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从1937年10月1日开始,到1937年11月9日结束。是发生于中国华北地区山西省省会城市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战役,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会战中日军投入了约14万人,中国军队投入了约28万人。

会战的战斗阶段从1937年10月4日正式开始,日军第五师团从代县方向发起进攻,在相继攻陷崞县、原平市两城后,向忻口方向前进,中国守军司令卫立煌率军在忻口与日军激战,双方陷入长久拉锯,中国守军伤亡惨重,但日军也难以攻破忻口防线。八路军向该日军两翼及后方广泛展开了游击战。切断了张家口市至代县间日军后方交通线,切断了日军后方运输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防御的压力。为配合日本陆军第五师团进攻太原市的作战,1937年10月10日,日军夺取石家庄市后,便计划派遣第二十师团沿石太铁路分两路进攻山西省。1937年10月15日,日军第五师团等部进攻忻口受阻后,日军决定进行正太线作战。19日下达正太线作战命令,加强晋东攻势,向娘子关方向逼进。但是由于中国军队在娘子关地区的部署失误,使得日军得以绕过中国守军的防线,中国守军腹背受敌,不得不于10月26日退出阵地。娘子关方向的失利使得太原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之中,忻口也失去了防守的意义,卫立煌于11月2日下达了忻口守军回撤至太原的命令,11月5日,日军向太原发起攻击,当日,卫立煌命令自己所率部队南撤,这一举措使得太原守军纷纷开始撤退。太原市于11月8日被日军占领。11月9日,日军肃清了太原城内的剩余抵抗。太原会战正式结束。

太原会战历时一个多月,以太原城失守,日军成功占领太原而告终,会战共歼灭日军2万余人,中国军队损失则接近13万人。华北地区的日军得以继续发展进攻。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挥独立自主的精神,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成为游击根据地,在敌后对日军进行袭扰和打击,钳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使其难以抽调更多兵力转用于正面战场。

战役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借口演习时士兵走失,意图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宛平城守军奋起还击,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事变及之后的平津作战成为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宣称日本军队出师的目的,是消灭抗日运动、根除容共政策;以军事行动的成果与外交措施相配合使中国警醒;不但要在日华间树立明朗的邦交,而且要促使列强重新认识东亚的现状;使中国事变(日本方面称侵华战争为中国事变)的结果最后体现为日本、“满洲国”、中国三国的和睦与共荣。为此,不惜进行长期作战,而解决中国事变的前提,就是依靠军事行动,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当华北地区方面日军击退黄河以北的抗日各部队后即以主力占据华北要地,以保证靠近满洲地带的安定和日军对苏作战时的后方安全。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发出号召,动员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中国工农红军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宣言》中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政治主张,作为国共合作的总纲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同时向全国郑重声明:愿为彻底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中国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分别为正副总指挥。9月中旬,国共两党代表秦邦宪和康泽等,在南京举行最后一轮会谈。双方就发表《合作宣言》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签了字。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他认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宣言,是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例证。蒋介石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共发布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讲话,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成立。

战前态势

平津作战后日军进攻计划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一面假意与国民政府实行和谈,一面继续调遣军队前往中国,将战争规模不断扩大,8月5日,日军参谋部决定进行华北会战。计划沿着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线实施进攻,企图迅速对河北省省内的中国军队以及中国的空军主力给予打击,随后占据华北地区要地,以期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并图谋调整日华关系。平汉、京沪铁路北段作战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历时三个多月。日军虽然击退了平汉、津浦路北段的中国军队,占领了平汉、津浦路沿线广大地区,但未能达到其“消灭河北省中部的敌人”,“挫伤敌人的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的会战目的。

平型关作战

1937年9月,正当八路军挺进山西省时,华北方面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突破晋北防线,向山西腹地迅速挺进。阎锡山将他的军队部署在茹越口、雁门关、平型关一线,企图凭借长城一线山地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阻敌,并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迅速挺进至晋东北协同其坚守长城防线。9月21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一部开始向平型关地区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要隘,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主力在平汉线上的作战。为了能够歼灭日军,阎锡山决定调集4个师2个旅的兵力,并发电报给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告诉朱德他决心要歼灭平型关之敌,所以增加了八个团的兵力,明日拂晓时分可以到位,希望朱德能够电告林彪率领的八路军第115师夹击日军的侧背。23日,第18集团军115师接到于25日出击的计划后,决定在平型关东北地区山地从侧面伏击向平型关正面进攻的日军,配合友军作战。25日,115师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村长约13公里的公路两侧高地设伏,重创了由灵丘县向平型关进犯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后卫重部队,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胜仗。29日,日军经茹越口越过铁角岭占领内长城防线的关键点繁峙县城,平型关后路被切断,阎锡山不得不在30日深夜向各部队下达紧急撤退令,各部撤往神堂堡、五台山代县雁门关一线重新布防,平型关作战遂宣告结束。

平型关作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仍未能阻止日军最终进攻太原市平型关大捷后,日军突破了大同市定兴县、朔县、应县浑源县以南的内长城各地,中国方面构筑的内长城防线告破,日军兵锋直指太原。10月1日,日军中央部令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战占领太原,令关东军一部列入华北方面军指挥,并应为以上作战提供方便。

兵力部署

兵力部署及作战计划

日军

10月1日,日军华北方面军于当日夜半命令关东军位于内长城线以南的各部队,归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同时命令第5师团主力在代县集结,准备攻占太原市。10月3日,日军第5师团由大营镇向代县附近集结。关东军察哈尔省派遣兵团的主力列入该师团指挥。6日,华北方面军命令沿平汉线南侵的第1集团军在适当时机攻占石家庄市,并以一部兵力进入井陉县以西的要地,切断中国军队在山西省方面的交通,以策应第5师的作战。同时,命令第5师向太原前进,攻占太原。10月7日,萱岛支队(以中国驻屯军步兵第2团为基干编成)到达大同市,也配属于第5师团。至此,太原会战的第一次作战——忻口作战中日军的战斗序列为: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中将,下辖第5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混成第2、第15旅团、堤支队、大泉支队、萱岛支队等部。总兵力约14万人。

中国军队

国民党军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也初步确立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1937年8月,颁布《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和《国防作战指导计划》。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制定了抗日战略,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根据抗日以“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的作战指导方针,抗战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程潜为参谋总长,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战区在军事上的职责就是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以充分发挥保卫乡土捍御外侮之效能;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为了保卫太原市国民政府决定转用平汉线兵力,巩固山西省防御。10月1日,国民政府急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第9、第14军及第85师、独立第5旅等部共四个半师的兵力,由石家庄市经正太路,转赴晋北增援。并令第二战区以有力一部固守嶂县、原平市,掩护集中。同时第二战区决定以攻势防御之目的,以主力占领原平、阳方口镇地区既设阵地线,两翼依托五台及宁武各山脉。将部队编为右、中、左及预备等4个集团军:以第18集团军及第73、第101、新编第2师为右集团军,归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五台山至峨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14集团军、第9、第15、第17、第19军等部为中央集团军,归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在蔡家岗、南怀化、大白水一线占领阵地;以第68、第71、第120师及独立第7旅等部为左集团军,归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在黑峪至阳方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34、第35、第61军及第66师等部为总预备军,归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配置于定襄县忻县专区。决心以主阵地之部队竭力阻止日军前进,以第18集团军第115、第120师分由平型关大捷雁门关施行包抄,截断日军后方联络线,包围敌人于原平市以北山地而歼灭之。除此之外,阎锡山还命令第19军固守嶂县,第34军之第196旅固守原平,独立第7旅固守轩岗镇,阻敌南下,以掩护主力在忻府区附近之集中。俟各路部队集中完毕后即开始向当面之敌攻击。中国方面,加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兵力为28万人。

中共军队

为了争取忻口和太原市作战的胜利,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于10月6日致电参加太原军事会议的周恩来,让他中国国民党军事当局转告毛泽东的建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应速派主力军三四个师至娘子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集团军的四个师担任正面出击兵团之主力,晋绥军以两个师协助出击,其余担任守备;八路军第115、第120师主力担任从东西两方破坏敌之侧后纵深地区,袭击忻口至大同市,大同至张家口市之铁路及代县广灵县至张家口之公路交通线。八路军第129师主力或全部则使用于正太路,发动群众配合娘子关守军,巩固后路。

朱德、彭德怀随后亦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于10月6日、7日,令第115师协同友军向平型关大捷大营镇之日军进攻,相机袭取浑源县应县,断绝茹越口、繁峙县之间交通;令第120师以主力向岱岳镇(今山阴县)以西山地出动,断绝大同与雁门关之间交通,以第358旅主力配合友军夹击宁武以南之日军;令第129师主力进到石太铁路寿阳县平定县地区,积极钳制与打击西进之日军。

战役经过

忻口战役

10月4日,日军从代县开始,沿公路分别向原平市、原平进攻。并在当月8-11日相继攻陷两城,10日,日军第5师团从代县向忻口前进。12日,日军后备部队集结于原平附近。板垣征四郎将混成第15旅及堤支队等部编为右翼队,第5师为左翼队,于13日开始向忻口阵地攻击。因两翼有五台山和云中山相阻,15军集中5000余人兵力,在飞机30余架、坦克50余辆、炮50余门掩护下,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法,向中央兵团第9军第54师之南怀化阵地及左翼兵团之阎庄阵地发起猛攻。战至10时许,南怀化沿河工事被毁,守军伤亡尽,日军乘机渡河,突破南怀化阵地。郝梦龄即以第17军第21师两个团增援堵击,卫立煌派第14军之第10师及第61军新编第4旅协力夹击突入之日军。激战终日,毙伤日军3000余人,击毁坦克22辆,恢复南怀化东南高地。向阎庄进攻的日军至黄昏时已增加到3000余人,突破中国守军前沿阵地。

卫立煌鉴于南怀化为全线锁钥,关系忻口战役的全局,遂决定集中第21师、独立第2、第5旅及新编第4旅等部共5个旅的兵力,歼灭南怀化日军;并以第68师由秦家庄、旧练庄向前后城头行动,夹击该敌。限于16日零时前后开始攻击。阎锡山得知当面之敌增加,恐中央集团军兵力不足,遂电令朱德总司令:指挥所属截断敌后交通,以阻敌续增;并即派第73师及第101师之第201旅等部,迅速轻装赴忻县,归傅作义指挥。16日2时,南怀化阵地反击战正式展开。第218旅由弓家庄向南怀化日军侧背攻击,7时攻占旧河北,9时占领南怀化北端河岸。是时,日军飞机10余架,协助其地面部队一再反扑,终被击退。

17日至19日,日军陆空协同不断向中央集团军之灵山、南怀化东北高地、官村、大白水等阵地猛烈攻击。守军击毁其坦克、装甲车各20余辆,使日军攻击未能得逞。自20日起,日军先后对中央集团军各阵地施放大量催泪性毒气,并向守军阵地实施爆破。22日,日军增援部队萱岛支队也投入了战斗。守军顽强抗击,并适时组织反突击,双方形成拉锯战。一直战至11月1日时,尽管中国守军伤亡惨重,但是仍然坚守着阵地。

当日军主力于10月中旬向忻口阵地发起攻击后,八路军向日军两翼及后方广泛展开了游击战。经20余天的作战,第115师先后收复县城10座,切断了张家口市代县间日军后方交通线。八路军各部队的积极作战,切断了敌后方运输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防御的压力,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

娘子关战役

为配合日本陆军第五师团进攻太原市的作战,1937年10月10日,日军夺取石家庄市后,便立即派遣第二十师团沿石太铁路分两路进攻山西省。正太铁路,连通正定县与山西太原,是石家庄向西过娘子关,经寿阳县榆次区两地直达太原的唯一捷径。因此,日军若想由晋东攻入山西,娘子关是其必经之路。同时娘子关地处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中麓,位于山西平定县东北方向45公里,东侧是河北省井陉县,是晋东地区进出山西的咽喉。如果日军攻占娘子关,则既可以保障其沿京汉铁路南下侧翼的安全,又可以西进太原市,切断山西的南北交通,从而使忻口的国民党军腹背受敌,将太原陷入晋东、晋北两路日军的钳击之中。因此,娘子关成为中日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不久,川岸文三郎率日军第二十师团,沿正太路西犯娘子关,企图打开由河北进入山西省的大门,以威胁太原,并对第5师团在晋北的作战形成策应。同时,日军趁中方守军调防娘子关之机,派遣第七十七、七十九联队侵入雪花山、旧关及关沟一带。日军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中国国民党方面的重视。鉴于保固山西,以图将来能够较为容易地收复华北地区失地,使晋北作战部队无后顾之忧等原因,国民党高层认为应把抗日战争第一战区保定市方向南移之部队部署在娘子关一带的山地,相机进袭石家庄市,进而威胁由京汉铁路南进之敌军。

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其在娘子关一带的部署,赵寿山的第十七师防御井陉县和娘子关正面,所部主力扼守雪花山,其余则布置在石太铁路两侧的高地。冯钦哉的第二十七路军居于左派曾万钟的第三军防守测鱼镇方向,居于右派。表面看,国民党军的部署全面到位,实际上却隐藏着很大的隐患。首先,正面布置的过宽,北迄龙泉关,南至马岭关,阵地长达150余公里,5个师呈一线配置,没有防御重点,也没有预备队。日军如集中力量突破一点,极易突破守军防线。其次,石家庄市失守后,日军极有可能以主力进攻娘子关,以策应其在忻口的作战,京汉铁路只会留少数兵力警戒。中国守军在平汉线北段的作战,先前已接连几次失利,如今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以现有兵力很难对日军构成实质性威胁,无法有效地牵制日军主力向娘子关的进攻。黄绍竑似乎发现了中方部署的缺点,其在征得阎锡山的同意后,把准备增援忻口的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调回娘子关,作为总预备队,以加强此处的防御。

1937年10月15日,日军日本陆军第五师团等部进攻忻口受阻后,日军决定进行正太线作战。19日下达石太铁路作战命令,加强晋东攻势,向娘子关方向逼进。21日日军第二十师团在第一零八、一零九师团各一部的配合下,兵分两路进攻娘子关。日军右路军从北路进攻旧关、娘子关一线时遇到中国第二十六路军英勇反击,伤亡惨重;日军左路军从南路绕过娘子关中国守军防线,于25日攻占娘子关以南的东回镇,26日又攻占娘子关以西的柏木井。娘子关中国守军腹背受敌,被迫于26日放弃娘子关,向太原市方向转进。日军二十师团则以两纵队分别作为右追击队和左追击队,向阳泉市平原追击,扫除沿路中国守军的抵抗,并于29日占领平定县,30日占领阳泉,11月2日占领寿阳县

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第343旅在师长林彪率领下,进至昔阳县以西之沾尚镇地区,待机歼敌。11月4日,日军第20师团先头两个团通过广阳进至松塔镇,其辎重队及一个营进至广阳。第343旅在旅长陈光指挥下,对日军辎重队发起猛烈攻击,经4小时激战,歼日军近1000人,缴获骡马700余匹、步枪30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日军遭此打击后,不敢贸然西进,已进至松塔镇的两个团被迫回返广阳。八路军在黄崖底、广阳、户封村等地连续地伏击日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从而迟滞其行动达一星期之久,掩护了沿正太路撤退的中国国民党军。但是,从娘子关方面后撤的国民党军已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致使忻口、太原市处于日军包围之中。

太原保卫战

太原是山西省首府,随着娘子关方面作战的失利,太原陷入日军包围之中。阎锡山为集中兵力固守太原,遂决定忻口守军全线撤退。根据阎锡山的指示,卫立煌于11月2日下令,对部队的编成、任务区分作了明确的规定:以第15、第17军(欠第21师)等部为右兵团,第15军军长刘茂恩为兵团长,以主力确保莱水焉、川套里、窑子上之线阵地;以第19、第61军,第35军一部及第21、第47(已到达太原市)、第54、第72、第73师等部为中央兵团,第19军军长王靖国为兵团长,其主力配置于西黄水、青龙镇至周家山之线阵地;以第14军及第68、第71、第94师等部为左兵团,第14军军长李默庵为兵团长,其主力配置于观象坡至西青善及东墙村至天门关之线阵地;以炮兵第5、第23、第28团为炮兵集团,炮兵司令刘振为指挥官,其主力占领凤楼阁、阳曲镇及栏岗村等阵地;以第85师及独立第5旅、第529旅为总预备队,分别配置于太原市、新城村、新店村附近;飞行队由陈栖霞为指挥官,负责轰炸由忻口南进的日军。

11月5日,日军从太原城的北、南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城北郊的中方警戒部队退入城内。中午,由忻口撤退至此的第五十四师,刚转进至青龙镇,尚未站稳脚跟,便遭到日机轰炸,于是该部队迅速退至阳曲湾,在阳曲湾形成了混乱局面,各部队分向南、向西撤退。城南郊,日军第二十师团在鸣谦镇、鸣李村附近与正在奉令北上的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一军后续部队遭遇,发生战斗。随后日军攻占了小店镇,从而与位于吴家堡一带的中国守军隔汾河对战。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十师团还以一部兵力经榆次区沿同蒲铁路南进,追击中国的撤退部队。6日,日军第五师团前锋到达太原城近郊,攻城前曾派人劝降,见到守军无人回应,日军随即占领了城东北的享堂村与兵工厂。当日,卫立煌下达所部主力南撤,等待时机歼灭日军的命令。卫立煌的命令改变了阎锡山的原定守城方针,致使太原城的部队成为孤军,大大增加了防守的困难。担负“依城野战”的卫立煌第十四集团军,不愿遭受更大损失而不配合傅作义守城,遂向南撤往交城县。阎锡山派遣的北线总指挥王靖国也率从忻口撤退的第十九军向汾河以西溃逃,其他部队受此影响,纷纷撤退。孙连仲的东路军也在4日晚的会议结束后,与总部失去联络,自行向南撤走了。

11月7日,在中国守军外无援助、内里困乏之际,日军发动了对太原城的总攻。日军第二十师团先头部队约1500人,逼近太原市城南的狄村,其一部进抵双塔寺。城北外面的日军利用关厢建筑物,城东门外的日军利用丘陵地形,同时接近了城垣部位。日军一部占领了城南门外的火车站,并派一部兵力西渡汾河,占领了汾河桥与河西岸阵地。不久,日军第二十师团与日本陆军第五师团在太原郊外完成会师,太原城完全陷于合围之势。同一时间,日军步兵、炮兵联合从城东和城北两面猛烈冲击,黄昏以后,日军又出动飞机对城内进行狂轰滥炸。由于日军的疯狂攻势,太原城外的中国部队已伤亡殆尽,城垣上的炮位,也多被对方炮火击毁。伴随着日军猛烈的炮火,潜伏在城内的汉奸,也开始四处活动,城中的电话通信不时中断。并且第三十五军副军长兼城防戒严司令曾延毅和参谋长郗莘田,借视察防线的名义,趁机逃跑;总稽查处长马秉仁擅离职守,也逃离了太原城。混乱中,官兵不明真相,纷纷谣传傅军长逃跑(实为副军长),军心发生严重动摇,指挥系统几近失灵。

11月8日,日军第五师团开始进攻太原市城,太原守军虽然进行了顽强地抵抗,但日军仍然逐渐占领了全城,11月9日,日军在太原城内扫荡完毕。太原最终被日军所攻占。

战役结果

太原会战从1937年10月初开始,到11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以太原城失守,日军成功占领太原而告终,太原的失守宣告了华北地区正规作战阶段的基本结束,日军控制了晋北和晋中大部地区,以及山西省境内的主要交通线与大同煤矿,并进而占据了华北绝大部分地区。会战共歼灭日军2万余人,中国军队损失则接近13万人。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中国方面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战后影响

太原之战后华北形势

太原市的失守,宣告了华北正规作战阶段的基本结束。阎锡山被迫退居晋西,卫立煌则率领中央军残部退往晋西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陆续开辟了晋察冀、晋冀豫、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山西省政局由阎锡山晋系单独掌控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日、蒋、阎、共四方共主山西的局面。

日军控制了晋北和晋中市大部地区,以及山西境内的主要交通线与同煤集团。占领太原后,其部队经历了前期的战,急需修整。加之晋南多山地形,交通不便,其后方补给困难。更关键的是,其战略重心已转向进攻南京,华北地区方面的日军抽调部分兵力支援上海市方向的作战。因此,日军暂时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攻势,其进至太谷、平遥县汾阳市一线,不得不停止了进攻,战事暂时停滞。日本陆军第五师团一部向南追击中国守军至清徐县。1937年11月10日,第二十师团攻占太原市以南的平遥后,停止追击;第一O九师团在太原以东的榆次区昔阳县附近集结待命;第一O八师团则集结在获鹿镇井陉县之间,准备沿石太铁路东进,后改派在京汉铁路作战。11月12日,华北方面军命令第二十、一O九师团驻扎在山西省,第五师团转至保定市石家庄市一带休整。15日,察哈尔省派遣兵团也归还关东军建制。至此,山西日军的部署基本完毕。

日军占领上海市、太原后,得以继续发展进攻。在华北地区,沿津浦铁路南犯之日军,于11月中旬进至黄河北岸,并准备攻占济南市;沿平汉线南侵之日军,于11月上旬突破抗日战争第一战区防线,占领豫北重镇安阳市;沿同蒲铁路南下之日军,于11月8日攻陷太原市后,继而侵占平遥县榆次区等地;而沿京包铁路西进之日军,于10月中旬已攻占归绥、包头市。在华中地区,日军于11月12日侵占上海进而逼近南京。并于12月1日发起对南京的进攻。抗日战争的正面战线处于严重的失利状态中。

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太原会战后,中共中央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确立了“坚持华北游击战争,使之成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扩大自己,多打小胜仗,振奋士气”的全面抗战部署。按照既定部署,八路军积极配合友军作战,同时相机执行自己的战略展开任务。八路军在山西省的四个角创建抗日根据地,为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前进的战略基地。山西成为八路军战略展开,开辟敌后战场的主要地区。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4个战略支点的建立和坚持,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最初支撑。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同日、伪军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缴获各种枪1.2万余支,收复了大片国土,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由出征时的近4.6万人发展到15万人,成为华北地区抗战的中坚力量。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连续作战的胜利,钳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使其难以抽调更多兵力转用于正面战场。

战役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在编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时,针对太原会战作出如下评价:尽管由于中国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失误,处处防守,正面堵击,兵力分散,尤其是对娘子关方面的防御重视不够,致使娘子关失守,使战役全局陷入被动,以至太原被日军所占,但它仍不失为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中国方面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也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会战。

学者高鹏文、金爽图认为,纵观整个太原会战,基本上在每一个作战阶段都有八路军在第2战区的统一部署下,或在正面、或在侧后积极打击日军的身影。太原会战为国共军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国共合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学者维荣木认为,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历时一个多月,是全国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10万人以上的代价,毙伤日军2万余人。广大官兵不畏强暴,奋勇杀敌,表现出华族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在会战中,国共两党军队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八路军各部在日军侧后的作战,牵制和消耗敌人,有力地支授了友军作战。

战后纪念

太原台骀山抗战纪念馆

太原台骀山位于太原市与晋中榆次交界的东山上,是太原市至娘子关的进出通道,在战争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民国时期,这里曾经兴建了众 多的堡等军事设施。2013年,太原台骀山风景区兴建,投资人在景区建设了抗日纪念馆。经过两年的建设,2015年9月,太原台骀山抗日纪念馆建成,2017年,山西省政府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基地名单,太原台骀山景区景点之一——太原台骀山抗日纪念馆被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太原台骀山风景区放弃了这一景点的投资收益权,抗日纪念馆于2018年1月起向社会免费开放。

太原台骀山碉堡文化园抗战纪念馆为太原抗战遗址,历经太原会战、太原战役等多场战役,历史上经过三次大型修缮,景区耗资3000多万元、历时两年多复原而成,在此可实地体验地道战“里五层、外五层、拐三弯、设三关、楼上楼、防御好、敌在明、我在暗、天外天”的奇观险境。

娘子关保卫战纪念碑

娘子关保卫战纪念碑,位于平定县娘子关镇新关村。纪念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书写碑名,主要建设项目包括83米长的登山台阶、150平方米的纪念馆及纪念碑等。其中白色花岗石纪念碑主体高8.1米,底座四周雕刻保卫战壮士战斗的英雄形象,正面雕刻碑名,背面为娘子关保卫战记事碑文。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网络版.2023-10-09

太原会战.辞海网络版.2023-10-09

太原台骀山抗日纪念馆免费开放 游客可凭身份证领取门票.澎湃新闻.2023-10-09

太原台骀山碉堡文化园向游客免费开放.太原市人民政府.2023-10-09

娘子关保卫战纪念碑奠基.新浪网.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