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尾鲨即长尾大眼鲷长尾鲨(英文:Bigeye thresher;学名:Alopias superciliosus),因其长在锁孔状眼窝中的巨大眼睛而得名,是一种大型的大洋性鲨鱼。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鼠鲨目长尾鲨科-长尾鲨属。深海长尾鲨是长尾鲨的三个物种之一,同属的其他两个物种分别是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和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
深海长尾鲨的第一背鳍在鱼体中后方,和胸鳍、腹鳍末端均呈圆形,第二背鳍和臀鳍均小且成对;尾鳍尤为发达,略长于体长或接近于眼至尾柄的长度。体色深褐,腹部呈灰色。体长2-6米,重30-150千克。深海长尾鲨属外洋性鱼类,各大洋的热带水域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台湾苏澳、高雄市。其肉可食用(鲜食、烟熏、风干或腌制),同时,它们的皮、骨、内脏可制鱼油、鱼皮胶、鱼粉等;肝脏还可加工提取维生素,皮也可用于制作皮革,鱼鳍则用于制作鱼翅汤。
截至2025年3月,深海长尾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等级为易危物种。为保护深海长尾鲨,2016年它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在美国《大西洋金枪鱼、箭鱼和鲨鱼渔业管理计划》中被列为禁捕物种。
命名与分类
词源
深海长尾鲨的属名“Alopias”,源于希腊语中的“alopex”,其含义为“狐属”。而种名“superciliosus”,是由拉丁语中的“super”(意为 “在……之上、高于”)和“ciliosus”(意为“眉毛”)组合而成 。
学名
1935年,日本鱼类学家中村清二(Nakamura)将其命名为“Alopias profundus”;1841年,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汤森·洛(Robert Townsend Lowe)将其命名为“Alopecias superciliousus”。截至2025年3月,在ITIS中收录该物种的有效科学名称为“Alopias superciliosus”。
分类
深海长尾鲨的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鼠鲨目长尾鲨科-长尾鲨属。
体态特征
整体身形
深海长尾鲨成年个体平均体长约335-400厘米,有记录的最大体长可达488厘米。其平均成年体重约160千克,最大体重记录约363.8千克,在长尾鲨家族中体型最为庞大。其体表覆盖着大小各异的皮齿,其中小皮齿数量居多,它们间距宽泛,形态类似矛头,顶端尖锐,呈刺状而非普通的鳞片形态。
头部构造
深海长尾鲨头部形态扁平,眼睛异常硕大且呈现朝上的态势,这一独特的眼部构造在头部顶端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其头部顶部存在着深邃的沟槽。在牙齿方面,上下颚的牙齿数量相近,上颚牙齿数量一般在19-24颗,下颚牙齿通常为20-24颗。这些牙齿的牙尖细长,微微弯曲,边缘十分光滑。
鳍部形态
深海长尾鲨的胸鳍具有显著特征,呈现出又大又圆的形状,不仅细长,其尖端还较为宽阔;尾鳍呈现典型的镰刀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上叶极度修长,长度能够达到身体总长度的50%。第一背鳍的起点位于胸鳍游离尖端的后方,距离较远,并且第一背鳍的游离后尖端恰好处于腹鳍起点的上方或者正前方位置。
体表颜色
深海长尾鲨的背部颜色呈现出紫灰色至棕灰色的色调,且带有金属光泽,而腹部则是单一的浅奶油色,这种体色分布形成了典型的反荫蔽特征,有助于其在海洋环境中进行伪装和生存。
分布栖息
深海长尾鲨作为一种具有显著高度洄游特性的物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及热带海洋区域。在地理分布格局上,部分种群存在明显隔离现象,像大西洋种群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种群,各自相对独立发展 。研究发现,借助标记追踪技术,已证实被标记的大眼长尾鲨属能够完成超长距离洄游,例如在纽约与墨西哥湾之间,可实现长达2767公里的往返旅程。
生态习性方面,深海长尾鲨属于典型的大洋性物种,其主要栖息环境为广袤的公海区域。但在某些特定时段,它们也会向浅海沿岸水域迁移。该物种具备独特的昼夜垂直洄游习性,白天通常向海洋深处游动,以避开表层强光及潜在威胁;夜晚则逐渐游向海面,寻找更为丰富的食物资源 。其垂直活动范围跨度较大,从海面至730米深处均有涉足,但最常出现的区域集中在海面至水下100米的水层区间 。在水温偏好上,深海长尾鲨尤为青睐16.1-25摄氏度的表层海水环境,这一温度区间的海水条件,可能与它们的新陈代谢、食物分布等因素紧密相关。
生活习性
体温调节
深海长尾鲨属于鼠鲨目鲨鱼,能够利用名为“神奇的血管网”(rete mirabile)的循环系统,使自身体温高于周围环境温度,这一特性在其头部周围表现尤为显著,有助于感觉器官在冷水中高效工作,以适应捕猎需求。
洄游特性
深海长尾鲨物种具有极为突出的高度洄游特性,在地理分布上,部分种群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研究发现,被标记的深海长尾鲨能够完成超长距离的洄游旅程,例如在纽约与墨西哥湾之间,它们能够实现长达2767公里的往返游动。同时,它们还具备昼夜垂直洄游习性,在白天时段,通常会朝着海洋深处游动,以此来躲避表层的强光以及潜在的威胁;而到了夜晚,它们则逐渐游向海面,目的是寻找更为丰富的食物资源。其垂直活动范围跨度较大,从海面一直延伸至730米深处,但最为常见的活动区域集中在海面至水下100米的水层区间。
独特捕猎方式
凭借硕大的眼睛,深海长尾鲨能够在昏暗的海洋环境中敏锐地感知猎物。其细长、光滑且略微弯曲的牙齿,以及灵活的身体,配合特殊的体温调节带来的感官优势,使其在捕猎时更具优势,能够有效捕食多种海洋生物。
生长繁殖
雄性深海长尾鲨的平均寿命为19年,而雌性的平均寿命为20年。雄性在体长达到约270-288厘米、年龄约9-10岁时性成熟;雌性则在体长约332-356厘米、年龄12-14岁时性成熟。
深海长尾鲨没有明确固定的繁殖季节,因为全年都能捕获到怀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怀孕雌鲨。深海长尾鲨是卵胎生的物种。其卵在子宫内发育,胚胎并非通过胎盘与母体相连获取营养,而是依靠卵黄囊中储存的卵黄以及排卵后的卵(卵食现象)来获取养分。雌鲨每胎会产下2-4条幼鲨,每条幼鲨的总长度在130-140厘米之间。
种间关系
体型较大的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是深海长尾鲨潜在的捕食者。
深海长尾鲨通常以底栖鱼类和浮游鱼类为食,例如北方蓝鳍金枪鱼、帆蜥鱼、无须鳕和鲱鱼,此外还会捕食幼年的旗鱼科。它们也吃鱿鱼和各类甲壳亚门。在捕食之前,深海长尾鲨会用其长长的尾鳍将猎物击晕。
生存现状
深海长尾鲨的种群因成熟个体数量减少而呈下降态势。在渔业方面,深海长尾鲨处境艰难。它常沦为底拖网、中上层拖网、刺网以及剑鱼延绳钓渔业的兼捕对象,同时也是其他延绳钓渔业、游钓及割取鱼鳍行为的目标物种。并且,多数针对它的渔业活动缺乏有效管理。尽管其肉质不太受青睐,但仍被用于鲜食、熏制、腌制等,其皮用于制作皮革,鱼鳍在鱼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约占香港特别行政区市场的2.3%,每年涉及数量约400万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强调,需对其进行种群管理、强化法规执行、开展立法工作并深入研究种群趋势,以阻止种群数量持续下滑。
致危因素
深海长尾鲨在全球商业及小型渔业作业中,无论是商业中上层延绳钓、围网、刺网,还是沿海的各类渔具作业,它都常作为目标或兼捕对象被捕捞。其夜间靠近海面的习性增加了被捕获风险,尽管白天能潜入更深水域避险,但仍难以逃脱捕捞。因其鱼鳍具价值,常被留存,且渔业中可能存在渔获量少报现象。休闲垂钓虽有钓后放流做法,但放流死亡率高,如同属浅海长尾鲨尾部被钩住放流后死亡率达78%。商业捕捞中,深海长尾鲨起网时死亡率在49%-68%之间,这些因素共同威胁着它的种群生存。
物种保护
IUCN级别
深海长尾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接受的最新一次评估,于2018年完成。按照该名录的标准A2bd,深海长尾鲨被正式评定为易危物种。
其他
为保护深海长尾鲨,2016年它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在美国《大西洋金枪鱼、箭鱼和鲨鱼渔业管理计划》中被列为禁捕物种。
相关物种
狐形长尾鲨
英文名:thresher Shark, common thresher, fox shark, sea fox, swiveltail, thrasher
食虫类:Alopias vulpinus
狐形长尾鲨属是一种大型长尾鲨,眼睛相对较小,胸鳍弯曲且鳍尖狭窄,尾鳍鳍尖狭窄,并且在胸鳍基部上方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块。第二背鳍的起点远在腹鳍后缘游离端的后方。尾鳍的上叶非常长,呈带状,长度与鲨鱼身体其余部分大致相当或更长;下叶较短但发育良好。背部和吻部的下侧呈棕色、灰色、蓝灰色或黑色,侧面颜色较浅,腹部以下突然变为白色;白色区域从腹部延伸至胸鳍基部上方;胸鳍、腹鳍和背鳍呈黑色,胸鳍、腹鳍和尾鳍的尖端有时会有白色斑点。
浅海长尾鲨
英文名:Pelagic Thresher, fox Shark, foxtail, thresher, thrasher, sickletail, swingletail, swiveltail
食虫类:Alopias pelagicus
浅海长尾鲨属与普通长尾鲨极为相似,并且常常被混淆,但可以通过胸鳍基部上方存在的深色皮肤斑块以及没有唇沟这两点,将浅海长尾鲨与普通长尾鲨区分开来。普通长尾鲨的牙齿上没有侧小齿(小齿突)。浅海长尾鲨很容易与长尾大眼鲷长尾鲨区分开来,因为浅海长尾鲨的眼睛较小,而且其背面前部没有深深的水平凹槽。
浅海长尾鲨能够利用一种特殊的循环系统,使自身的体温高于周围海水的温度。这种被称为“神奇血管网(rete mirabile的复数形式retia mirabilia)”的循环系统,通过引导在流经鳃毛细血管时已被冷却的动脉血,流经一个由小动脉组成的网络,从而保存身体的热量。这些小动脉非常靠近那些携带着从身体器官和组织回流的温热血液的静脉。热量从静脉血扩散到动脉血中,然后又被重新循环回身体组织和器官中。这种系统使浅海长尾鲨能够生活在较冷的海水中,并能让它的肌肉更高效地运作,从而游得更快。这种先进的保热循环系统也为其他鼠鲨目鲨鱼所采用,比如鼠鲨(Lamna nasus)、灰鲭鲨属(Isurus spp.)的鲨鱼,以及噬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
相关价值
经济价值
深海长尾鲨常被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的延绳钓渔业捕获。在古巴的延绳钓渔业中,它被视为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鱼类。同时,它们的皮、骨、内脏可制鱼油、鱼皮胶、鱼粉等;肝脏还可加工提取维生素,皮也可用于制作皮革。
食用价值
深海长尾鲨的肉可食用(鲜食、烟熏、风干或腌制)。在亚洲,其鱼鳍则被用于制作鱼翅汤。
生态价值
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作为顶级捕食者,深海长尾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控制着海洋中其他生物的数量,防止某些物种过度繁殖,从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在热带东太平洋主要栖息有8种大型中上层鲨鱼,包括深海长尾鲨等,通过比较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种间食性差异、营养关系及营养生态位分化。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鲨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共同维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指示海洋生态环境
深海长尾鲨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由于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其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例如,通过对深海长尾鲨栖息环境的研究,可以了解海洋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科研价值
生命科学研究
深海长尾鲨的生长缓慢、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发育、繁殖机制等,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和适应策略。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
深海长尾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研究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在食物网中的位置等,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通过对热带东太平洋同域中上层鲨鱼营养生态位分化的研究,表明深海长尾鲨属与长尾大眼鲷长尾鲨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存在激烈的资源竞争;大青鲨与镰状真鲨生态位宽度较大,表征其对环境的可塑性较强;灰鲭鲨和路氏双髻鲨生态位宽度较小,表现为其食性的特化。这为分析大洋性鲨鱼的营养生态位分化、资源分配方式及同域共存机制提供了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BIGEYE THRESHER SHARK(Alopias superciliosus).www.edgeofexistence.org.2025-03-16
Bigeye Thresher(Alopias supercilios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16
Alopias superciliosus (Lowe, 1841).www.itis.gov.2025-03-17
Alopias superciliosus.COL.2024-08-12
Bigeye Thresher.www.floridamuseum.ufl.edu.2025-03-17
Bigeye Thresher Shark.www.sharksider.com.2025-03-16
Bigeye thresher shark - Alopias superciliosus.www.sharks.org.2025-03-16
Bigeye Thresher Shark.www.sharkguardian.org.2025-03-16
Biology of the Bigeye Thresher(Alopias superciliosus).elasmo-research.org.2025-03-17
Bigeye Thresher Sharks, Alopias superciliosus.www.marinebio.org.2025-03-17
Thresher Shark.www.floridamuseum.ufl.edu.2025-03-17
Alopias vulpinus (Bonnaterre, 1788).shark-references.com.2025-03-17
Alopias vulpinus.www.monaconatureencyclopedia.com.2025-03-17
Pelagic Thresher.www.floridamuseum.ufl.edu.2025-03-17
Data‐limited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pelagic thresher shark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www.semanticscholar.org.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