》等。1953年,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入朝鲜为志愿军演出,归来后在天津广播电视台的广播曲艺团演出。1954年,加工、演出何迟创作相声《买猴儿》,塑造了“马大哈”这一艺术形象。1955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演出,周恩来总理听了他的相声《买猴儿》《扒马褂》后对他盛赞。1956年,毛泽东主席来天津市时,他进行了一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拜见了毛主席。当年,被任命为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劳动改造。在农村,尽管生活艰难,坚持劳动间隙练习技艺并为当地群众表演。1959年,马三立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劳动改造。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打为“牛鬼蛇神”。1970年,携全家下放到南郊区北闸口,下放期间不忘记相声艺术,1977年返回曲艺团。1979年初,有关部门宣布错划“右派”予以平反。
1979年,凭借相声《买猴儿》在天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演出优秀节目评奖中获“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 。1979年10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81年,演出相声《似曾相识的人》,成为他代表作品之一。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大乐特乐》,受到热烈欢迎。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 。
2000年,被确诊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在2002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聘请马三立等为中国曲协第五届顾问。2003年2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市辞世,享年89岁。
马三立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中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一生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改编的《开粥厂》《夸住宅》《西江月》《黄鹤楼》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培养了多名相声演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马三立出身相声世家,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1917年,3岁的他与母亲、哥哥一起,随父亲马德禄及父亲师兄万人迷李德钖,从北京迁居到天津市。他的母亲体弱多病,已经不唱大鼓了,其父亲和李德搭伴,在天津杂耍园子说相声。不久,他母亲就病死了。
起初,马三立在婶母家寄养了3年多,一直没有与父亲见面。六岁那一年,他父亲来看他,穿着华丽,差点不认识父亲。他父已经成为有点名气的相声演员。他被接回了自己的家,他父亲已经娶了“丁氏”。
他7岁上小学,后考入天津汇文中学,成为汇文中学第21期的学生。但因家境并不宽裕,父亲觉得不大可能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所以他从12岁开始,一边上学一边跟父、兄学艺。他们教给他几个段子如《拴娃娃》《家堂令》等,让他练着说。他从小就刻苦学活练功,在父亲、哥哥的严格教育下,经过自己的不断琢磨,才有了被后来相声同行们所说的:马三立的相声“瓷实”的美名。1929年,李德钖离开了人世,他父亲失去了这个搭档后被燕乐戏园辞退。
学艺时期
在旧社会,说相声必须磕头拜师和加入班社。不然,哪怕是一家子、几辈子都不能说相声、入这一行。马三立15岁那年,拜“相声八德”中的一员周德山为师,开始撂地演出相声。那时候拜师,得给师父下跪叩头。周德山和他的父亲是师兄弟,因此对他很照顾。与他一起跟周德山师傅学艺的还有刘桂田、李桐文等,他们是他的师弟。
立业时期
1933年19岁时,马三立娶妻成家。为娶妻,家里借了一笔高利贷。父亲为了早日还清这笔高利贷,和周德山师傅搭伴到外地去跑码头,简食省用,每月都能寄回一些钱。他父亲在外地辛苦了一年多,回到天津市一看,钱都被丁氏花光了,欠的债仍然没有还,连气带累,一病不起。
1935年,马三立22岁,其父亲马德禄去世,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到他的身上。不久,丁氏“演出”了一场“夜奔”,大家找遍天津而不知其下落。无奈,夫妻俩只好带着4岁的侄儿和1岁的女儿,搬迁到南市区三不管,租赁了一间房子住下,他就在南市、鸟市、谦德庄、地道外一切可以说相声的地方,早、中、晚连轴转地说相声,挣钱糊口、还债。在三不管撂地,混了不多日子,他一病不起3个月,多亏他的师兄弟和伙伴刘桂田、高桂清、赵佩茹、刘宝瑞、焦少海等人的接济。身体恢复后,他先与刘桂田搭伴,在天津城附近去跑码头,后又带着徒弟阎笑儒,到唐山、秦皇岛市等更远的地方去说相声。在著名的耀华玻璃公司员工俱乐部去说几段拿手的相声段子,如《西江月》《文章会》《反八扇》等,听众反映热烈。
1937年春节前,马三立回到天津市。这一年发生了“七七”事变,天津市面萧条,每天宵禁戒严,生意一落千丈,艺人们各奔前程。与他说相声的伙伴们也离开了天津。沈阳市翔云阁茶社来人到天津约请讲相声人,有人介绍他去应约。迫于生计,他答应了翔云阁茶社的约请,拿着翔云阁代买的火车票直奔沈阳市。
沈阳已经被日本占领。在去沈阳的火车上,还受到了伪军的欺凌。到了沈阳后,翔云阁特意派人来接他,还给他雇了一辆马车。当晚他就在翔云阁演出,而且效果很好。打响了头炮后,翔云阁每天座无虚席。但后来,茶社却要求从他每天的进账中,扣出五角钱来交柜,说是用来归还来沈阳的火车票及马车费。他忍气吞声干了三个月,还清路费,攒够了回天津市的钱。从营口市乘船返回了天津。
1938年,日寇的侵略铁蹄已经踏过了华北平原,天津已经沦为敌人后方,生活状况已经好了很多。他和刘宝瑞等几个弟兄搭伴,每天能混上几斤杂合面。在旧社会恶人当道,作艺的人苦不堪言。最后左思右想,他还是离开天津去跑码头。
一个开汽车叫高少亭的人,爱好相声,又能说上几口。他就搭了高少亭这个新伙伴离开了天津市,沿着铁路线一路向南,从沧州市、德州,禹城市搁地说相声,最后在济南青莲阁茶社曲艺厅去演出。表演的第一场,三百多人的座位满座。但好景不长,他和高少亭受不了青莲阁经理的气,天津市又发洪水,心里十分焦急,病了十几天,积攒的几块钱也花光。但为了挣钱,不得已又忍气吞声在青莲阁说了一个月的相声,火车通后,他俩急忙回到了天津。
从济南市回来后,他的搭伴高少亭又重操旧业去开汽车了。1940年农历正月初一,他与耿宝林搭档去宝和轩演出,都是拿手的相声段子《开粥厂》《西江月》等,听众反映非常热烈。宝和轩经理为了提高收益,要他演曲艺反串戏,为了生计只好答应。因他天生相貌不俊,所以经常扮演丑角。后来又去了联义社演反串戏,还曾经到济南、唐山、北京等地作过旅行演出。
1945年春,侵华日军已临绝境,袁文会将班社正式改名为天津兄弟曲艺剧园,并将牌子挂在北京大栅栏大观搂戏院门口。抗战胜利后,继续在京津两地表演相声。
1940年代,随着电台的快速发展,相声在电台播放成为一种时尚。马三立在经历了从鸟市的声远茶社和“撂地”表演,到庆归茶馆,再到大观园、宝和轩、小梨园等茶园和剧院的表演之后,也开始在电台中播演相声。
1948年,在北京凤凰厅茶社明场演出,同时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马三立没有急于返回天津市与妻儿见面。当时,戏院剧场还没有开锣,而电台恢复了广播,他仍到东城华声电台,广播单口相声、笑话。上场前后听安民告示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讲话,听得很仔细,这是他最初的政治学习。
马三立的搭伴侯一尘到启明茶社演出去了,而东北地区的相声演员张庆森正好来到北京。张庆森是一位相声界经验很丰富的老艺人,便由他给马三立“捧哏”。他们拿出来一些老段子,因为新鲜,听众反映不错,演出效果很好,听众给电台写信,点他们的节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三立登上了人民的舞台,由一位受歧视的穷艺人,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者。他曾说:“我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欺压,饥寒交迫的苦日子。现在我这个穷苦艺人得到了社会的温暖,我怎么能不爱共产党。”
1950年春节,马三立回到天津市,与妻儿团聚过年。回到天津,他很激动。
1950年,人民当家作主后,马三立参加了成立红风曲艺社。在天津曲艺界有一定名声的演员骆玉笙、常宝堃、赵佩茹、陈亚南、陈亚华、石慧儒、花小宝等都入了这个曲艺社,他也成了一名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他把老相声段子《百家姓》改为《新百家姓》,歌颂新社会、新生活,并受到听众的欢迎与赞扬。导演谢添是他的老朋友之一,又是相声的内行,他把自己想创作新相声的想法告诉谢添。谢添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他加工后写成了相声小段,如《送人上火车》《所答非所问》《请客得罪人》等,演出以后,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常宝堃烈士牺牲后,马三立向抗美援朝天津分会提出到朝鲜前线作慰问演出的请求。经领导批准,他被纳入慰问团第六分团演出队,队长是刘鹏,他担任副队长,全队共有演员32人,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员。在炮火纷飞的战斗前沿,他为最可爱的人演出了150多场。
从朝鲜前线演出归来后,他在天津广播电视台的广播曲艺团演出。不久,这个广播曲艺团改组为天津市曲艺团。1956年,他被任命为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
1954年,马三立表演何迟创作的相声《买猴儿》获得了巨大成功,把“马大哈”这一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人们对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人脱口就会蹦出一句“马大哈”来。
1955年,马三立应邀进北京,在政协礼堂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演出。周恩来总理听了他说的相声《买猴儿》《扒马褂》,周总理盛赞“笑的艺术”,给予他很多鼓励。1956年,毛泽东主席来天津市时,他进行了一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拜见了毛主席,并当场为毛主席说了一个小段,毛主席笑了又笑。
文革时期
1956年春天起,外界对马三立的《买猴儿》及其作者何迟发出了责难。 “反右”中,何迟被列入第一批“右派分子”名单。1957年,马三立被打成右派后被下放到农村,生活很惨。时值寒冬,他穿着棉袄,裹着棉被,蜷缩在冰冷的露天猪圈里过夜,全身都冻僵了。多亏一位副市长下乡视察时给安排了一间屋才得以活命。“乡亲们更没有把他当右派,多方关照,时不时围坐在他的身旁,请他说笑话。”在农村,尽管生活艰难,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坚定信念,坚持劳动间隙练习技艺。《八扇屏》《开粥厂》《吃元宵》等,是他当时经常溜的活。他常想:“不管在什么时候,艺术也不能丢。”
1959年的一天,马三立被带到楼上一间办公室。马三立受气不是第一次了,可是“挨整”却是第一次,他看了看冲过来的几个人,都是昔日自己的麾下,怎么一夕间就变得五官异位、面目狰狞了呢?用他那沙哑的嗓子喊了声:“你们,你们这是往死路上逼我呀! ”有人推开临街的窗户说:“你要真有那么大气性,从这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 ”他忍无可忍,觉得这样活着不如死!他忽地站起来一头向窗外扑去。当大半截身子已经悬挂在空中时,两条腿却被两位好心人紧紧地抱住了。
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打为“牛鬼蛇神”。1970年,时年56岁的相声名家马三立携全家下放到南郊区,落户在北闸口大队第四生产队。当时落户在四队的还有泥人张第三代张明、王麦秆、苏文茂、吕汶等。四队和五队的队长见马三立人瘦,派他到园田看夜。
在北闸口大队,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虽然在农村,但没忘记相声艺术,每天早晨,他起来先做自创的保健操,包括弯腰、踢腿、摆臂等,然后就小声背“贯口”, 即《开粥厂》《夸住宅》等传统段子里的大段贯口和绕口令。他不敢想什么时候还能用上,只是心疼从小学到的艺术,舍不得丢下。白天闲下来的时候,也常给志明讲“活儿”,说是“就当解闷儿”。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他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
“文革”期间,马三立先后在东丽军粮城街道、宝坻区、津南北闸口镇下放劳动。因年老体弱,生产队减少了派他做农活。但他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身体并开始小声练功,背“贯口”,闲时常给长子马志明“讲活”,传授技艺。
1977年父子双双回到了曲艺团。1979年初,有关部门正式宣布对马三立错划“右派”予以平反。
成熟时期
1979年“右派”平反后,马三立创作了相声《买猴儿》,并在天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演出中进行了表演,在优秀节目评奖中获得了“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 。1979年10月,他作为天津市文艺界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总结艺术经验和培养曲艺新人上,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林、方笑天,马长明等,为培养相声艺术接班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1年,马三立与王王凤山演出的相声《似曾相识的人》,成为他代表作品之一,生动刻画和讽刺了一些官员的作风,人物极具代表性,意义十分深远。
晚年时期
1984年3月9日,在夫人甄惠敏病重之际,马三立仍不放弃参加在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的,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募集资金的义演,与王凤山表演了传统相声《夸住宅》及相声小段。在坚持圆满完成义演后,才急忙赶回家看望病危的妻子。转天,妻子去世。
1985年,已经是72岁高龄的他,被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去参加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大乐特乐》,观众掌声不断,呼喊声连连,气氛十分热烈。这一次表演,终于让全国人民见识了马三立相声艺术家的风采。
这一年,他还邀请去玛钢厂的“劳改犯”讲课,讲话的主题是“不可不来,不可再来”。为更好地引导“劳改犯们”从内心、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重新做人,他没有长篇累、疾言厉色地说道理,而是称犯人们为“同学们”,用平实的口吻鼓励他们。讲话后,他还像之前的演出时一样,给犯人们讲笑话,评书,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思考。这场别具一格的课,让许多劳改犯听后感到很亲切和感动。会后,他们纷纷给马三立写信,表示一定要重新做人。
1986年,曲协天津分会和市曲艺团举办了“马氏相声专场”演出,向广大观众展示了马三立相声的艺术精华,他将自己收入的五百余元,全部买了录音盒式录音磁带,并录制了他演出的相声节目带送给了在老山前线作战的战士们。
1987年5月28日,由天津漫画学会和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漫画艺术讲习班”在天津师院的开幕式上,马三立受邀上台演讲,以他惯常的朴实、亲切的风格,就像聊家常一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演讲,演讲中穿插相声,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1987年,74岁高龄的马三立开始参与居民区的治安工作,每月两次义务执勤巡逻。
1992年10月,中国唱片总公司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金唱片评选活动,并在北京隆重举行颁奖典礼,为38位著名演员和艺术家颁发金唱片奖。金唱片奖是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著名演员和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在国际上也是唱片界最运行的一种艺术和学术水平较高层次奖励。马三立荣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4年,作为天津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委员,已经年届八旬的马三立提出了《关于离退休老人生活的关注》的提案,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建议开办老年公寓等托老机构,以解决老人的生活、娱乐及医疗护理等问题。他的提案一经提出,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998年,在东丽区民政局的重视和协调下,以其名字命名的“马三立老人园”在东丽新立村落成,至2021年已累计服务近千名老人,成为天津市养老服务行业的一面旗帜。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慕名来此安度晚年,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问题,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00年,马三立先生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他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作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演出一上台看到观众筹备的隆重现场,脱口而出“我配吗”台下观众高呼“配”,现场气氛空前热烈。
在2002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聘请马三立等为中国曲协第五届顾问。
2003年2月11日,中国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清晨6时45分在天津市辞世,享年89岁。
临终前,他立下了遗嘱:作为一个相声演员,用相声和笑声为人民服务,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请求过世之后,丧事从简办理,不给国家浪费钱财,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
马三立死后安葬在天津回民公墓内。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马三立先祖世居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清末贩卖牲畜举家迁至北京,其祖父马诚芳从事评书表演,其父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 。他的外祖父是相声艺人恩绪,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他的之兄马桂元师承相声演员李德钖 。1933年,马三立20岁与夫人甄惠敏结婚。二人育有三子五女,长子马志明、次子马甄、三子马志良、马景云(女)、马景雯(女)。孙子有三:马小川、马六甲。除了他的长子马志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其他子孙都未涉足相声事业。马小川透露,由于他深知做相声的辛苦,不允许子孙后代再从事相声事业。马志明成为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师徒关系
多年来,马三立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林、方笑天、马志明等许多相声演员。
2008年11月11日,在北京版权服务大厅内,聚集了相声界知名人士和数十家媒体,共同祝贺和见证李文华从师马三立。李文华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拜马三立先生为师,而马三立先生生前也特别希望收他为徒,于是,在姜昆的不辞劳苦下,找到马志明、常宝华二位商量,终于促成此事。马三立之子马志明代其父收李文华为徒。
主要作品
相声作品
马三立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改编的《开粥厂》《夸住宅》《西江月》《《黄鹤楼》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公费医疗》《买猴》《开会迷》《十点钟开始》《精打细算》《似曾相识的人》等新作品,为几代人所喜闻乐见,其中《买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晚年,他坚持对艺术进行不懈的追求与探索。先后创编、演出了《偏方》《逗你玩》《81层楼》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单口相声小段,别开生面,堪称经典。
出版书籍
音像资料
天津音像公司出版社录制的《相声泰斗马三立相声全集》和《相声泰斗全集珍藏》。由天津广播电视台录制的名人介绍《无私奉献的模范共产党员马三立》,2002年12月8日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活动及马三立艺术人生座谈形成的录音、录像材料等。
获奖记录
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马三立先生是横跨旧社会与新中国两个时代的相声艺术家,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我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
马三立先生是相声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开拓创新的典范。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等。其表演“活儿宽、路子正,哪段儿都有新东西”。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擅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当时乐了还不算,“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还会乐”,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脍炙人口、隽永流芳。在艺术趣味上,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口风”追求现场运用,他曾说:“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相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诗句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正是他在相声表演艺术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与追求。
马三立先生艺术功底扎实,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艺术风格,卓然屹立于中国相声艺术之林。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艺术。改编的《开粥厂》《夸住宅》《西江月》《绕口令》《黄鹤楼》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公费医疗》《买猴》《开会迷》《十点钟开始》《精打细算》《似曾相识的人》等新作品,为几代人所喜闻乐见,其中《买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晚年,他坚持对艺术进行不懈的追求与探索。先后创编、演出了《偏方》《逗你玩》《81层楼》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单口相声小段,别开生面,堪称经典。
平反以后,年近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儿再度搬上舞台。他还自创自演了一系列难度极大,却又脍炙人口的单口相声,《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1985年,我与马老共同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前后,马老先生完全服从晚会的总体安排,反复排练,一点没有额外要求,也没有“大腕”的脾气。在演出结束后,把老人给忽略了,但老人并没有在意,只是轻轻地问我,我们可以走了吧。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表示非常抱歉,但老人并没有说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的襟怀。在相声界,他的艺术、人格、品德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让人感到可亲可敬。——马季(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
1978年,我考进天津市曲艺团,当时马老是团里年纪最大的,而我和郑健是年纪最小。与马老共事的几年中,马老给我们指点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几十年磨出来的,能够毫不保留地告诉我们,一般相声演员做不到。——戴志诚(中国广播艺术团相声演员,一级演员)
1978年,我随文工团到天津市演出学习,第一次欣赏到马三立和王凤山合作的《拣行》,真正感受了他老人家的舞台风采,马老相声中的东西太多了,它除了相声技巧外,还有人物在里面闪光,也有灰色幽默的东西。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积累,经过千锤百炼的,能够传几代人。——黄宏(小品表演艺术家、导演、编剧,一级演员)
2003年2月11日,相声泰斗马三立今晨辞世,穆斯林葬礼为大师送行。他生前是我国相声界年事最高的也是从艺时间最长的表演艺术家,为此他还荣获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称号,2001年12月8日,88岁高龄的马三立还在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以一段数板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马三立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身处逆境时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坚定信念。他贴近群众,淡泊名利,德艺高尚,为世人敬仰。他温和敦厚的形象,让“马三立”这个名字,与天津市、与爱心、与快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后世纪念
马三立死后,亲属代表写给天津市委领导一封信:其父亲生前曾经写下了遗嘱,并多次嘱咐家人,丧事一定要从简办理。作为子女,我们尊重父亲马三立的遗愿,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接收花篮花圈,不接受钱物,按照回族习惯,让他早日入土为安。我们将遵循父亲的教诲,学习并继承他的高尚情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我们的一切。
2003年02月13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基、李瑞环、李岚清、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张立昌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天津市是相声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马三立、侯宝林等均是从天津走向全国的相声名家。天津相声于2007年6月入选第一批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3年09月26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赴金昌市永昌县,参加当地县政府举行的马三立塑像揭幕仪式。仪式中,马志明与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共同为马三立铜像揭幕,并接受永昌县政府聘任为文化发展顾问。
2014年8月30日,为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相声名家30日晚齐聚天津市,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上演“悦想悦哏儿”中国相声群英会,实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聚首。
近几年来了,有关马三立先生的生平、相声集多部书籍出版,主要有:《马三立别传》《我和爸爸马三立》 《留给人间都是笑——马三立单口相声集》《相声大词典》等作品。
参考资料
一片丹心向阳开|留给人间都是笑——记优秀共产党员马三立.中国文艺网.2025-01-07
相声大师马三立百年诞辰近 民众缅怀忆音容-中新网 530 Origin DNS Error.中国新闻网.2023-10-17
天津优秀共产党员谱:马三立 笑留人间.北方网.2023-10-17
一片丹心向阳开|留给人间都是笑——记优秀共产党员马三立.中国文艺网.2023-10-18
艺海漂萍录(二).天津档案方志网.2023-11-02
艺海漂萍录(三) .天津档案方志网.2023-11-02
马三立入党记.天津档案方志网.2023-11-05
马三立.搜狐视频.2024-04-04
马三立在北闸口的日子.今日头条.2023-10-26
【相声】《似曾相识的人》-马三立王凤山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3-10-26
马三立唯一春晚成绝唱!1985年春晚_相声《大乐_特乐》.哔哩哔哩.2023-10-26
资料: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完全获奖名单.新浪娱乐.2023-10-17
图文: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辞世 享年90岁(遗嘱).中国新闻网.2023-10-18
2001年12月,马三立从艺80载告别演出,观众热情不减丨大揭秘.今日头条.2023-10-26
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变迁——从天津相声说起_思想理论.人民论坛网.2023-10-25
马季戴志诚黄宏忆相声泰斗马三立旧事(附图).新浪娱乐.2023-10-17
相声泰斗与世长辞 马三立:惟愿留笑在人间(附图).新浪娱乐.2023-10-26
大师马三立曾两次受辱.北方网.2023-10-26
马氏相声《似曾相识的人》赏析.知乎专栏.2023-11-03
用笑声为人民服务——记共产党员马三立.天津档案方志网.2023-10-19
马三立的一次演讲.今日头条.2023-10-26
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 相声界天津奏响“最强音”.中国新闻网.2023-10-17
天津历代名人墓葬巡礼.人民号.2023-10-26
马三立:“相声八德”的传承者.澎湃新闻.2023-10-26
艺海漂萍录(一).天津档案方志网.2023-10-18
马三立同志亲属致天津市委领导的信.新浪娱乐.2023-10-26
马三立女儿作品《我和爸爸马三立》将再版.中国新闻网.2023-10-26
马三立孙子马小川:爷爷禁止后代说相声.中国新闻网.2023-10-26
相声界祝贺李文华从师马三立拜师会在京举行.搜狐娱乐.2023-10-26
马三立相声专场.央视网.2023-10-26
马三立经典相声《偏方》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爱奇艺.2023-10-26
留给人间都是笑——马三立单口相声集.百道网.2023-10-26
马三立相声选.孔夫子旧书网.2023-10-18
相声泰斗马三立捐赠档案轶闻:需要什么尽管挑选(2)-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26
相声泰斗马三立今晨辞世 穆斯林葬礼为大师送行.新浪娱乐.2023-10-2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马三立之艺术特点(图).新浪娱乐.2023-10-17
朱镕基、李瑞环等国家领导对马三立逝世表示悼念.中国新闻网.2023-10-25
马三立铜像在老家甘肃永昌揭幕.人民网.2023-10-26
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 相声界天津奏响“最强音”.中国新闻网.2023-10-25
马三立经典相声专辑.喜马拉雅.2023-10-26
相声大词典.豆瓣读书.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