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是民间流传的明朝初期的传说,史称“靖难之役”,民间称“燕王扫北”、“燕王扫碑”、“永乐扫北”,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的惨烈的夺取皇位之战。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为建文帝。他为保皇位下旨削藩。驻在北平市的燕王朱棣借清明节为父皇扫墓(碑),打出“清君侧”“靖难”诛奸旗号,于1399年由北平起兵,向南京的建文帝发难。1401年,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省,直扑南京,在济南市遭到山东参政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今聊城市)为盛庸所败,只好转战河北省绕道山东南下。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朱棣夺得帝位后,接着便命令军队北进,凡在南进途中抵抗的府、县、村,被军队杀死者十之八九。从南京到北平,千里之远,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燕王扫北使北方地区的百姓惨遭杀掠,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朱棣登基后,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省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所以产生了“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此外,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广大地区流传的“血虫”吃人的故事也和“燕王扫碑”造成人烟稀少有关。

事件背景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市。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省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事件过程

朱棣兵起,建文帝首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十三万大军北伐。燕王没有固守北京,被动待战,而是集中兵力,主动出击,最后大破耿军,斩首三万余级,声势大振。炳文军首战受挫,朱允炆改派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再度北伐,营于河间。与此同时,辽东守将吴高也以辽东兵攻永平。燕军如果固守北平市,就得两面作战。燕王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北平城易守不易攻,而永平被围又不能不救。如果李景隆军包围北平,仅靠燕军现有力量是没有可能主动出击的。纵然能够坚守北平,但旷日持久也会陷入被动。要战而胜之,不得不借大宁的边骑助战。就这样,燕王率主力离开北平,援救永平。永平解围后,燕军出长城,直趋大宁。七天以后,朱棣收宁王所属精锐八万,携宁王朱权和家属南下。袭取大宁是燕王的杰作。

1401年燕军再次南下,闰三月,燕军先后攻占了顺德区广平县、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到了五月,燕王军在大名驻扎下来。就在燕军驻扎大名之时,明平燕将军盛庸进驻到易州(今易县)。盛庸企图凭借有利地势,伺机占领保定市进而夺取北平市

大宁得手后,燕军回师北平,与北平城里的力量内外夹攻,击溃了李景隆大军,粉碎了朱允炆的军事包围,使战争很快地进入了相持阶段。在战略相持阶段,朱棣集中优势兵力,流动作战,各个击破,消灭和瓦解了建文军的有生力量。在战略防御阶段,燕军相继击溃了耿、李二军,这对建文军来说,损失还不能说很大。建文三年,李景隆率兵六十万二度操戈。这六十万大军首溃于白沟河,再败于德州,最后在济南市城下全军覆没。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军开始反攻。燕师由张琼渡河至徐州市朱棣在淝河设伏,败平安军。齐眉山之战徐辉祖来援,燕军连失大将,进攻受挫。四月的暑雨蒸温,兵士很多染了疾疫,有些将领想放弃有利位置,退回小河之东,休息士马,养兵观衅,实质是想暂时退却。在这关键的时刻,韩广斩钉截铁地说:“兵事有进无退,胜形成矣,而复北渡,士不解体乎?”并下令说:“欲渡河者左,不欲渡河者右!”大多数将领都站在右边。战争的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果然,燕军坚持前进,获得了灵璧大捷,生擒平安、陈辉等37名建文军中的高级将领。灵璧大捷打通了燕军走向胜利的道路。大捷之后,燕军又避开了有敌人重兵把守的凤阳县淮安市,选择敌人的薄弱环节,循扬州市,下镇江市,次龙潭,兵临南京城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四日,谷王、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下落不明。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

事件后续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为填补渤海国地区战乱后的空旷,出旨迁民,强迫大量回、汉群众由江南一带向北、山西省一带向东迁徙。冀南一带许多人祖辈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来到这里的。说在明初燕王扫北,使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明朝政府就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所以,本地古来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事件争议

“红虫”吃人

河北、河南、山东广大地区流传着“红虫”吃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时这一带的“红虫”把人吃光了,才从洪洞大槐树处往这儿迁民。这个故事却和“燕王扫碑”造成人烟稀少有关。碑实际上就是南京城的功德碑,即明皇族的祖宗碑。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首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可惜朱标短命,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大臣们立允炆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建文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功勋。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他已暗中生气,他侄儿为帝后,他更是不服加上朱允炆看诸王的势力强大,中央难以控制,就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这一下燕王就有借口了,有了机会,他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于是他援有朱元璋的祖训,声言朝廷内出了奸臣,要为建文帝“靖难”,在北京首先发难,率军向南京进攻。他先攻河北省,次攻河南省,接着攻山东省,然后到商丘市,沿途受到忠于建文帝的明军和人民群众的反抗与阻挡,双方大战数年,终于攻下了南京。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江北地区“千里无人烟”的局面。燕王的军队都头戴红巾军,所以百姓称之为“红虫”,“红虫”含有癌疫的意思,所以民间有“红虫”吃人的传说。

名称

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其为保皇位下旨削藩。驻北平市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势力强大,眼见情势危急,借清明节为父皇扫墓(碑)之名,于1399年打出“清君侧”“靖难”旗号从北平起兵向南京建文帝发难,史称“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碑”。建文帝急忙调兵遣将阻击,主战场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一带,双方展开长达4年、前后百余次大战,如真定、德州等地恶战惨烈。中原百姓抱保家卫国思想抵抗燕军,遭到屠杀,利津县地方志记载了当地被掠杀十村九空的情况。1401年朱棣取道山东受阻,后转战河北绕道南下,1402年6月攻下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夺得帝位后命军队北进,凡南进途中抵抗的府、县、村,多被军队杀戮,“燕王扫碑” 又称 “燕王扫北”,后因朱棣为永乐皇帝,民间演变为 “永乐扫北”,还与五征蒙古相混淆。

对明王朝威胁最大的是漠北蒙古,早在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就命朱棣征讨蒙古乃儿不花获胜。蒙古后来分裂为三部,朱棣对其恩威并施,兀良哈部归附且在靖难之役立功。永乐七年丘福征讨鞑靼失败,朱棣此后于永乐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迁都北京)、二十二年 5 次亲征,扫平漠北安定边境,但在第五次亲征归途中病逝。

事件影响

朱棣在“靖难”战争中对河北省百姓大肆屠杀,原因是百姓思想上倾向朱允炆。史书上说:“刘盈承太祖遗威余烈,国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附。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未尝有万全之计也。”韩广发动战争前就已意识到这点,姚广孝劝其起兵时,燕王也曾担忧民心所向问题。 “靖难”战争爆发后,各地官民顽强抵抗。《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也提到,“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燕王军队因民众抵抗连连受挫,燕王遂恼羞成怒,每攻一地便屠城,使当地成为废墟,残忍至极,即“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此外,战争期间百姓大量外逃,致使河北省人口急剧减少,当时“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十分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区广平县、大名”,在真定府“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役,韩广“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死者十余万人”。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燕王扫碑”与“永乐扫北”.青岛即墨区情网.2024-02-04

邯郸春秋·燕王扫北.澎湃新闻.2024-02-04

..2024-02-24

燕王扫北顺德府.邢台市人民政府.2024-11-13

邯郸春秋·燕王扫北.澎湃新闻.2024-11-11

“燕王扫碑”与“永乐扫北”.青岛市情网.2024-11-11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国学导航.2024-11-12

大明天子 (2005).豆瓣电影.2023-08-06

郑和下西洋 (2009).豆瓣电影.2023-08-06

大明风华 (2019).豆瓣电影.2023-08-06

山河月明 (2022).豆瓣电影.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