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别名黑头白鹮圣鹮、圣鹮,埃及圣朱鹭、埃及圣鹭,体长67~75厘米,通体白色。头部裸露部分至上颈黑色,背腰、尾上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羽无)。嘴黑,长而下弯,跗黑色。主要栖于沿海沼泽、河滩和水田。常成小群,营巢于水边的大树上。捕食习性喜欢以植物病原线虫、昆虫及小型水生动物为食。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孵化由雌雄共同承担,孵化期为23~24天。早成雏为晚成性。白鹮多见于中国黑龙江省河北省向南及台湾(旅鸟),福建省广东省(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沙特阿拉伯马达加斯加岛印度日本

白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NT)物种。2021年2月5号,黑头白鹮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中由Ⅱ级调整为I级。

白鹮形态较奇特,可供观赏。在古埃及埃及圣鹮倍受尊崇,且会被制成木乃伊,成为托特神的象征。希罗多德老普林尼都认为埃及圣鹮可以对抗蛇。

外形特征

白鹮是大型涉禽。夏季通体的羽毛都是白色,但头部和颈的上部裸露,呈黑色,有时缀有蓝色,这是它与其他类的明显区别。背部和前颈的下部有延长的灰色饰羽,翅膀的下面有裸露的深红色皮肤斑,并且沿着翅膀的边缘向下面的两侧延伸,飞行时露出的翼尖为黑色。冬季的羽毛与夏羽大体相似,但背部和前颈没有延伸的灰色饰羽,翅膀下裸露的皮肤斑变为橙红色。

黑色的嘴细长,并且向下弯曲。虹膜为红色或红褐色。脚较短,也是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650-750mm;嘴峰135-190mm;翅343-370mm;尾120-145mm;跗95-116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河、湖岸边、沼泽湿地。水稻田、芦苇水塘、沼泽和潮湿草原等开阔地方。

生活习性

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活动在水边或草地上。白天活动,活动时不声不响,平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行走也很轻盈沉着。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飞行沉着缓慢,但较其他鹭科和鹳类快,偶尔也能滑翔。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昆虫幼虫植物病原线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以及小型爬行纲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觅食在水边浅水处,也在陆地和海岸上觅食。觅食时常沿着水边慢慢行走,并不时地将嘴插入水中探觅或啄取表面的食物,也常在水边浅水处或烂泥地上,将长而弯弯的嘴深深的插入烂泥中或水中探测食物,有时甚至将整个头部和颈部浸人水中。

分布于热带地区的白鹮为留鸟,仅在繁殖期后有游荡觅食的现象,但分布于中国境内的种群为迁徙鸟,每年春季于4-5月迁到东北繁殖地,10-11月又迁到中国南方越冬,少数迁到中国台湾以及日本等地。迁徙时常呈小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或呈一条直线,主要靠两翅煽动飞行,偶尔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这时常发出较为响亮的叫声。营巢有单独,或成群,或与鹭科、鹳类等其他鸟类结成混合群体等形式。巢大多筑于水边的大树上或灌丛上,有时也在人类住宅附近的大树上营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仅垫有少量细枝、枯叶和羽毛,有时甚至没有任何衬垫物。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通常雄鸟外出寻觅和运送巢材,雌鸟则留在巢上看守巢材和筑巢。

巢呈杯状或浅碗状,外径为35厘米左右,内径20厘米左右,巢高也在20厘米左右,巢深10厘米左右。每窝产卵2-4枚,通常为3枚。卵的形状为长椭圆形、卵圆形或者梨形,颜色为白色或淡蓝色,上面具有少许褐色的斑点,其中钝端较密。孵化期为23-25天。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暂时不承担孵卵的亲鸟便外出觅食,回来时总要口衔芦苇等对巢进行修补。亲鸟之间在整个孵化期显得十分亲昵,经常互相以喙相碰,或梳理羽毛,有时还会发生互相争着孵卵的现象,十分有趣。

早成雏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为50g左右,身上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上也有黑色的绒羽,由亲鸟共同抚育。喂食的时候,雏鸟将嘴伸到亲鸟的食道中去取食龙虱等昆虫或植物病原线虫、小鱼的碎片,天热的时候亲鸟还要站在巢的边沿处用翅膀遮挡住灼热的太阳光。一般需要经过大约40天的喂养,雏鸟才能离巢飞翔。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旅鸟:日本韩国老挝蒙古国

在中国分布于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台湾、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其中繁殖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部分越冬在广东和福建省,迁徙期间见于其他地区,偶尔见于云南。

种群现状

白鹮在世界上虽然还不属于濒危鸟类,但由于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活动对它造成的环境压力,使其在整个分布区的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在整个亚洲大约有8000多只。但中国的数量则极为稀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中国仅在台湾和香港各见到1只。在它的繁殖地,由于建立了一些水库,使水位上涨,常常将巢区大片淹没,资源损失严重。所以在建立储水工程的同时,一定也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充分考虑到白鹮等繁殖水禽的安全。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1月14日)二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头白鹮首现保山.腾讯网.2024-04-08

[黑头]白鹮-濒危鸟类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4-04-08

[黑头]白鹮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melanocephalus (Latham, 1790).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4-04-08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06

2.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