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冬鹪鹩

冬鹪鹩

冬(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是一种小型鸣禽,原产于北美的冬鹪鹩,传入旧大陆后简称鹪鹩。有44个亚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成鸟体长9 -10厘米,翼展13-17 厘米,体重8-13克。通体褐或棕褐色,具众多的黑褐色细横斑。飞羽黑褐色,外侧的5枚初级飞羽外具10-11条棕黄白色横斑,极为明显。尾较短而狭,栖止时尾常常高高举起,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鸣唱时呈仰首翘尾之姿,鸣声清脆响亮。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颅骨

栖息于森林、灌木丛、小城镇和郊区的花园、农场的小片林区、城市边缘的林带、灌木丛、岸边草丛。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森林下部活动,以苔藓植物,昆虫为食。迁徙。巢一般建在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灌木丛和突出的岩石上。每窝下5至7枚白色卵,约12天孵化。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头顶、枕部及后颈棕褐色;由鼻孔至眼后具一条乳黄白色细的眉纹;眼先、耳羽及颊部羽色较淡,杂有黄褐色点斑和条纹。背、肩及整个上体为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褐色较重,各羽均具黑褐色横斑,腰羽靠近端部尚具白色点斑,部分个体还具白色羽干纹。颏、喉部污白,具浅棕色羽缘。前颈、胸部棕灰,具黑褐色细横斑。腹部和两胁浓棕,具宽的稀疏黑褐与棕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此横斑的粗细与深浅有个体变异:尾下覆羽红棕色,具黑褐及棕色横斑和明显的白色端斑。腋羽污白染有浅棕色。翅上覆羽与上体同色,具黑褐色横斑;小覆羽、中覆羽有明显的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外侧的1-5枚初级飞羽外翈具10-1条棕黄白色横斑与黑褐色横斑相间排列,第3、4、5枚初级飞羽等长,形成翼尖;次级飞羽外翈棕褐色,具宽大的黑褐色横斑;三级飞羽内外翈棕褐色,均具黑褐色横斑。尾棕褐色与尾上覆羽同色,除外侧两枚稍短,其余尾羽几等长,大多数标本尾羽具9-10条黑褐色细横斑,排列比较整齐。成鸟夏羽与冬羽变化甚少,仅下体羽色较淡,腹部的棕白色横斑几变为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同色。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下嘴较浅;跗与趾暗肉褐色。

幼鸟:与成鸟近似,唯羽色偏红,眉纹不显著,头顶、枕部羽有狭的黑褐色羽缘。中覆羽无明显白色端斑。颏、喉、胸部羽色较深,且具窄的黑褐色羽缘。尾上覆羽乏有白色端斑。

大小量度:体重♂7-13g,♀7-10g;体长♂91-110mm,♀84-105mm;嘴峰♂9-13mm,♀9-12mm;翅♂46-54mm,♀44-54mm;尾♂30-42mm,♀30-40mm;跗蹠♂15-20mm,♀14-19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森林、灌木丛、小城镇和郊区的花园、农场的小片林区、城市边缘的林带、灌木丛、岸边草丛。夏时多生活中、高山区的潮湿密林及灌木丛中,尤其喜居于有较多的倒木、朽木成堆和林下灌木丛生的背光阴暗密林、山溪及沿河两岸的林缘地带。整个繁殖季节多分布于从海拔700-4000余米高的中、高山地带,冬时则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在沿河两岸砾石堆处、城镇、乡村及农田亦常遇到。夏时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 冬时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 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

繁殖期的垂直分布颇为显著,随着山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数量差异极为明显。长白山区鹪鹩在繁殖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阔叶林带数量很少;海拔1000-1200m以上的针叶林带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亦较多;在纯落叶松林带更为常见。在海拔1800m以下阴郁的针叶林带,林木上挂满松萝的林段,以及由针叶林向岳桦林过渡的混交林带,数量最多,并成为该地段的优势种鸟类。由海拔1800-2000m高度的岳桦林带,仍为优势种鸟类。海拔2000m以上高山冻原带,虽仍有鹪鹩的分布,但数量已显著减少。在华北地区山西省中条山一带,由海拔800m以上至2100m的灌丛、阔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皆有分布,在数量上以桦木带及亚高山草甸带数量较多,为该地段的普通种。在河北省平原丘陵地区的上方山一带,见有少数营巢的鹪鹩。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夏时鹪鹩分布在海拔1900m至2800m的针叶林和2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带。上述情况反映了鹪鹩繁殖季节多分布在中、高山区,冬季又多下迁至低山或平原活动。

生活习性

冬鹪鹩除在巢后期带领早成雏过一段时间的家族生活,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常单独活动。性极活泼而又怯懦,很善于隐蔽,见有人来随即隐匿于倒木、灌木草丛或乱石堆中,又常从另外一侧迁逃。飞行时,一般约离地面1米高度呈直线的近地面飞翔,飞行不远即行栖止,飞行迅速而敏捷,在林区也常见它由一株树的低处侧枝分级逐渐跳跃至树顶。

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见人临近隐匿起来。尽管飞行高度很低,但也不易观察到。它们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尤其是雄鸟,这是一种善于鸣啭的鸣禽。也是一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烈的益鸟。雄鸟主要负责驱逐入侵者。一旦发现敌情,它会蹲下扇动自己的翅膀并拍击背部,不停地晃动尾羽进行恐吓。雌鸟是最后一道防线,负责推阻试图入巢的侵入者。

栖止时常高翘其尾。耐寒性很强,在中国东北林区,霜冻的清晨极为活跃,常起落于流冰之上,在严冬看到它在冰洞中穿飞而能与褐河乌相媲美。

在非繁殖季节的冬季也常鸣唱,歌声宏亮清脆,唯不甚婉转,鸣叫时常做昂首翘尾之姿,每鸣叫一段后,再更换一地重唱,雌鸟鸣唱声调似雄鸟,但音色低而曲短。

食物以昆虫为主,啄食包括鳞翅目幼虫双翅目大蚊科,直翅目剑角蝗科蟋蟀科鞘翅目的金苍虫、步行虫,半翅目的科,膜翅目的蚁类等多种小昆虫、蜘蛛类和一些水生动物。秋季还啄食少量浆果,在大雪封山时的冬季还见它活动在林中倒木间,由树皮下获取食物。取食蜘蛛目毒蛾科、蛾、天牛、小、象鼻虫、蝽象等昆虫。而早成雏主要喂食蚱蜢,蟋蟀,毛虫

繁殖方式

繁殖约在5-7月间,多在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配偶关系属一夫多妻制,而无固定的配偶关系。营巢处所不选择而因地制宜,在低山带丘陵平原区,住房的檐木下、木间、屋梁上、墙洞中,在山溪及沿河两岸砾石堆中,大树根下的洞隙中,在中、高山地稠密森林的树洞和倒木下的缝洞内及高山裸崖、峡谷、斜坡等处的裂缝中均曾发现其巢。营巢地点虽诸多不同,但大多在靠近水源处或潮湿阴暗、青苔松罗密布和腐木较多的地方营巢,在树洞中营巢一般距地面0.5-2.6m,而多在1m左右的高度。

由于营巢处所的不同,巢的外形可有球形巢和碗状巢两种类型。球形巢为圆屋顶状,有一个向侧面开的出入口。巢的外径因受树洞或树缝等洞隙的影响,不甚规则,宽度颇大,约有180-230mm,巢高为110150mm。出入口设在巢的上半部,并向外伸出,上缘较长,为50-65mm,游离面呈军帽缘状向外突出;下缘较短,长度为30-40mm;出入口的直径约为50mm。巢不论外径长度有多大变化,但其内径变化极小,为70-80mm。

深碗状巢或叫高杯状巢,碗状巢的开口距洞的顶壁间约30mm缝隙,以供成鸟出入,巢的外径为90-110mm,内径为60mm,巢高53mm,巢深45mm。在巢的入口处尚堆有大量的短树枝厚达45mm。巢的外壁多由青苔地衣松萝构成,并缠有一定数量的草根、细枝和针叶树的针叶,往里即内层,则多以禾本科细草根、草茎编成一层薄墙;巢内垫以兽毛(狍、野猪及家畜)和鸟羽等。

每年繁殖一窝,在中国东北地区长白山区繁殖早的5月上旬即开始筑巢,多数在5月中旬筑巢,于5月25日有的已产满卵(5枚),并已开始孵化,这期间,有的巢还正在建筑中;筑巢日期一般不少于10天,产卵期大多在5月下旬,个别的还要早些。在华北地区河北省上方山一带,7月5日见一巢内有卵5枚,有2卵未孵化,另3枚已形成小雏,头顶部具毛。日产卵1枚,亦有产2卵后隔一天再产的;每窝卵4-6枚,多数为5-6枚,产卵过程8-10天。卵白色,卵圆形,在钝端具较多的红褐色细斑,5枚卵的量度分别为12.8mm×17mm、12.5mm×17mm、11.5mm×17mm、12.7mm×16mm、12.6mm×16.5mm;卵的重量为1.1-1.3g。在产完最后一枚卵的次日,即行孵化。由雌性孵卵,在整个孵卵期和育雏期很少见到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鸣叫。孵化期约为13-14天;幼雏留巢期约在15天以上,一般幼鸟孵出后约需16-17天始才离巢出飞。

离巢后的幼鸟,是由雌鸟带领所组成的家族群进行活动。自离巢后直持续至10月下旬方才开始散群。冬鹪鹩家族群的特点与一般雀形目鸟类有所区别的是,在巢后期游荡阶段,家族群始终保持单个家族,即每次遇到本家族的3至4只或5至6只,从未遇到10只以上的混合群。散群以前的家族群,集群性强,这一时期很少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在组成家族群游荡的初期7-8月间活动范围较小,常在林下草丛和灌丛中穿飞,长久不去,甚至有的在次日仍在原地活动,在受惊吓时也不易散群,有时在被猎取一只幼鸟或打伤雌鸟,家族群也不分散。从9月以后,家族群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在溪流两岸和山路两旁的灌丛等地皆可遇到。自10月下旬至12月散群以后的冬季,为单个个体或两个个体活动,很少有3个以上个体在一起活动的现象。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百慕大、不丹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海峡、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旅鸟:科威特。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