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兰陵郡

兰陵郡

晋朝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将原属东海郡兰陵县、氶、戚、合乡、昌虑析置兰陵郡,郡名来源于其下辖的兰陵县(今临沂市兰陵县) ,县郡同名,治所不同地。郡治所设在氶城(今枣庄城东部) 。北魏被废,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其郡治在氶、昌虑县南北朝战乱,行政区划也变得混乱无比,但范围大抵仍在今枣庄市中东部至临沂市兰陵县一带。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废兰陵郡。从此,兰陵郡彻底消失。

简介

晋朝元康元年设兰陵郡,辖兰陵(今临沂市兰陵县、枣庄台儿庄区)、氶(今枣庄峄城东部)、戚(今济宁市微山县)、合乡(今济宁市邹城)、昌虑(今薛城区),因氶位于五县中央,故设兰陵郡治所于氶,兰陵县治所仍在兰陵。县郡同名,治所不同地。

历史由来

由来

兰陵镇郡之名来源于其下辖的兰陵县,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太子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代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市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沟达淮泗到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死后葬于鲁南某地)任兰陵县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兰陵名之寓意

楚国为何选“兰陵”二字拟名?传统解释是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这一观点毋庸置疑。黄淮流域是先秦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气候温和而滋润,植被丰茸,兰花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兰的踪迹已再难寻。

楚人以“兰陵”作区域地名,应是屈原封建治国理念的体现,极具理想色彩和浪漫王者气息。兰本是山隅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在先秦时期,自然界兰花的香郁被先民推崇为三星蝶。在神话传说中,仓颉创造的“兰”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有请帖寓意的“柬”字中又是明月映照。孔子喻:“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与善人处,如入蕙芷花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他把兰比作理想人格之化身,这说明了兰无媚素态和俗气,“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困穷而改节”的优雅崇高之品德。小国里的圣人左丘明说“兰有国香”,将兰提升为君子的高尚品德,孟子又将君子德行上升为的“王道”理想,建设儒家境界中的王道乐土。屈原时楚国朝野崇尚兰花,宫苑内广植兰花,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中,把兰比作“美女”、“君子”、“贤人”等崇拜之物。

孟子年长屈原30多岁。屈原使齐时,孟子为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儒学大师,桃李满天下。屈原不远千里来到齐国,联齐抗秦,拜访齐国君臣,访问稷下学宫,向儒学大师孟子学而论道,寻求治国方略,亦在情理之中。屈原通过齐都之行,对孟子的“王道”治国理论,一定有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建设楚国的王道乐土,也是屈原追求的理想。 “兰”寓意“王道”,“陵”原义为高地,引申为“乐土”。楚人以“兰陵县”命名,就是在鲁南建设一片楚国的“王道乐土”。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确切的喻意,即“圣地”之义。古代称大思想家为“君子”、“圣人”,称封建帝王为“国君”、“皇帝”。所以,“兰”字的“王者”即“圣者”,“兰陵”即“圣地”。荀子是儒教正宗,两任兰陵令,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屈原之后800年,在南齐梁两代称帝的萧氏后裔,更将兰陵作为自己祖先发祥的圣地。

在中外地名中,被称为“圣地”的地方很多,从现有国内地名词义中含有“圣地”释义的,我们觉得唯有“兰陵”二字,虽“香格里拉市”地名也是圣地、净土的意思,但它是近代文学史上泊来的音译之词。“兰陵”的“圣地”含义在中国古代地名文化史上是少见的。我们感谢楚人,在我们脚下创造了一个充满王者浪漫气息的地名兰陵。我们也查到,屈原家乡的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文化圣人,也把其故乡屈原故里(今湖北省归县屈原镇)的一条河流命名为兰陵溪,使圣地之水永远在故土上流淌。

区域变迁

先秦时代

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是在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楚国是最早设县的国家之一,在春秋初期就把兼并得到的地方建立县,春秋中期以后,新建的县就逐渐多起来。县的长官称令,这是秦在商鞅变法时所设置的官称。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国春申君为令尹时,曾任命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子为兰陵令。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从公元前261年起,两任楚兰陵令约20年。荀子是从齐国三任稷下学宫祭酒职位15年的基础上来到兰陵县,他任县令时,兰陵县治早已设立,属地范围包括楚军驻扎的襄贲(今兰陵县长城镇)、开阳(今临沂城)两个军事要地,是楚军驻扎与越国对峙的边防线。因当时“县”的概念是悬在边疆的行政区域,秦楚等国在新辟的疆土率先设立县治。因为齐鲁两国没有实行郡县体制,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

秦汉魏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战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县域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襄贲县和县,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

前206年西汉建立,今兰陵镇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县辖9乡35亭,规模居东海郡第四位,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县制。

公元196年,兰陵隶属曹魏东海国。

晋朝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峄城区。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镇,郡县共存,驻地不同。

不久,北方陷入战乱,行政区划也开始混乱不已。在“五胡十六国”年间,兰陵依次隶属羯族建立的后赵(319-351年)、氐族建立的前秦(351-394年)。期间,冉闵曾在兰陵郡起家,后推翻赵,350年称帝,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两年后失败。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大战,东晋大破秦军,晋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兰陵回归东晋,兰陵县回归故土王朝,此后的80多年间由偏安的南方政权统治。

南北朝

北魏(386-534年)鲜卑政权于439年完成北方统一,大江南北进入对峙阶段。466年北魏军队开始了夺取刘宋徐、、青、冀四州等地区的新一轮战争,于468年1月攻克兰陵县城,南梁刘宋守将投降,兰陵归北魏统治。《魏书》记载,公元480年(北魏太和四年,南齐建元二年),为响应南朝萧齐光复故土的计划,兰陵人桓富率众起义,攻破兰陵县城,杀死县令,并北上与昌虑起义军首领桓和、泰山首领张和颜等联合建立根据地,推举司马朗之为领袖。这场兰陵起义未得到南朝大力支持,拓跋宏政权调淮阳区王元尉等领兵镇压。此后兰陵先后为北魏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北周(557-581)政权管辖。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其郡治在氶(今枣庄市峄城东部)。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

南梁时期,萧氏后人从南兰陵(今常州)起家登上政治舞台,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历11帝。

隋唐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氶县,置缯州、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氶县入兰陵县,属彭城郡管辖。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县,属沂州(临沂)。

兰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盛唐诗人李白吟诵兰陵美酒的绝句《客中行》。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姓及女儿平阳迁居任城区济宁市),开始了寄居东鲁的日子。嗜酒如诗的李白游历兰陵古镇,为美酒陶醉,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使兰陵美酒名扬天下。

唐朝之后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时,兰陵古城属沂州承县管辖,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朝代。

北宋时,兰陵县仍属沂州承县管辖。

金(1115—1234年)统治初期,兰陵镇曾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治所在承城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兰陵县治所移至土娄村(见《金史·志第六》),共49年。金兴定中(1217—1222年)在峄城区旧地设置峄州。

元代(1206—1368年),据《新元史·志第十三》载:“金兰陵县,属邳州市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李是反叛元朝山东省军阀,1262年初举兵反元,7月兵败济南市,被孛儿只斤·忽必烈处死)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并入峄州。

明朝、清朝及民国时期

传承元代兰陵县撤销并入峄州(后改为峄县)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

1948年2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治所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城区内)。

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一分为三,分别划归老峄县(现枣庄市峄城区)及于1947年中共鲁南区党委在卞庄新设立的苍山县,原属江苏省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兰陵遗址(因以泇河为界,位于河边东沿的兰陵旧址)划归兰陵县,编为第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

2014年1月8日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现属今临沂市)。

历史采撷

大禹治水

传说五千年前夏朝,黄淮洪患,大禹引谷入海,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兰陵地区成为一方沃土。

仓颉造字

相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荀子弟子李斯在此地作《仓颉篇》,后辅佐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任丞相,将小篆体定为秦帝国统一文字。【兰陵镇北8千米,作字沟村有仓颉庙遗址。】

缯国故地

夏代少康传位长子杼,将次子曲烈封于盛产丝织品的“缯”地。周代封鄫子国,公元前567年灭于莒,鄫太子巫归附鲁国,以“曾”为姓氏。前553年,延续1600年的鄫国正式归属鲁国。【镇内有刘堡子商周文化遗址,镇北17千米有鄫国故城遗址。】

季孙行父

季孙行父(?-前568年),谥号季文子,春秋时鲁国正卿,辅佐鲁三代君主33年。在此地建次室亭,开垦湖田,推行“初税亩”。凡事三思而后行,家无私积,以节俭著称。【兰陵镇北17.5千米文峰山有鲁大夫季文子墓。】

左氏春秋

左丘明(前502-前422年),曾任鲁国太史姓,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文言文之祖”。为解孔子《春秋》作《左传》,亦称《左氏春秋》。元朝方志《齐乘》载:峄州东北七十里有邱明墓。【兰陵镇东北12千米,兴明乡左家官庄有左丘明墓。】

寿圣高柴

高柴(前521-前393年) ,字子羔。孔子门下弟子,曾在鲁国卫国做官,后教书兰陵县,创办书院,著有《子羔》等书,定居终老兰陵,高寿128岁,被后人尊为寿圣。【兰陵镇东北5千米,刘堡后村有高柴子羔墓。】

楚国兰陵

公元前319年,楚国著名政治家、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楚怀王左徒期间,将楚国东北边城次室更名兰陵,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理念,蕴涵圣地之意。【兰陵镇东泇河为古代兰陵通淮徐水运通道】

汉室太傅

萧望之(前106前47年),字长倩。西汉汉宣帝重臣,官至三公。《齐诗》、《鲁论语学派》传人,经学大师。以儒学传家,子萧良、萧咸萧由通晓五经,孙萧绍任御史中丞,曾孙萧任光禄勋,孝廉、博士辈出,数代不辍。【兰陵镇北2千米小仲村有萧望之墓园。】

萧氏家酿

萧氏家酿即兰陵酒。4000年前,商朝甲骨文记载“其酒”。汉代萧氏精酿制造,亦称“萧王美酒”。萧家重臣,朝觐汉宫,贡酒侍宾,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负盛名,世代传承。【兰陵镇中兰陵美酒厂内有美酒车间有酿造工艺流程】

儒学经师

汉家独尊儒术,兰陵经师辈出。王臧、缪生研究《诗经》;褚大深精《公羊春秋》经史兵学;孟卿精通《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其子孟喜以卦言《易》,孟氏易学派创始人;疏广、疏受叔侄精研《春秋》,分任太子太傅、少傅。王良精熟《小夏侯尚书》,弟子千人。

齐梁故里

晋永嘉之乱,匈奴占据中原,萧整率族人离兰陵故土南渡,江南侨置兰陵,后人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分别建立南齐(479—502)梁(502—557)两代皇朝,历十一帝。

兰陵王曲

高长恭(543—573),北齐名将,被封为徐州市兰陵郡王。因其貌美,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齐人作歌舞《兰陵王入阵曲》,展现兰陵王指麾击刺英姿。后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镇中心兰陵酒厂迎壁《兰陵春秋》有兰陵王入阵曲浮雕

兰陵公主

古代册封兰陵公主,著名者有元恪二姊、杨坚五女杨阿五、李世民十九女李淑等。辽代后族萧氏入主中原,以兰陵为郡望册封加爵,萧朴萧恒德、萧阿鲁、萧继先等十数人封为兰陵郡王、兰陵县公、兰陵郡公称号。

文元功曹

萧颖士(708—759),字茂挺,兰陵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散文家,诗人。开元进士,曾任秘书正字、集贤校理、扬州市功曹参军等职。因高才博学,恃才傲物,格不近俗,门下溢为文元先生。留有《萧茂挺文集》。

云水清音

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亦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博市人,徙居兰陵。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朱棣,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著有《云水清音》等。

兰陵奇书

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假托对北宋中叶市侩势力西门庆及其家庭腐朽生活的自然描述,展现了晚明政治社会面相,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题材中里程碑式的奇书巨著。

兰陵古道

兰陵古道一天晴,山色青青马首迎。美酒临觞怀李白,雄文佩笔访荀子。村村鸡犬同豳国,户户弦歌近武城县。停观风民物好,与农闲话劝春耕。 ——七律 《入兰陵》【作者:邵士,浙江萧山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十二年(1674年)任沂州知州。】

铁笔衍公

王思衍(1866-1938),字仲蕃,清光绪戊戌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著名书法家、诗人。真、草、隶、篆诸体皆精,行草自成一家。有《亦嚣诗集》《嚼雪斋印谱》传世。日军攻兰陵,饮恨自缢。【兰陵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有衍公进士第遗址】

插柳学诗

王鼎钧,又名王冠才,1925年生,兰陵县西南隅人,当代华文著名作家。1942年离家求学,后移居台湾、美国。著有散文集《人生三书》等40余种,回忆录《昨天的云》等4部。【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为王鼎钧少年插柳学诗之地。】

传奇将军

罗炳辉(1897-1946)将军,彝良县人。由奴隶当兵,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身经百战,抗战胜利任新四军副军长兼八路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鲁南部署自卫作战,因病在兰陵逝世。【罗炳辉墓在临沂华东烈士陵园】

猴呱哒鞭

猴呱哒鞭舞又称双鞭洛阳市,全国独有的兰陵民间乐舞。男女演员以竹板、花棍为道具,演唱民俗音乐民谣小调,间奏处配以行进打击乐,富有鲁南浓郁乡土气息,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镇西北2千米西横沟崖村,张学法先生为艺术传人。】

兰陵文化

荀子文化

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两周王陵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县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子”,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兰陵笑笑生等。

美酒文化

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酒而著称,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酒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氏族文化

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南齐南梁政权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兰陵是萧氏郡望寻根之地,如今已有大批海内外萧氏后裔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运河文化

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历时10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长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此工程使兰陵古镇有了通航之利,成为经济战略重镇,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红色文化

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临沂、台儿庄大捷时重创日军的阻击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参考资料

变成“枣庄”的兰陵,为什么一直让人念念不忘?.澎湃新闻.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