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文名: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Shaanxi Province),是以川金丝猴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金丝猴数量最多、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的秦岭主脊北坡,东与小王涧林场为邻,西与老县城村保护区接壤,南以秦岭主脊与天华山、娘娘山、观音山、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界,北界与厚畛子、小王涧林场相连,总面积56393公顷。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系,大部分处于秦岭中山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中山地貌。境内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山地气候,具有夏季短而凉,冬季长而寒,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等特点。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具有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森林覆盖率达到96.0%。截至2025年7月,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鉴定的种子植物有121科515属1079种(含种下等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红豆杉等。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6目78科175属27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川金丝猴、大熊猫、秦岭羚牛等。1986年,周至自然保护区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9年,建立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9年,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成效评估方面综合得分第一名,获得优评。2025年2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工作开展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评估。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93公顷。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3778公顷,缓冲区面积9746公顷,实验区面积22869 公顷,主要景观有川金丝猴、高山烂泥湖、七里一线天等。此外,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40个A级保护区之一,为大熊猫秦岭亚种核心种群的组成部分及其向东扩散的唯一生态走廊,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40个A级保护区之一,为秦岭大熊猫核心种群的组成部分及其向东扩散的唯一生态走廊,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此外,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安市用水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有保存完整的秦岭北坡植被垂直带谱,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与基因库,拥有极为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景观。
发展历程
1986年,周至自然保护区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最初的主要保护物种川金丝猴。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9年,建立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森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区内黑河水源涵养地、森林景观价值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森林火灾,依法查处区内林业行政案件,做好区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区内珍稀野生动物、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的盗伐森林者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致富基地”,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1994年,周至县林业局成立了林业巡警稽查队,加强巡逻看护和检查。2012年8月,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实施红外相机监测项目,记录金钱豹等物种活动。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对秦岭2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成效评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得分第一名,获得优评。2020年7月,陕西省老县城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被并入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时在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至管理分局牌子,机构性质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形式为西安市财政全额拨款,编制108名。2025年2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中国评委会专家组深入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交流座谈、实地查看和社区情况了解等方式,就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工作开展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评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的秦岭主脊北坡,距西安100千米,东与小王涧林场为邻,西与老县城村保护区接壤,南以秦岭主脊与天华山、娘娘山、观音山、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界,北界与厚畛子、小王涧林场相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45′33~108°18′53″,北纬33°42′45″~33°54′00″之间。南北宽约15千米,东西横延约55千米,总面积56393公顷,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气候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山地气候,受地形和海拔的影响,具有夏季短而凉,冬季长而寒,低温多雨,光照不足,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其所处地区年平均气温13.2℃,降水量集中在7、8、9月,三个月全区平均降水量达448.7mm,占全年平均总降水量1004.8mm的44.7%;冬季(12、1、2月)降水量最小,仅为34.6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4%。
地形地貌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系,大部分处于秦岭中山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中山地貌。秦岭主脊横亘境南,支脉自南向北蜿蜒而下,峰岭错列,山崖陡峻,沟谷纵横,多形成“U”形宽谷和“V”形狭谷的套谷,在海拔较高的秦岭主脊附近有冰缘地貌。西部光头山和东部草垭子两高峰对峙东西,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状如簸箕。区内最高点草垭子海拔2896.6米,最低点虎豹河口海拔800米,相对高差2000米之多。
水文
黑河是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地区境内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125.8千米,出山后流入渭河。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的上游,黑河流经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长度约占黑河全长的47.7%,是黑河的主要集水区域,共有大小河流15条,其中长度大于10千米的有6条,即花耳坪河、清水河、太平河、东河、虎豹河、王家河,均是黑河左岸的一级支流,总计汇水面积563.93平方千米。
土壤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秦岭北坡属南暖温带半湿润一半干早土壤垂直带谱:即淤土、潮土、水稻土→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这些土壤类型及垂直带谱与植被的垂直带谱相吻合,如农垦带主要为水稻土和褐土,森林地带则为棕壤和暗棕壤,高山顶则为草甸土和原始土。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具有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23个群系组、共53个群丛;区内植被良好,森林茂密,活立木总蓄积5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6.0%。
截至2025年7月,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已鉴定的种子植物有121科515属1079种(含种下等级),蕨类植物有9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独叶草、秦岭冷杉、大果青扦、连香树等。
动物
截至2025年7月,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6目78科175属271种,其中兽类81种(亚种),鸟类171种(亚种),两栖动物3种,爬行纲11种(亚种),鱼类5种。已鉴定的昆虫有23目155科55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川金丝猴、大熊猫、秦岭羚牛、豹、林麝、黑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熊瞎子、水獭亚科、血雉、红腹锦鸡等。在保护区内,中国特有物种金丝猴属分布集中,共11群1170只;周至保护区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数量有20只左右。
景区布局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93公顷。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3778公顷,缓冲区面积9746公顷,实验区面积22869 公顷。保护区是以保护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保护区群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金丝猴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总体目标是:保护以金丝猴属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黑河水资源涵养地和自然景观。
主要景点
金丝猴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川金丝猴等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该保护区是金丝猴在秦岭分布最集中的地段。金丝猴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上的落叶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有随季节变化而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玉皇庙和王家河、太平河一带,森林茂密,食物资源丰富,再加上人为干扰较小,因而是金丝猴属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多年来,在人类的保护下,金丝猴的种群与数量均有明显增加,据不同时期调查,1974年有金丝猴909只,1982年有11群1004只,到1990年便增加到14群1540只。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人们曾多次发现白色金丝猴。金丝猴群中的这种白色金丝猴在不同地区、不同种群中的存在已引起有关科研人员的重视。截至2025年5月,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川金丝猴数量增长到1900余只。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当地人俗称高山烂泥湖,面积约15公顷,海拔2300米以上,地势开阔,四周高而中间低,因其内形成沼泽烂泥而得名,羚牛、熊瞎子等兽类经常活动于此。
长坪河植被景观
从厚畛子保护站沿花耳坪河南行经白羊滩、二岭子,直达秦岭主脊,直线距离12公里,是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较有名的长坪河植被景观带。沿途地形复杂,悬崖、陡壁、滩地、水潭相间其中,这里植被资源丰富,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藤灌缠绕附崖、满山红叶,奇珍野果等。
七里一线天
从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的东河入口,沿沟向东南而上,便是传说中的七里一线天。从七里峡口进入,山峰陡峭,最狭窄处仅有5米左右。冬季百仞冰柱悬于九天,历经数月不化。人行步道沿河蜿蜒缠绕15次之多,称之为“十五道脚不干”。
光头山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边界与佛坪国家级保护区接壤处,是秦岭较有名的光头山,其海拔2904米,遍生一尺多高的禾本科杂草,形成一片草甸,远看好像什么也没有长,故名“光头山”,近看却是一片花草织成的地毯。这儿是羚牛经常活动的地方,很少有林木遮掩,是观察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的好地方。
秦岭冷杉林
秦岭冷杉为松科冷杉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星散分布于秦岭及邻近地区,因此得名“秦岭冷杉”。
周边景观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玉皇庙、大蟒河、殷家坪、大树沟、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秦岭林区较有名的自然景观。
开发保护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天然乐园。为保护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2019年12月2日-6日,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周至县人民检察院、周至县公安局在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界地区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我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守护秦岭中央水塔的重要支撑项目。作为子项目,截至2024年6月,陕西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5%。为了修复该区域生态,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23年年启动了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该工程位于周至南部秦岭主梁北坡,地跨王家河、板房子镇、厚畛子 3 个乡镇,其保护和修复工程子项是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
所获荣誉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对秦岭2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成效评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得分第一名,获得优评。
文化活动
2023年7月19日,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教育在黄家湾社区开展“关爱自然 保护秦岭”自然教育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为社区群众和学生开办了一堂科普知识讲座。讲座运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讲解了大熊猫的习性特征、栖息地生境、生长历程和食性等。孩子们通过学习,不仅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更加明白保护野生动物如何从自身做起。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每年3月的第3个星期,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2024年3月11日至17日是西安市第十一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2024年3月,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2025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围绕“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的主题,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校地联动、科普宣讲、实地展示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科考研究
1990年5-6月,相关研究人员与西北大学生物系协作,采用路线统计法,对周至自然保护区内雉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生境的完整沟坡作为调查的基本路线,路线长度用计步器测量,路线宽度约为50米,将遇到或听到雉类鸣叫声的地点、数量、种类一一记录。经过调查发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雉类主要有: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勺鸡、环颈雉和血雉共五种。
2002年8月,由20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科技大学科学考察探险队启程赴陕西省,进行徒步横跨秦岭的科学考察活动,他们的考察以生态学为主,同时完成环境污染调查及洪水灾区社会调查的任务。探险路线为:从秦岭北坡徒步穿越至南坡,途经周至金丝猴保护区,太白山保护区和佛坪大熊猫保护区等三个国家级保护区。探险队队员包括学校生物系指导老师、记者和科考协会会员。考察结束后,队员们将整理活动成果,进行样品分析,提交研究报告、建议书和论文。
从2022年开始,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西北大学、陕西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了保护区内的本底资源调查。截至2024年1月,各项监测调查数据陆续出炉。从最新数据中,可以准确掌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所代表的秦岭山脉几十年的生态变化。
为深入研究川金丝猴种群的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西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以分时段投食、减少投食、保持自然状态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科学记录监测猴群信息。此外,科研人员基于多年野外研究对金丝猴属成年个体进行鉴别命名,通过完成监测群组信息统计,建立家庭单元成年个体识别图谱,分析种群动态变化原因。根据监测研究,编印《秦岭精灵川金丝猴》科普书籍,在金丝猴监测基地开展金丝猴生物学特性科普宣传教育,年累计受教育人数达3000人次。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工作人员在整理2025年上半年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一只罕见棕色大熊猫在雪地活动的珍贵影像。该段影像拍摄于2025年1月1日18点15分,地点位于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县城村保护站辖区、靠近秦岭主脊的正南沟。红外相机画面显示,这只棕色大熊猫体型健硕,在夜间雪地中行走,并表现出典型的领地标记行为——用臀部蹭擦树干,留下自身气味以宣示领地。经工作人员研判,本次拍摄到的棕色大熊猫活动影像意义重大。这是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2021年4月16日之后,第2次独立拍摄到棕色大熊猫野外活动的影像资料。同时,本次记录也是陕西省自开展大熊猫监测以来,第12次在野外成功捕捉到这一独特色型大熊猫的踪迹。
参考资料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丝猴调查与保护对策分析.万方数据.2025-07-23
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部.2025-07-2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2025-07-23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守护大美秦岭 | 周至生态自然保护区.今日头条.2025-07-2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荣获2020年第七届野生动植物卫士行动·先锋卫士奖.陕西省林业局.2025-07-2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陕西省生态环境厅.2025-07-2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情况简介.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林业局.2025-07-2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中国评委会专家组完成对陕西周至保护区的考察评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7-23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切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林业局.2025-07-23
周至保护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专家评审会召开.陕西网.2025-07-2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遭疯狂盗伐 .新浪网.2025-07-24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7-23
关于印发周至县2008年度城市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的通知.西安市周至县人民政府.2025-07-23
【省生态环境厅】从秦岭深绿到万里青屏:守护生物多样“精彩”.陕西省人民政府.2025-07-23
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 在海拔2904米执法.陕西政法网.2025-07-23
修复秦岭山水 共筑生态家园.西安市周至县人民政府.2025-07-23
走进黄家湾社区 开展自然教育.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林业局.2025-07-23
周保局多举措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宣传活动.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林业局.2025-07-23
中科大探险队徒步横跨秦岭考察生态学.胶东在线.2025-07-2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棕色大熊猫影像.新浪财经.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