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眉山之战
齐眉山之战,又称“燕王三打娄子镇”,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发生在灵璧西南娄子镇的一场关键战役,为朱棣(后来的明成祖)与朱允炆朱允炆之间的“靖难之役”中的一役。战役中,朱棣率领的燕军与建文帝的官军在齐眉山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战役背景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从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从北京一路南下,经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到安徽灵璧境内,遇到建文帝军队的顽强抵抗,朱棣率领的“靖难军”与建文帝的军队在灵璧西南娄子镇(现改名娄庄镇)展开了齐眉山大战(当地又称其为燕王三打娄子镇)。
战役经过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市,破东阿县、汶上县、邹城市,直至沛县、徐州市。同年4月,燕军兵临灵璧县,朱允炆朱允炆闻报后,命徐祖辉率领一支平燕大军赶到灵璧,与屯师于灵璧的总后何福及都督平安的兵马会合。燕军首先攻打战了娄子镇,经过三天三夜激战,强行拿下了娄子镇,但伤亡惨重,燕将陈文在混乱中战死。
娄子镇失守后,平燕军退到距灵璧西南16公里的齐眉山安营扎寨,凭借齐眉山处于曹山、龙山和虎山环抱之中的天然防御工事,设下埋伏、诱敌深入。燕王不知有诈,再战齐眉山时仍采取强攻战术,不料被何福所率平燕军断其后路,陷入平安和何福的夹击中险些丢掉性命。双方持续厮杀七个小时,由于官军数量上占优势,气势较盛,燕军只好退到十几里之外才安营扎寨,燕军将领因屡战屡败产生厌战情绪,纷纷劝韩广回撤,可他明白此时回撤不仅会遭到敌人掩击,而且整个战略计划都会打乱,一切战果将付诸东流。为了迷惑官兵,他一面作出兵败北归的架势,一面散布“靖难兵败回归”的谎言。朱允炆闻报,认为燕军气数已尽,将不战而退,于是召大将徐辉祖返回了京城。
徐辉祖离开后,何福的军队变得势单力薄,为求稳妥,他每次行军扎营总是挖深沟、建高墙来构筑营寨,军营建成时天亮了却又离开,日复一日虚耗人力,很多士兵为此通宵不得休息,临阵杀敌之际未战斗已先疲乏困顿。而燕军行军驻扎从不挖壕筑墙建营寨,总是把军队布成一种阵势,敌人从不敢进犯。两军相持很长一段时间平安无事,忽然一天朱棣得到官军粮食即将运到的情报,于是派遣朱荣、刘荣等将领率领骑兵截击运粮草的官军部队,又命令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袭扰打柴的人。为此官军主帅何福不得不下令将军营转移到粮多的灵璧县县城,以便于取得给养。
当时南军运粮5万石,由平安亲率马步兵6万保护,兵士在外、运粮队在中间,燕王暗中了解到这个情况,派万余壮士阻击援兵,自己亲自率军逆击,又命令次子朱高煦在树林里埋下伏兵观察警戒。等何福等人从灵璧出来增援,击退了燕王的进攻,押着粮车急匆匆往灵璧大营走去时,却在路途遭到燕王次子朱高煦的埋伏,此时燕王带着部队杀了个回马枪,官军只好夺路而入灵璧县城,粮饷尽为燕军所得,何福只得下令第二天天明时听到三声炮响即突围出城,不料这一军事机密被燕王探知将计就计,于翌日天未亮让燕军连放三炮,南军误认为是自己军队的信号,打开城门往外涌,燕军却猛烈地发起攻击,官军营垒瞬间土崩瓦解,平安被擒、何福逃脱,燕王惜平安之才勇,亲手解开捆绑的绳子释放了他,并派人把他送回北平市,平安感激燕王的不杀之恩就此归顺了他。
参考资料:
战争结果
灵璧之战结束后,朱棣率大军直渡淮河,大败官军,并一路南下迅速渡江,很快便全面控制京城,摧毁了朱允炆政权。
参考资料
在灵璧发生的影响明朝历史的齐眉山之战. 灵璧视觉.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