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心电图

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提供关于心脏节律、心脏传导功能以及心脏肌肉的状态等重要信息。

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连接到患者的胸部、四肢等部位,记录身体表面的心脏电信号。心电图机将把每一心动周期的心脏电位变化描记成的连续曲线图形。心电图能反映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而与心肌的收缩性无直接关系。

心电图图谱由一系列波形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P波、QRS波群和t波。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脏肌肉的复极。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幅度、间期等特征,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

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监测心脏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药物的疗效,以及监测患者在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中的心脏状态。

生理机制

生理特性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称为电生理特性,后者称为机械特性。

1.自律性

自律性指心肌能自动而具有规律地发放冲动的特性,从而保证了心脏有节律地跳动,体现了生命的存在。自律性并不限于窦房结,分布于房间束、房室束、束支、浦肯野纤维网、房室交接区,还分布于冠状静脉窦附近的特殊心房肌细胞以及二尖瓣、三尖瓣和瓣叶细胞等慢反应细胞,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正常在每分钟 60 ~100次,房室交接区次之,为每分钟40 ~60 次,心室浦肯野纤维自律性最低,仅为每分钟 25 ~40 次。正常情况下,由于室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成为心脏的主导节律点,即窦性节律。其他部位的自律点受窦房结激动的抑制,无机会形成有效的动作电位,成为“潜在的自律点”。当心脏生理条件发生变化或在病理情况下,“潜在的自律点”就有可能发放激动,变为有效自律点,即所谓的异位节律。

2.兴奋性

兴奋性指心肌细胞对刺激有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 的特性。刺激强度很小就能引起一个动作电位,说明该心肌的兴奋性很高,相反,用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一次动作电位,说明该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很低。

3.传导性

传导性指心肌细胞上某一点产生激动后,能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将激动传到整个心肌细胞及其联结部分,并有传至相邻细胞的能力。窦房结细胞是心脏兴奋的起源点,其发出激动后由结周围纤维传至心房,再由结间束将兴奋传至两个心房,下传至房室结。房室结由慢反应纤维所组成,故传导慢,在此尚需延搁一段时间 (0.05s) 后进入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组成的室内传导系统,最终到达心室肌,这个过程中心房和心室先后除极引起P波和 QRS 波。在整个兴奋传导过程中,房室结传导速度最慢,心房肌和心室肌较快,浦肯野纤维及结间束最快。心肌传导性的强度受某部心肌兴奋时动作电位的除极速度(即0相上升速度 dv/dt) 的影响,0相上升速度越快,振幅越大,传导速度越快,传导性也越强;反之,0 相上升速度慢,最大振幅减低,传导速度就慢,传导性也弱。

4.收缩性

收缩性是心肌细胞收缩的机制。当心肌细胞受到兴奋后,钙离子会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与肌球蛋白结合并引起肌纤维的收缩。心肌细胞的收缩是有序的,从上至下,从心房到心室,使血液顺利流动。

除极与复极

心脏中的心肌细胞在生命过程中会经历节律性的静息、除极化和复极化状态变化,从而引发相应的动作电位变化。这些变化及其传导过程构成了心电图的基础。心电图反映了整个心脏电激动的综合过程,而其产生的基础则是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激动。单个心肌细胞的过程可以分为极化、除极和复极三个阶段。

极化阶段

在心肌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部带有正电荷,细胞膜内部带有负电荷。这是由细胞膜外部存在的带正电荷阳离子和细胞膜内部存在的带负电荷阴离子所实现的。因此,细胞膜外的电位高于细胞膜内的电位。在这种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保持稳定状态,不产生电流,即被称为极化状态。如果将导线连接到心肌细胞的两端,并连接到电流计上,将记录下一条水平的等电位线。

除极阶段

当心肌细胞的某个区域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快速钠离子通道开放,而钾离子通道关闭。这导致大量的钠离子迅速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离子的这种跨膜流动引起细胞内外正负离子分布的反转,使得细胞膜内的电势上升并变为正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除极化阶段,从极化状态(细胞膜内负电位,细胞膜外正电位)转变为除极状态(细胞膜内正电位,细胞膜外负电位)。在除极化部位,心肌细胞膜的除极化与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形成电偶,从而产生局部电流。这会引起邻近的静息心肌细胞继续除极化,直到整个细胞发生除极化。

复极阶段

在心肌细胞经历除极化之后,细胞膜会通过K+-Na+泵的作用重新调整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这使得细胞膜内外的正负离子分布逐渐恢复到极化状态,即从除极化的外负内正状态转变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对于单个细胞来说,复极化过程与除极化过程类似,即在除极化的部分开始复极化。

单个心肌细胞的心电波形

在除极化阶段,当细胞膜外的已除极化区域与未除极化区域相接触时,形成了一个电偶。电偶的电源(正电荷)位于前方,电穴(负电荷)位于后方,除极的方向即为电荷移动的方向。如果将电极放置在面对除极方向的位置(即面对电源),则记录到的波形为向上的形状;如果将电极放置在背对除极方向的位置(即面对电穴),则记录到的波形为向下的形状;如果将电极放置在细胞的中部,则记录到的波形为先正后负的双向波形。在整个细胞完成除极化后,细胞膜外都带有负电荷,没有电压,电流曲线回到等电位线。在复极化过程中,已经复极化的区域细胞膜外重新带有正电荷,而未复极化的区域仍为负电荷,导致膜外形成电位差,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是从已复极化的区域流向未复极化的区域,即电穴(负电荷)在前,电源(正电荷)在后,与除极化过程的方向相反。因为复极化的过程比除极化要慢,所以除极波的起伏陡峭,波形高尖,而复极波的起伏较慢,振幅较低。在复极化完成后,细胞膜外都带有正电荷,电位差消失,电流曲线回到等电位线。

向量与心电图

心脏电势强度的采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成正比;

②与探测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③与探测电极的方位和心肌去极化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有关,角度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越小,电位越弱,这种既有强度又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被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态射表示方向,而长度表示电位强度。

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电向量。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电活动的复杂性,心电向量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然而,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合成为“心电综合向量”:具有相同方向的两个心电向量的幅度相加;方向相反的则相减。当两个心电向量形成一定角度时,可以应用“合力”原理将它们的角度和幅度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取对角线作为综合向量。

可以认为,从体表采集到的心电变化是根据上述原则将所有参与电活动的心肌细胞电势变化综合而成的结果。

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心脏的独特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房室交界区(包括房室结和希氏束)、束支(包括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个心动周期中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从窦房结开始产生冲动。同时,心房被激活,冲动通过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在此处有0.05-0.07秒的延迟)。随后,冲动沿着希氏束传导,接着是左、右束支,最后通过浦肯野纤维传导,引起心室的兴奋。这种顺序传导的电冲动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从而在心电图上呈现相应的波形

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记录的一个完整波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P波是心房除极过程的反映.

2.PR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心率下,PR间期为0.12~0.20秒。在幼儿和心动过速情况下,PR间期会缩短。而在老年人和心动过缓情况下,PR间期可能会略微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秒。

3.QRS波群:QRS波群是心室除极的全过程的反映,通常在心电图上显示为幅度最大的波。

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R峰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果存在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果R峰呈切迹,则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情况下,在V1、V2导联中R峰时间一般不超过0.03秒,在V5、V6导联中一般不超过0.05秒。R峰时间延长可能见于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心室内传导阻滞

正常人的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0.03秒,除Ⅲ和aVR导联外。Ⅲ导联的Q波宽度可达0.04秒。aVR导联出现宽的Q波或呈QS波属正常。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1/4。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J点

J点是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通常J点位于等电位线上,随着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心动过速等情况下,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同时存在,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与QRS波群的后段重叠,可能导致J点下移。

ST段

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位于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常情况下,ST段大多为一等电位线,偶尔有轻微偏移,但在任何导联中,ST段下移不超过0.05mV。

成人中,ST段抬高在V2和V3导联明显,可达0.2mV或更高,男性抬高程度大于女性。在V4~V6。导联和肢体导联中,ST段抬高很少超过0.1mV。

部分正常人,尤其是年轻人,因局部心外膜区心肌细胞提前复极,部分导联J点上移,ST段呈现凹面向上拾高(常见于V2~V5导联及Ⅱ、Ⅲ、aVF导联),通常称为早期复极,多数属正常变异。

T波

QT间期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中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表示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与心率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亦然。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秒。为了校正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常用QTc来衡量,使用Bazett公式计算:QTc=QT/。传统上,QTc的正常上限值设定为0.44秒。女性的QT间期一般稍长。近年来,推荐的QTc延长标准为:男性≥0.45秒,女性≥0.46秒。不同导联之间的QT间期存在差异,正常人不同导联之间的差异最大可达50ms,其中V2、V3导联的QT间期最长。

u波

u波是心电图中出现在t波之后的小振幅波形。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心室肌舒张有关。u波形态与T波相反,胸导联中更容易观察到。u波的振幅与心率相关,心率增快时振幅降低或消失,心率减慢时振幅增高。明显增高的u波常见于低钾血症,倒置u波可能出现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电图导联体系

Ⅰ、Ⅱ、Ⅲ为标准肢导联,aVR、aVL、aVF导联为加压单极肢导,V1、V2、V3、V4、V5、V6为胸导联。这些导联的形成是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线心电图机的正负极相连,所构成的线路称心电图的导联。

肢体导联

肢体导联(limb leads)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肢体导联的电极主要放置于右臂(R)、左臂(L)、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Einthoven三角。

胸导联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如下表:

在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应用以上导联即可满足临床需要。但在个别情况下,例如疑有右心室肥大,右位心或特殊部位的心肌梗死等情况,还可以添加若干导联,例如右胸导联 V3R~ V5R,相当于V3~V5 相对应的部位;V7导联在左腋后线与V4 水平线相交处;V8在左肩中线与V4水平线相交处;V9在脊柱中线与V4 水平线相交处,V7、V8、V9导联反映心脏正后壁的定位变化,V3R~V5R则反映右心室前侧壁的定位改变。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表示。为了方便观察和分析,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这种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组成,形成了许多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毫米,纵向和横向都有各自的刻度

当走纸速度为25毫米/秒时,每两条纵线之间的距离(1毫米)表示0.04秒,也就是40毫秒。这个时间单位被称为一个小方格。

标准电压1毫伏对应着10毫米的纵向距离,也就是两条横线之间的距离(1毫米)表示0.1毫伏。同样地,这个电压单位也是一个小方格。

每5个小方格组成一个大方格,它仍然是一个正方形。大方格的横坐标代表的时间是0.2秒,即200毫秒。而大方格的纵坐标代表的电压是0.5毫伏。

心率的测量

心率是反映人体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安静清醒的状态下,正常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测量心率的方法因心脏节律的规律性而异。

当心脏节律规则时,可以通过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来计算心率。例如,如果RR间距为4个大格(0.8秒),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当心脏节律不规则时,一般可以先数6秒内的心搏数,然后乘以10得到心率。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时,统一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近年来,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已经广泛应用。针对各波和时间段的测量,已经有了新的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的时间时,应该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到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的QRS波起点测量到最晚的QRS波终点。而PR间期的测量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到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的测量应该是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到最晚的t波终点之间的间距。

如果使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进行记录,仍然需要采用过去的测量方法。即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和QRS波进行测量,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度大且带有Q波的导联进行PR间期的测量,选择12个导联中QT间期最长的进行测量。

一般来说,测量各波的时间应该从波形起点的内缘测量到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

心电轴通常指的是平均QRS心电轴(平均数 QRS axis),指的是心室在激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瞬间心电向量综合成的一个总的向量在额面上的投影,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它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所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可用任何两个肢体导联的 QRS 波群的振幅或面积计算出心电轴。正常心电轴的范围为-30°~+90°之间;电轴位于-30°~-90°范围为心电轴左偏;位于+90°~+180°范围为心电轴右偏;位于-90°~-180°范围,定义为“不确定电轴”(indeterminate axis)。除测定QRS 波群电轴外,还可用同样方法测定P波和T波电轴。

常用的心电轴测量方法有目测法、作图法和查表法。

1)目测法:用Ⅰ导联和Ⅲ导联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来初步判定心电轴有无偏移。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均向上,表示心电轴不偏移;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表示心电轴左偏; Ⅰ导联主波向下, Ⅲ导联主波向上, 表示心电轴右偏。

下表是应用目测法评估心电轴的方向。

2)作图法: 把Ⅰ导联QRS 波群的代数和(R波为正, Q、S波为负)标在Ⅰ导联轴上。把Ⅲ导联QRS波群的代数和标在Ⅲ导联轴上。经上述两点分别作Ⅰ、Ⅲ导联轴的垂线, 两垂线交点与中心O点的连线即为平均心电轴。该轴与Ⅰ导联轴正段的夹角就是心电轴的角度。

3)查表法:用上述Ⅰ、Ⅲ导联的QRS波群的代数和数值从心电轴表中直接查得相应的心电轴角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测定的心电轴值不完全相同。

心电轴的偏移,一般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两侧心室的质量比例、心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激动在室内传导状态以及年龄、体型等因素影响。左心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右心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不确定电轴可以发生在正常人(正常变异),亦可见于某些病理情况,如肺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等。

小儿心电图特点

异常心电图

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导致心肌某一部分血液供应不足。这会影响心室复极过程,导致相关导联的ST-T波异常变化。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主要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位置。

心肌梗死

基本图形及机制

冠状动脉闭塞后心电图上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图形。心肌不同部分接受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因此图形改变具有明显区域特点。心电图反映了心肌梗死后多种心电变化的综合结果。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的定位

心肌梗死分类

心律失常

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是一种无创的心电图检查方法,通过连续记录患者心电活动信息,提供详细的心电信息,评估心脏功能和检测心脏疾病。

动态心电图通过便携设备记录心电信号,称为Holter监护仪。患者贴电极在胸部,佩戴监护仪24小时或更长时间。监护仪记录心电信号,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

动态心电图提供以下信息:

1.心脏节律:记录心律变化,判断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2.心肌缺血:检测心肌供血不足,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

3.心脏传导功能:评估传导阻滞等传导异常。

4.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检测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提供详细信息。

5.心律失常触发因素:记录活动情况,确定触发因素。

6.药物疗效评估:评估心脏药物治疗效果。

动态心电图安全无创,无明显副作用。记录长时间心电信号,获取更多心脏功能信息,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照顾患者心脏健康。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phy)是一种评估心脏功能和耐力的常用方法。通过监测心电图变化,该试验可以在负荷状态下评估心脏的工作能力。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如步行或跑步,以增加心脏负荷。医生会记录心电图、心率、血压和体征等生理参数,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症状。根据心电图数据,医生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疾病风险。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适用于评估冠心病、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以及健康人群的心脏健康状况和运动耐力。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常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它的主要应用范围包括:

1.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阻滞的诊断: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判断心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传导阻滞等问题。

2.心肌梗死的诊断:心电图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它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了心肌梗死,并能提供关于梗死的病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的信息。

3.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心电图对于房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等心脏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4.药物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影响,从而指导治疗和调整药物剂量。

5.心功能测定的辅助手段:心电图可以与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方法结合使用,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评估心脏功能。

6.心电监护的应用:心电监护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领域,可以实时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重要支持。

历史

心电图

心电图(ECG)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技术,可以显示心脏每一心动周期产生的电信号变化。最早在1842年,法国科学家Matteneei首次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随后,于1872年,Muirhead成功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信号。而在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使用的是毛细静电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到了1910年,弦线电流计取代了毛细静电计,从而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这一成就也使得W.Einthoven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1951年起,黄宛在《内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多导联心电图的文章,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他还于1951年春举办了全国性的心电图学习班。1956年,黄宛编写了《临床心电图学》第一版,详细介绍了心电图的原理、解读和临床应用。他于1998年出版了更新版的《临床心电图学》,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心电图机

心电图机应用于临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最早在1903年应用弦线电流计记录心电图,1906年首次用于抢救心脏病人。心电图机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必备仪器,在现代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最初的验证心脏电活动发展到各种类型的心电图学,如临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和分析。心电图机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临床应用的迫切需求。它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心电图机日臻完善,不仅记录清晰、抗干扰能力强,而且便携、并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心电图技术

1.197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推出了心电图机技术与导联的标准。

2.197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制订了心电图解析和术语的标准化、数据库的开发、心电图记录的质量、计算机诊断心脏病、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的性价比以及心电图未来发展方向等专家共识。

3.1990年:AHA发布了基于计算机心电图系统的应用扩展和技术改进之上的自动化心电图机的宽带和数字信号处理推荐标准。

4.1991年:AHA颁布了美国国标,该标准基于计算机心电图系统的应用扩展和技术改进,推动了自动化心电图机的发展。

5.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心律分会共同制定并经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认可,推出了“AHA/ACC/HRS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这一标准化建议是近20年来心电图标准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相关人物

沃勒

沃勒(A.Waller,1856-1922)是一位英国杰出的生理学家。他出生在法国巴黎,去世于伦敦,曾担任圣玛丽医院的生理学教授。他在1887年使用汞毛细管静电计记录了人类的第一份心电图。

威廉·埃因托芬

威廉·埃因托芬(W.Einthoven,1860-1927)是荷兰杰出的生理学家。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去世于荷兰的莱顿(Leiden),曾任莱顿大学生理学教授。爱因多芬改进了汞毛细管静电计,将其发展成为弦线式电流计,从而记录出更为精细的心电图。他还给心电波命名为P、Q、R、S、t波。1903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一种新的电流计”的论文,提出的心电图记录方法和波形命名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确立了1903年作为心电图开始应用的时间。此后,他还发现了U波。191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爱因多芬三角”理论,并在同年建立了标准双极肢导联记录系统。1924年,他因对心电图理论和记录技术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文克白

文克白(Wenckebach,1864-1940)是荷兰的一位内科学教授,也是心电学领域的权威。他在1898年发明并使用了脉搏图,并在1899年发现了文氏现象。在1902-1903年期间,他还发现了心房脱落波,并在1906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窦房传导阻滞,并同时发现了中结间束。在1914年,他还详细描述了奎尼丁对心房颤动的治疗作用,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奠基人。

刘易斯

刘易斯(Lewis,1881-1945)是一位英国医师和心脏生理学家。他在心电图研究领域有很多贡献,并开创了心电图的刘易斯时代。1907年,刘易斯证实了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1909年,他首次描述了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920年,他提出了折返(reentry)激动是心房颤动发生的机制。基于刘易斯的研究,1921年,鲁滨逊(Robinson)首次制定了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1920年,他还质疑了爱因多芬导联系统只能反映额面心电向量变化,而不能反映水平面。基于这个质疑,他的学生威尔逊(Wilson)在1932-1934年创立了胸前(V1~V6)单极导联。

黄宛

黄宛(1918年-2007年)是中国医学家和心电图专家。他于1943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黄宛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深造,但后来决定加入芝加哥麦克瑞斯研究所,在Louis N.K.的指导下从事心电图研究。

1950年,黄宛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发现医院的心电图机零件缺失。他与他人共同修复了心电图机,使其恢复正常功能。从1951年开始,黄宛在《内科学杂志》发表了关于多导联心电图的文章,并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他于1951年春举办了全国性的心电图学习班。

1956年,黄宛编写了《临床心电图学》第一版,详细介绍了心电图的原理、解读和临床应用。他于1998年出版了更新版的《临床心电图学》,至今仍是权威著作。

黄宛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中国心电图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方法。他以专业精神和学术才华在医学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