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塔,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鹤鸣山,建于1998年,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龙文塔为七层八面仿石框架结构建筑,塔高39.9米,塔基宽15.6米,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建塔处海拔高程约90米。
漳州府县志记载,原龙文塔建于漳州古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腾龙山)上,故称龙文塔。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龙溪县知县刘天授建,后。清雍正十年(1732年)再建。原龙文塔塔基基面用长方石块铺砌,高约一尺。塔身通体用花岗石砌成,八角七级。20世纪原龙文塔被拆除,仅留下部分塔基。1998年,漳州市在龙文区鹤鸣山麓建塔,取名龙文塔,成为城东新地标性建筑。规划重建龙文塔的同时,就把凤山及西麓规划建成漳州植物园,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50.7公顷。
2018年3月,漳州市在原龙文塔遗址建设公园,2022年2月建成。公园总建筑面积3300㎡,含地面建筑及地下1层停车场,配备77个地下停车位,一定程度缓解周边片区停车难问题。
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
龙文塔共有七层,花岗石砌成,塔身呈八角形,每层有檐露出。第一、二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各二个,第三层以上各层砌实不设门。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载称: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塔下有“憩园”,园中遍栽桃树,每逢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吸引许多游人前来游塔观赏。
龙文塔历经了烽火岁月,沧桑巨变,几经废立,在“文革”中遭受重创,后又被拆除,趋于湮灭。如今新龙文塔现已迁建于龙文区。近年来,龙文区人民又在龙文塔下,规划建设了以龙文塔为中心的龙文园艺观赏园,观赏园占地面积约4公顷。由两馆一园一水面构成,与附近的闽南第一碑林,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巨型石梁桥江东桥、万松关等名胜,连成了漳州市东郊的一处名胜旅游区。
传说
《漳州诗存》有注:《漳州府志》题作《龙亭山》,首句作“要看红日照龙台三句作“桃色一番经雨活”。
龙亭山,即腾龙山,又名龙文山,是座泥土合岩石平地突起的小山,上面奇石攒聚,可以俯瞰西溪风光。传说古时有龙从溪中腾飞升空,因此在此山丘上建亭纪念,名曰“云龙亭”。后来亭。至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王畿知县刘良璧征得里人林编捐献巨资,建成一座七层石塔,石塔峙立在龙溪学宫(即孔子庙)前,世称为“龙文塔”,附近还有座“魁星楼”,掌管文运的神殿。
诗文
宋代,漳州府军事判官蔡襄(公元1012~1067,仙游县人)曾有龙亭山诗云:
要看红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
树色一番经雨活,溪光几曲抱山来。
云归深洞天形瘦,风流前村笛弄哀。
拟结青楼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
(载万历《宁武府志》卷一)
相邻景点
八卦楼是漳州市名胜古迹之一,八卦早期建于公元1572年,是把漳州古城城墙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八角形三层木结构楼阁,题名“威镇阁”。因八面开窗,取象八卦、雄伟壮观,故又名“八卦楼”。当时楼上有副对联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峰;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献甲闽瓯”,是对漳州重建八卦楼,先砌石为基(与城墙齐高),然后在基石上重建八角三层楼阁,高出城墙6丈有余(约20多米)。公元1918年(民国七年),粤军陈炯明驻漳时拆城墙修马路,八卦楼得到保存。文化大革命中,八卦楼被武斗枪击倒塌,至建设漳州大桥时,夷为平地。1997年,漳州市人民政府重建八卦楼,重建后的八卦楼建设面积750平方米,分一、二、三层和夹层,高48.8米。
威镇阁俗称八卦楼,始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漳州府志》记载:“朱翊钧成历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罗青霄以隅洼甚;乃撤城上旧楼,建层阁。”当时威镇阁的建造蓝图出自漳州市同知罗拱宸之手。威镇阁高3层,采用阴阳八卦为顶面,阁上都用长宽相同的长方形巨石铺成八角形状,每块巨石按方位分别刻着”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大字,所以俗称八卦楼。该楼与芝山顶峰的威镇亭遥相对峙,互为犄角,故名为威镇阁。威镇阁八面开窗,登临阁顶,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当年的设计者罗拱宸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赋联一对:“五名山两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献甲闽瓯。”巧妙地将当时漳州市人文景观的精华融入联中。400多年来,威镇阁历尽坎坷。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率反清大军与清军大战漳州城,威镇阁被大火焚毁。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依旧制重建。又过20年,威镇阁阁顶遭雷电轰毁,两年后,知府蒋允君主持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威镇阁在武斗中被炮火炸塌。1970年,因海峡两岸局势紧张,兴建沿海十大战略大桥之一的漳州战备大桥时,威镇阁被彻底拆除。20多年来,漳州市父老始终挂念着威镇阁,1997年,政府顺应民意,决定筹巨资重建威镇阁。在各方努力下,1999年春节,威镇阁雄姿再现漳州大地,成为漳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威镇阁,依旧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潇洒,气势非凡,意蕴深长。主楼前亭左右两边,精巧玲珑的三角亭、四角亭,花台错落有致,其间名花异草争芳吐艳,生机勃勃。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生动地展现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称漳州风物精华的缩影。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3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遒劲,是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山门左右各置一只由重达28吨的整块九龙璧雕琢成的石狮,工艺精湛,维妙维肖。山门前是小广场,广场尽头是一个与威镇阁风格相融的古色古香的威镇阁商业城。
为了提高威镇阁的文化品位,芗城区政府将被海内外誉为“中华谜史第一馆”的漳州灯谜艺术馆迁入阁内,丰富的灯谜馆藏,形式多样的灯谜活动,为威镇阁增色不少。今日的威镇阁集人文景观、旅游、赏景、品谜、购物为一体,成为漳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饮食指南
漳州最有特色的菜肴不外乎海鲜和当地的各种卤味。海味包括对虾属、蛙蟹、鳗鱼、海蛏等等,清蒸是最佳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保持原味,鲜嫩爽口,十分美味。卤味主要有卤猪头肉、卤猪舌头、卤鸭、卤鸡,都做得香喷喷的,吃起来很入味。
特色菜:手抓面、咸肉粽
购物指南
漳州是历来是“花果之乡”,在这里可买到最富盛名的水培水仙花卉的球茎,带回家中精心培养,也算没有白来漳州一趟。还有早在清乾隆就被列为朝廷贡品的平和琯溪蜜柚,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除了亲口品尝之外,带点回去给亲朋好友,边吃边聊聊一路上的趣闻,岂非快事?此外,漳州市还盛产:八卦芦柑、石亭棕包梨、“天宝高蕉”、漳浦大南坂菠萝、天宝玉尊龙眼、八仙乌龙茶、八仙苦丁茶、白背毛木耳、脆笋片、清水笋、油焖笋,片仔癀等等,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漳州三宝
水培水仙:又称中国水仙花,系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或球根花卉,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江、浙、闽、粤、湘、鄂较多见,以漳州水仙最为有名。此花在我国已有13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宋代(尤其是南宋)由于王朝南迁,水仙这一珍贵的花卉被达官贵人们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逐渐风靡起来。清光绪年间,漳州水仙已开始从厦门市出口。中华民国期间,水仙球茎出口额不断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仙生产有了大幅度增加,漳州水仙已出口欧洲一些国家,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八宝印泥:被誉为“金石增辉”的漳州八宝印泥,是中国的文房珍宝。漳州八宝印泥创始于清康熙十二年。相传,创始人魏长安是药材商。他用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梅片、艾绒等八样珍贵物品,调篦麻油、漂银珠,研制了一种医治刀伤、汤伤、疯狗咬伤的药品,称之“八宝药膏”。由于成本高,售价昂贵,问津者寥寥,魏长安在卖药制药之余,爱好书画。有一次,他用“八宝药膏”在画作上盖印,想不到颜色出奇的鲜艳,赠送画友亲朋,众人都觉不同凡。魏长安继续调制,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
片仔:是用麝香、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制成的,具有清凉解热、消炎杀菌、消肿、拔毒生肌等功效,对治疗刀伤骨折、蜂蛇咬、无名肿毒以及各种炎症都具神效,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称为“漳州神药”。
参考资料
龙文塔.百度地图.2023-11-07
漳州市区“龙文塔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新福建.2024-03-29
漳州(龙文塔)植物园景区简介.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政府.2024-03-29
探寻漳州这些美景的前世今生.今日头条.2024-03-29
龙文塔的前世今生.漳州新闻网.2024-03-29
龙文塔遗址公园对外开放.龙文区人民政府.2024-03-29
龙文塔遗址公园有新变化.漳州市人民政府.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