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背真鲨

黑背真鲨

镰状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又名丝鲨、平滑白眼鲛、黑鲨。镰状真鲨的俗名为大沙,最大长度可达350 cm,栖息深度为0-500公尺。主要栖息于大陆棚或岛屿斜坡缘以及开放水域,偶可发现于沿海的大型鲨类。主要以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

形态特征

镰状真鲨体呈纺锤型,躯干较修长。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平扁中长。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退化;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三角形,边缘具锯齿,齿尖直立或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或略倾斜,边缘略具锯齿,基底宽。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明显存在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微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暗灰色、灰褐色或蓝灰色,腹侧灰白;各鳍与体同色。

保护级别

镰状真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濒危(LC)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生活习性

镰状真鲨善游,移动速度快;通常独游,但会与鲔鱼类集结成群。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7-87公分,栖息于大陆棚与岛屿礁区,在白天期间在海底活动与晚上则接近水表面处,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纲甲壳亚门等为食。胎生,一胎可产2-6尾幼鲨。另外生性凶猛,牙齿锐利,防咬伤。

地理分布

丝鲨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温水海洋中(所谓温水即高于摄氏度23度的水),一般出现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台湾东北及东部海域可见其踪迹。在西大西洋,它们分布于从马萨诸塞州到巴西的地区,而在东大西洋,它们分布于从西班牙安哥拉的地区。在印度洋,它们出现于红海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西澳大利亚等的地区。在太平洋,它们出现于由中国到新西兰的地区及从北下加利福尼亚州秘鲁的地区。

经济利用

镰状真鲨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