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胸闷

胸闷

胸闷(chest disetress)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其特征就是觉得气不够用,呼吸费力或者喜欢长出气,也可表现为胸口压迫感。胸闷症状一般特指一种感觉,而实际呼吸频率、深度及用力程度均无显著异常。导致胸闷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心脏、肺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有些则不是病理性的,只是一种主观感觉不适。所以对于胸闷症状的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胸闷的发病诱因常伴随着闷热天气、香烟烟雾、上呼吸道感染、灰尘吸入等,在这些因素消失或缓解后大部分患者的胸闷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深呼吸后缓解。

胸闷患者应控制并远离上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烟草、天气及环境变化等危险因素,积极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以早期干预、降低胸闷发生和持续的风险。

病因

胸闷是全科诊疗中常见症状之一,可以由器质性疾病引起,也可以由心理精神因素或生理性状态引发。

器质性疾病

易产生胸闷的器质性疾病有:(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引起;(2)胸廓畸形、连枷胸胸腔积液气胸肺大肺炎、肺间质性病变肺部肿瘤、肺尘病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3)胃食管反流病、腹压增高性疾病如大量腹水、腹部巨大肿瘤等消化系统疾病引起;(4)重症肌无力、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颅脑疾病等骨骼肌肉性、神经性疾病。

心理精神性疾病

焦虑、抑郁、惊恐发作、瘾症等心理、精神性疾病也易产生胸闷。

不良生理性状态

妊娠、肥胖、亚健康状态也是引发胸闷的原因。

发生机制

患者气道尚未发生显著的气管挛与黏膜充血水肿,仅存在潜在或轻微的病理生理改变,通常不会观察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可能会因为呼吸功能异常出现胸闷、叹气等表现。部分学者认为,胸闷是由呼吸负荷增加后呼吸做功增加所引起的,与呼吸肌的运动增加相关,主要见于肥胖和肺间质疾病等;也有研究表明胸闷存在另一种机制,即当可引起支气管痉挛的呼吸道受体受到刺激时可出现胸闷,尤其是哮喘导致的胸闷,胸闷是最常见的支气管收缩症状之一。

发病诱因常伴随着闷热天气、香烟烟雾病、上呼吸道感染、灰尘吸入等,在这些因素消失或缓解后大部分患者的胸闷症状可自行缓

解或深呼吸后缓解。另一项对于儿童患者的研究显示,儿童CTVA患者的发病诱因有空气污染、天气变化和空调使用,其中,有鼻炎伴随症状和鼻炎家族史的儿童居多。提示这些因素可能使呼吸道受体受到刺激,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出现胸闷。

临床表现

胸闷是一种难以定义的主观感觉,患者可自觉有胸部紧绷感,或者在呼吸的过程中存在胁迫感。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胸闷,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胸闷的疾病(如神经系统精神、消化、心血管等导致)定义为CTVA。但在临床工作中,也有部分以长叹气为主诉就诊的患儿,他们的肺功能检测及呼出气一氧化氮,也存在典型哮喘的特征,且给予哮喘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

伴随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有肥肌梗死胖、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患者心前区压榨感、胸闷、憋气持续时间超过30min,休息或含服硝化甘油不缓解。

急性肺栓塞

常见于久坐、卧床、妊娠、活动性肿瘤等患者。患者初期为胸闷、气短,而后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甚至休克、猝死等症状。

张力性气胸

常见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或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患者严重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严重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过敏源接触患者。患者可能有胸闷、皮疹,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意识障碍等情况。

急性心肌炎

常见于发病前1~3周上呼吸或消化道感染患者。患者胸闷、乏力、胸痛、心悸病,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症状。

检查诊断

初步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危急重症

如胸闷合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改变或意识障碍、低血压血氧饱和度降低、不能平卧、四肢冰冷、皮肤瘀斑气管偏移、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奔马律等提示临床危急重症,及时稳定生命体征、紧急转诊。

判断是否为器质性疾病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等初步判断胸闷为器质性疾病所致,如为初诊,转诊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如为复诊,根据情况予针对性治疗或转诊。

心理精神性胸闷或生理性胸闷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等考虑为心理精神性胸闷或生理状态性胸闷,针对性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定期随访,必要时转诊。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检查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一般情况

检查患者体形、营养状态、急慢性面容、呼吸状态、体位、皮肤湿度、有无瘀斑、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头颈部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头颅五官有无外伤、畸形,脸结膜是否苍白、气管是否居中、颈静脉是否怒张,申状腺有无肿大及结节,有无血管杂音。

胸部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胸廓是否对称、有无畸形、有无压痛肺部叩诊有无过清音、鼓音,肺下界移动度有无缩小;肺部听诊有无呼吸音减弱、罗音、异常呼吸音、胸膜摩擦音等。

心脏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有无心尖异常搏动、心包摩擦感、心脏浊音界扩大,注意心脏听诊,心率、心律是否规则、有无心律不齐,注意心音强弱、有无异常心音、额外心音如奔马律、开瓣音、喀喇音、人工瓣膜音等,各瓣膜区有无杂音、心包摩擦音。

其他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腹部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有无触及包块、肠鸣是否异常、有无血管杂音等,双下肢有无水肿,脊柱四肢有无异常,肢体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有无异常。

辅助检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情况完善血常规、心电图、随机血糖、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学、血氧饱和度、胸部X线、焦虑量表筛查等检查。必要时转诊专科医院进一步完善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冠状动脉造影、胸部CT、感染指标、痰培养、肿瘤指标、电子内窥镜肌电图等检查。

就诊科室

胸闷为非典型症状,很多系统的疾病都可以有胸闷表现,根据病史特点及特征,前往不同科室诊断,一般可前往急诊、呼吸、心内科、心胸外科。

鉴别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所致胸闷多因限制性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引发胸闷,如胸廓畸形胸腔积液气胸等疾病限制胸廓活动度;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炎、肺大疤等影响换气功能障碍,此类疾病常合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深呼吸时胸闷加重等症状如有发热,警惕诸如肺炎、肺结核等感染性肺部疾病;慢性咳嗽、胸闷,警惕肺癌、哮喘、肺间质性疾病、胸膜炎肺尘病等。

循环系统疾病所致胸闷多因心肌缺血缺氧、心排出量降低或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胸闷,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此类疾病胸闷一般与运动、活动量等有关,如稳定型心绞痛的胸闷在运动中出现,休息可缓解。

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胸闷胃酸反流刺激或腹压增高引起,如胃食管反流病、大量腹腔积液、腹部巨大肿瘤等。胃食管反流病所致胸闷常与进食时间及食物种类相关于餐后1h、或平卧位时出现,可合并反酸、胃灼热等不适,口服抑酸药后缓解,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含服硝化甘油可出现缓解,需与稳定型心绞痛鉴别。

骨骼肌肉及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胸闷除胸闷外,这类疾病常合并其他症状,如肌肉无力、肢体麻木、肢体肌力减低、气促等。骨骼肌肉性胸闷可见于重症肌无力、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累及呼吸肌时,因呼吸肌或胸部交感神经受累导致呼吸运动受限·颇脑疾病引发呼吸中权功能障碍时,也可以引起胸闷。

全身性疾病所致胸闷全身性疾病造成缺血缺氧、高动力循环状态等会导致胸闷常见的有甲状腺疾病、贫血、一氧化碳中毒、药物过敏等,常以胸闷、头晕、乏力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诉就诊。

精神性疾病所致胸闷一些心理精神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癌症等可有胸闷症状,可通过精神症状或心理测评鉴别。

部分生理性胸闷如妊娠、肥胖、亚健康人群也可以出现胸闷不适,考虑亚健康性胸闷患者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治疗方法

原发疾病处理

对于病因明确者,针对性治疗,如呼吸系统感染者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补铁治疗。

生活指导

根据病情及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生活指导及健康宣教。例如: 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针对性建议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糖尿病饮食合理运动等,对气胸或慢性肺疾病患者,指导呼吸肌锻炼,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便秘,肺大痕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引发气胸的患者,在复查康复后2周内不建议航空飞行或潜水等活动

心理疏导

心血管疾病或慢性呼吸性疾病长期胸闷会导致心理问题,适当给予梳理与安抚,帮助患者正视疾病,积极面对,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精神心理因素所致胸闷者,定期随访,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紧张情绪。

预防

远离过敏原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敏源,外出时要佩戴口罩,慎防吸人细菌、病毒、花粉、尘土、刺激性气味等,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家中避免养花及宠物等,防止异味、毛发、粪便等造成污染。除经常开窗通风外,有条件的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平时应谨慎食用海鲜、鸡蛋、牛奶等易致敏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辣等刺激性强的食品,还应戒烟戒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饮食要清淡易吸收、营养丰富均衡。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避免直接接触过敏原,如刺激性大的化学药品、化工产品、洗涤用品、油漆、烟草、家用喷雾剂等。

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室内温度控制在18~25°C,湿度控制在40%~60%比较合适。外出时要避免淋雨雪、受风寒。天气比较寒冷时,支气管较为敏感,容易引发哮喘,所以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应戴口罩、围巾,添加衣服,宜穿高领的衣服,加强对胸部及咽喉部的保暖。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以减少或避免吸人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保持作息规律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重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不要熬夜、晚睡,保持充足的睡眠。按时起床、就餐、运动、学习或工作,养成好习惯。保持心态平和,积极乐观,避免压力过大或情绪过于激动,否则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

适当运动

选择适合自已的运动项目,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以上。平时多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照射,可增强体质,调理呼吸功能,培养对气候等各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预防哮喘大有禅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