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虫
象鼻虫(Curculionoidae),又称“象甲”,是鞘翅目中的一大科,属昆虫纲,鞘翅目。象鼻虫头部有喙状延伸,成象鼻状。触角通常呈膝状,端部略膨大,头侧有沟接受触角。成虫与美国白灯蛾均为植食性。幼虫无足,蛆状,常形成大害。象鼻虫种类极多,其中如梨虎象、甘薯小象虫、稻象虫等为重要的农业及贮藏物品的害虫。
形态特征
象鼻虫是鞘翅目中最大的一科,也是昆虫中种类最多的群体。它们因为长着大象一样的“鼻子”而得名,但所谓的“鼻子”其实是它们的口器。象鼻虫体形很小,雄虫体形长×宽为3.25mm×1.40mm,雌虫为2.71mm×1.19mm。雄虫鼻子平均长度为0.88mm,雌虫为1.11mm。雌虫的个体比雄虫小,平均长度在2.7~3.2mm之间。雄虫的眼睛裸露、鼻子较短、体形大些。在野外很容易辨认雄虫和雌虫,可根据象鼻虫身体的大小、鼻子的长短对其性别进行鉴定,且雄虫鞘翅目边缘有绒毛。
生活习性
象鼻虫的平均寿命为15~17天,一个雌虫平均繁殖12个后代。象鼻虫的雌虫在产卵前,往往会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组织上钻一管状洞穴或横裂,然后再把卵产于组织内,有部份种类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个寿命只有三个星期,但成虫只需活几个星期就可以不断地产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但在秋天只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成活率。象鼻虫不会咬人,成虫拥有假死的习性。
主要品种
主要危害
象鼻虫最早是在中美洲发现的,19世纪90年代初,它传到了美国的布朗斯维尔和德克萨斯。象鼻虫以一年70英里(113公里)的速度向外移动。从1922年开始,落基山脉东部棉区都发现了象鼻虫,有很大的危害性。
象鼻虫是比较著名的经济植物害虫,不过并不是所有种类,也有些是不会对经济植物造成危害。它吃棉花棵的芽和棉铃,并在棉花上产卵。孵化出来的美国白灯蛾是浅黄色的。幼虫头部特别发达,能在植物之茎内或谷物中蛀食。有些种类,甚至在根内穿刺。由于如此,每至风大的时候,作物常从受害部折断。较著名的象鼻虫害有棉花的棉花象鼻虫针叶树的华山松象鼻虫、谷物的谷象鼻虫。在中国,除谷象、米象之外,较重要的象鼻虫类害虫,有为害香蕉的香蕉假茎象鼻虫、球象鼻虫,为害甘蔗的蚁象及为害竹笋的台湾大象鼻等。
天敌
根据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研究,象鼻虫的天敌只有节高蜂和其近亲瘤节高蜂,蚂蚁和蜘蛛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其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