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元恪

元恪

元恪[kè](483年—515年),鲜卑族,是北魏第八位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次子,母亲是高照容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闰四月,元恪出生于北魏旧都平城宫(今山西大同)。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为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即位。即位后,拒绝鲜卑旧臣提出将都城从洛阳市迁回平城的建议。次年改年号为景明。他在位期间厉行汉化,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废除子贵母死之制。景明年间,元恪扩建洛阳城、讨伐南齐、南梁。永平四年(508年)战事结束,占领扬州、荆州、益州(今四川、重庆一带)、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等地,国力兴盛,但朝中官员贪腐严重;执政后期,元恪委政于舅舅高肇,吏部标价卖官,先后诛杀元禧、元勰、元愉等宗室亲王,北魏逐渐由盛转衰。元恪在任时大力推广佛教,兴修寺庙,豢养僧尼,消耗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和财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位末期,平原郡公高肇干政,朝外农民起义频繁。

延昌四年(515年),元恪在内外交困中于逝世,享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帝,葬于北魏景陵(位于今洛阳市)。次子元诩即位,为孝明帝。

人物生平

登基皇位

太和七年(483年)闰四月,元恪出生于北魏旧都平城宫。太和十八年(494年),随父亲拓跋宏迁都洛阳。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恪被孝文帝被立为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孝文帝在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病重,元恪受诏前往。同月,孝文帝下诏命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为司空,镇南将军王元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元嘉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宋弁[biàn]为吏部尚书,与侍中、太尉元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等六人共同辅政。四月,孝文帝驾崩,元恪在鲁阳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景明

拒返北都

元恪即位后,朝廷鲜卑遗老,要他兑现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向他们许诺的冬天住在洛阳,夏天回到平城宫的承诺。侍郎元晖劝元恪,应该留在洛阳继续完成孝文帝未完成的统一中原的大业。起初,元恪有些犹豫,但最后他接受了元晖的建议,拒绝返回北边的旧都平城宫,延续了孝文帝定都中原的遗志。景明二年(501年),九月初六,元恪下诏征召京畿[jī]之内民夫五万人,为京城修筑三百二十三处街道、集市和巷口,耗时四十天完工。

亲理朝政

景明二年(501年)正月十五日,元恪开始亲理朝政。正月二十一日,他在太极前殿召见群臣,告诉他们自己亲理朝政的事情。三月初一,元恪下诏:“因连年征战百姓疾苦,官府应当体恤民情,除正式赋役外,其余杂赋全部免去。”三月十七日,再次下诏:“命地方长官每日亲理政事,勤勉奉公,不得因循旧弊,荒废公务。”

景明三年(502年)二月二十五日,元恪下诏说:“申告受到旱灾影响的各州郡,如有尸骨暴露于野的,都加以掩埋。”十二月初四,元恪下诏,要求各地应鼓励农业种植,并于次年正月二十二日举行耕种仪式。

正始元年(504年)五月十八,元恪下诏,决定审查狱讼冤案、减免赋役、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同年五月二十五日,下令审查京城中被困禁的犯人,除了死罪以外其他一律减罪一等,应服鞭刑杖刑的一律免除。十二月,诏令群臣修订律法。

正始二年(505年)四月二十五日,下诏改革选官制度:“各官可审议过去代贡举士人的办法、提拔贤才的体制,一定要做到被选的人,才学并佳、资质声望兼好。”正始四年(507)六月初一,在朝中设立国子学,建立太学,在四门外建立小学。

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十四日,元恪下令禁止屠杀怀有身孕的妇女,并将此作为永久的制度。永平三年(510年)十月二十五日,下令召集全国医生,将历朝历代的医书汇编成三十多卷,让老百姓都知道救治疾患的方法。同年十二月十一日,下诏对官员从景明二年到永平四年的政绩,通审一遍上报朝廷。

延昌元年(512年)四月初七,元恪下诏要求国子学舍务必在十一月建成,太学、四门学舍明年暮春三月完工。同年四月、五月、六月,多次下诏救济肆州(今山西忻[xīn]州)地震以及发生旱灾和水灾地区的民众。延昌三年(513年)四月到十月多次下诏救济河南郡(今河南省商丘市)、恒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和肆州等地,因水旱地震受灾的民众。

南拓疆土

景明元年(500年)正月初七,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带着寿春郡投降北魏,元恪派骠骑将军、彭城王元率领军马十万人前去接应。南齐派将领胡松、李居士率领一万人马屯驻宛城(河南省南阳市),同时派骠骑司马陈伯之统率水军淮河而上,围困寿阳(山西省晋中市)。四月二十七日,元勰、王肃大破敌军,杀了一万多人。十一月初三,元恪命荆州刺史桓[huán]道进在下笮[zé]关(今湖北襄阳县东北)对南齐发起攻击,拔掉关隘,收回两千多户人口。

景明三年(502年)三月,南齐建安王萧宝夤[yín]向元恪投降。四月,元恪命抚军将军李崇征讨鲁山县造反的蛮人,同月南齐萧衍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梁。五月,派兵攻克南梁大岘戍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擒获其龙骧[xiāng]将军菩萨。七月十八日,于阗国[yú tián guó](今新疆和田市境内)派使者向元恪朝贡。八月十八日,原南齐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陈伯之派使者前来请求投降。十二月二十日,北魏军打败南梁将领张嚣之,斩杀对方两千人。同年,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境内)、宾[bin](今喀什米尔一带)、婆罗捺(今印度境内)、乌苌[cháng](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斯瓦特县)、悉万斤(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境内)、南天竺(今印度境内)等二十七国派遣使臣向元恪朝贡。

景明四年(503年)三月二十八日,北魏军在阴山山脉打败斩杀南梁龙骧将军吴道爽等数千人。八月二十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元恪任命大将元英为代理镇南将军,攻破南梁义阳郡,俘虏并斩敌数千人。十二月十三日,元恪命镇南将军李崇讨伐荆州东面反叛的蛮族人。十二月二十六日,南梁梁州刺史翟远、徐州刺史陈虎牙投降北魏。

正始元年(504年)二月二十日,北魏统军刘思祖在邵阳擒获南梁冠军将军张惠绍、骁骑将军赵景悦等十余名将领,斩首及俘虏敌人数千名。三月到十一月,北魏元英先后打败南梁将领王僧炳部、马仙琕[pín]部,并攻下义阳,擒获冠军将军蔡灵恩等十多名将领。同年七月到闰十二月南梁角城守军长官柴庆宗、行梁州事夏侯道迁带着汉中市郡(今陕西安康市)向北魏投降。

正始二年(505年)二月到四月,元恪先后派刺史邢峦光禄大夫杨椿平叛了梁州(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仇池两地氐族[dī zú]的造反。六月,南梁冠军将军李畋[tián]、王景胤[yìn],辅国将军鲁方达等人先后来犯,都被北魏打败。

正始四年(50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元恪在碣[jié]石(今河北肥如县境内)到剑阁县(今四川广元),东西长七千里的国土上,设置了二十二个都尉,以便管理。

内政腐败

拓跋宏逝世后,元恪的叔父咸阳市元禧担任宰辅大臣辅助他施政。元禧在朝廷内收受贿赂、豢养妃妾几十人,同时暗中侵吞田产和盐铁收入,造成国库亏空。景明二年(501年)元禧造反被杀。

元恪另一位叔父北海王元详担任司空辅助朝政,在朝廷内收受贿赂、公开倒卖官职、强占民宅。元详被告发后,元恪将他囚禁起来。但元祥死后,罪名没有定下来。永平元年(508年),元恪仍将他追谥为平王。

济阴王元丽奉元恪之命镇压秦州、泾州等地的农民起义时,非法将700多名百姓收为奴仆,元恪得知后,因为他“平叛”有功,对他的罪行不予追究。

邢峦受命南征汉中时,劫掠良民美女为奴婢,元晖联合朝中其他大臣弹劾他。邢峦得知后,派人挑选了30多个美女送给元晖。元晖立刻在元恪面前称赞邢峦。

元恪舅平原郡公高肇,在元恪在任后期,屡次进谗言先后逼杀了元愉、元详、元勰,将其余诸亲王控制在手中。

英年早逝

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十八日,元恪立元诩为皇太子。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初十,元恪病情恶化。正月十三日,在式乾殿逝世,享年三十三岁。二月初一,元恪被尊谥为宣武皇帝,庙号世宗。二月二十一日,葬于景陵。次子元诩即位,史称孝明帝。

施政举措

政治

元恪即位前,拓跋宏为他安排了元禧、元详等六位辅政大臣。元恪亲政前,通过调动各辅政大臣的职位,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权力的平衡,防止单方独大。景明元年(500年)太尉元禧和司空元祥一起执政时,元恪召回在扬州市任职的元勰,命他为司徒录尚书事进入宰辅之位。次年又让元羽顶替元勰司徒之位,继续使其与元禧和元祥对立。

景明二年(501年)正月,元恪召见群臣宣布亲政。但实际权力依旧在元禧、元祥等人的手中。元恪通过营造意图诛杀宗室的恐怖氛围,逼迫他们交出了权力。对自己威胁不大的宗室,元恪也陆续将他们调离要害岗位,转任地方。如六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元澄被外调,镇守梁州、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河北省临漳县一带)、武威郡(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一带)等地。

在对外战争上,元恪多次讨伐南齐南梁开拓了南疆,先后攻占了扬州、荆州、益州、寿春、义阳等地,并于正始四年(50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从碣石到剑阁,东西长七千里的土地上,设置了二十二个都尉,巩固了北魏中原地区的统治。

经济

元恪即位后,拒绝鲜卑遗老返回故都的建议,继承拓跋宏的改革成果,扩建洛阳市城。同时,他严格督促鲜卑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为做好带头作用,景明四年(503年)正月,元恪举行亲耕皇田的仪式。三月,又让皇后在北郊带头养蚕。同时,他还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如接受大臣崔亮的建议,兴修汴[biàn]、 蔡二渠。于是,元恪在位十年内,北魏出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的局面。

法律

正始元年(504年)十二月,元恪“诏令群臣议定律令”,在孝文帝《太和律》的基础上,开始了《正始律》的编纂。《正始律》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北魏法律的儒家化的进程,标志着元恪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继承和完善,也代表着北魏引礼入律历史进程的最终完成。除《正始律》外,还颁布了“禁屠孕”、废止“奸吏逃刑”亲属连坐法和“子贵母死”制度等举措。

宗教

元恪笃信佛理,常在宫殿内亲自讲学经书理论。同时,他广集名僧,研究探讨佛理,有僧人将这些事记录进《内起居》中。景明元年(500年),元恪命人在洛阳城南伊阙龙门山开凿出著名的龙门石窟。后又建瑶光寺庙、景明寺、永明寺等。其中永明寺内有房舍1000余间,可住僧人3000多人。至延昌年间(512年—515年),北魏国内僧尼寺庙达13727所,佛教之风在全国兴盛起立。

人物评价

魏收在《魏书》中评价:宣武帝元恪心胸大度,喜怒通常不会表现在脸上,生活节俭朴素,喜欢阅读经书史籍,尤其是佛理方面的书籍。

李延寿等人在《北史》中评价:宣武帝元恪继承孝文帝的治国理念,在任期间百姓安定、八方来贺。他的功绩可与汉代刘奭刘骜刘祜、顺帝相提并论。

家族成员

相关轶事

据《魏书》记载,元恪母亲高氏曾在睡梦中,梦见被太阳化作的一条龙缠绕身体。怀胎十月后,慧贤皇贵妃生下了元恪。

陵墓

北魏宣武帝元恪葬于景陵。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该陵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郊山乡家头村东,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平坦开阔,东、北两侧有矮坎浅壑。

墓室内有青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铁器等五类。其中青瓷器共12件;釉陶器共1件;陶器共20件;石器共2件;铁器共10件。

1961年被景陵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专家对陵墓进行勘察时,发现墓内漏水,1991年6月1日开始抢救性发掘,1992年4月陵墓陵墓修复完成向公众开放。

研究书目

魏收《魏书·卷八》

李延寿《北史·卷四·魏本纪第四》

李延寿《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参考资料

洛阳古墓博物馆大事记.洛阳古墓博物馆.2024-04-22

魏书·卷八.ctext.org.2024-05-01

北史·卷四·魏本纪第四.ctext.org.2024-05-01

北史(全十册).豆瓣读书.2024-05-01

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ctext.org.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