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又名喜或嘉、狮鼻猴、金丝猴,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猴科金丝猴属珍稀濒危,分布于四川省及甘肃岷山、邛崃山系、陕西秦岭和湖北大巴山区域1000~4100米海拔范围温带高山、亚高山森林,2018年时野生种群数量22700~26100只。川金丝猴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农业扩张造成的森林损失,在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濒危物种(EN),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川金丝猴体型中等,体长57~76厘米,尾长51~72厘米,雄性体重15~39千克,雌性体重6.5~10千克。脸部为蓝色,鼻孔上仰,周身披有玫红酸、赤褐、银灰色的毛发。成年雄性体型大,毛色艳丽,肩背部的毛发较长,有明显嘴角瘤。成年雌性体型较小,面部较窄,嘴角瘤不明显,毛发鲜艳度、肩背部毛发长度均不及雄性,但胸部乳头通常较明显。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树栖性动物,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树上,主要以植物的嫩茎叶为食,还可取食植物的花、果实、种子、芽和嫩树皮等,偶尔也会捕食鸟类、鸟卵和昆虫。
川金丝猴喜群栖生活,一个猴群通常由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猴子组成。其社会主要是以母系一雄多雌为基本社会单元的重层结构,每个大的集群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每个小集群由一强健的成年雄性个体为首领猴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所组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呵护关照,一起觅食休息。川金丝猴性成熟的年龄一般是4~6岁。人工饲养的川金丝猴属的寿命为25~30年。
形态特征
川金丝猴体型中等,鼻孔上仰,颜面部为蓝色,无颊囊。颊部及颈侧棕红,肩背具长毛(雄性更明显),色泽金黄,尾与体等长或更长。成年的川金丝猴全身毛色艳丽,周身披有玫红酸、赤褐、银灰色的绒毛和长毛,主调为黄褐色,既厚且长。而成年雄性川金丝猴背部和肩部的金色长毛更是长达30厘米。一年中由于气候原因,川金丝猴毛色的深浅也会有所不同。川金丝猴一般身长57~76厘米,尾长51~72厘米,成年雄性体重15~39千克,成年雌性体重6.5~10千克。
由于地域差异和多年的演变,中国不同地区的川金丝猴在毛色上表现出些许差异,分布于四川省和甘肃省的川金丝猴毛色偏灰,分布于湖北的川金丝猴毛色偏红,而分布于陕西秦岭的种群毛色更接近金黄色。
可将川金丝猴的形态特征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划分:
成年雄猴(估计7岁以上):体格明显强壮且大,面部亦宽大;毛色较艳美,面部及前肩处的毛带猩红色,颈部针毛长,背部有鲜艳的金黄色长毛(有的个体发暗红色或发黑色);嘴角有明显嘴角瘤;能见到雄性生殖器和明显粗壮的犬齿。
成年雌猴(估计5岁以上):体型较成年雄猴小,面部较成年雄猴窄;面部四周的丛毛及颈部为橙黄色或深黄色,背肩部褐色或略带黄褐色或黑色,四肢内侧浅黄色,颈部针毛短,毛色与雄猴相似,但额、颈、颊及胸部颜色不如成年雄猴鲜艳,体背部金黄色长毛短而稀疏,多分布于两肩之间;嘴角瘤无或不明显;曾经哺乳,乳房大、乳头明显。
亚成年雌猴(估计3至4岁左右):体型较成年雌猴小,体色较成年个体淡;脑后、颈、臀、肩及上臂外侧棕褐色或黑色,尾浅灰褐带有黄色光泽;未哺乳,乳房较小、乳头不明显。
青少年猴(估计1至3岁左右):野外很难分出雌性与雄性(第二性征不明显,很难观察到乳头和生殖器),个头较成年个体小;毛色较成年个体淡(体色发黄或灰),头顶毛基乳黄,毛尖棕色,背至尾灰黄色;喜爱活动。
婴猴(估计1岁以下):面部颜色较上几组浅,头顶有一撮毛根淡黄、毛尖黑褐色的长毛;常在成年雌猴怀中吮乳或在其周围活动;体毛淡黄色;在太阳光下常被看成白色,野外无法分辨性别。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川金丝猴属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目,现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和湖北。四川主要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山脉和小凉山,包括九寨沟县、松潘县、黑水县、平武县、青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22个县境内的部分林区。甘肃主要分布于文县、舟曲县和武都等县部分林区属岷山和邛崃山向北伸延的山地。陕西分布于秦岭南坡,包括佛坪县、洋县、周至县、太白县、宁陕县等县的部分林区。湖北则主要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山区,包括房县、兴山县和巴东县等三个县的部分林区,属大巴山东段。
亚种分布
川金丝猴现有亚种3个,分别为指名亚种(R.r.roxellana)、秦岭亚种(R.r.qinlingensis)和湖北亚种(Rr.hubeiensis)。其中,指名亚种(或四川亚种)分布在四川省,并延伸至甘肃省;秦岭亚种分布在陕西省;湖北亚种则分布在湖北省。
栖息环境
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喜群居、安静,无固定栖所,常年栖息在海拔1500~41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属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随着季节的变化,川金丝猴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动。活动路线、范围比较固定。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随着季节的变化,川金丝猴不向水平方向迁移,而是只在栖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动。
觅食习性
食性
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树栖性动物,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树上,被称为森林食叶者。其食性杂,主要以植物的嫩茎叶为食,所食的植物种类多达118种。除此之外,川金丝猴还可取食植物的花、果实、种子、芽和嫩树皮等,偶尔也会捕食鸟类、鸟卵和昆虫。
川金丝猴的饮食组成随季节而变化:春天,其以植物的芽苞、枝芽、花蕾及花瓣为食;夏天,以成熟的叶子为食;秋天,则以水果和松子为食;冬天,以地衣、树皮和芽为食。
觅食行为
川金丝猴觅食行为过程可分为发现食物和获取食物两个环节。在野外,其觅食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集体觅食,表现是几乎全部个体觅食,一般2次/天(上午1次,下午1次);另一种为游荡觅食,是在游荡运动中随机觅食,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觅食的个体较少。觅食行为的持续时间在日常活动节律中所占时间比例为4%(8月份)~37%(12月份),觅食活动高峰一般发生在上午休息之后,有时下午夜栖前也有一次高峰,从全年来看觅食占日活动时间的百分比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
攻击行为
以湖北神农架林区的川金丝猴为例,川金丝猴群的攻击行为可分为直接冲突的攻击行为(打架、抓打、抢食、追赶、驱赶)和仪式化威胁行为(瞪眼、咕叫、瞪咕)共8种,其中打架的定义为仅发生在主雄间或主雄和全雄单元之间,常见模式为双方面对面用手互相厮打,最终以一方或双方避让结束。而雌性川金丝猴也较少参与群内的攻击行为,雌性个体间关系较猕猴属的物种平和。显然,川金丝猴很少采用打架这种最可能致伤的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川金丝猴群休息时,全雄单元分散于猴群的边缘,但当有猴群个体发出警报,全雄单元会突然地向一个方向聚拢,靠近险情并作威以示警告。迁移时,猴群各单元保持队形前进,全雄单元的个体分别位于队伍的前、后部,起着带路和保卫的作用,家庭单元则被保护在队伍的中间。特别是过开阔地时,全雄单元会派出侦查兵或是先遣部队探明前方情况,确认安全后小家庭们再前行通过。川金丝猴的天敌有豺、狼、金猫和豹以及雕、、鹰等。
社群行为
川金丝猴喜群栖生活,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一个猴群通常由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猴子组成。而每个大的集群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每个小集群由一强健的成年雄性个体为首领猴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婴猴所组成。
一般情况下,川金丝猴猴群由两类单元组成,一类是以一雄多雌的小家庭为单位的多家庭单元,另一类是由单身雄性个体组成的全雄单元。家庭单元里的主雄带领多只成年、亚成年雌性,以及3岁以下的幼猴。家庭里超过3岁的雄猴会被赶走,进入全雄群体。其社群中存在等级序列,在一雄多雌单元内主雄地位最高,成年雌性次之,最低的为亚成年雌性和青少年猴,但川金丝猴的等级不很严格。
川金丝猴的社会主要是以母系一雄多雌为基本社会单元的重层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呵护关照,一起觅食休息,家庭中的成年雄猴作为主雄承担着保护家庭的责任,时刻保持着高度警觉,准备驱逐来犯之敌;成年的雌猴母性很强,对幼猴都十分爱怜,特别对新出生小猴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甚至还会有哺乳期的雌猴会帮助喂奶,雌猴们互相帮助,让幼仔们在出生后能够快速发育,在严冬来临之前达到良好的状态,从而顺利度过低温和食物短缺的冬季。
交流行为
川金丝猴发出的声音可划分为以下6种:联系叫声、警报叫声、警告叫声、惊讶叫声、安静叫声和其它叫声。联系叫声主要在猴群之间距离较远或者被分割成若干小的群组时发出,用于告知个体方位距离以及实时动态;当猴群有陌生人靠近或者有天敌出现时其会发出警报叫声,通常由最高级别或者较高级别的雄性个体发出,而其他个体则保持安静状态或出现逃离行为;当高等级地位的雄性或雌性个体在舒适的空间位置受到挑战或食物资源受到其他个体的侵占时用来威胁其他个体而发出警告叫声;当川金丝猴遇到陌生人或者其他动物时会发出惊讶叫声,这时猴群会停止移动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陌生人或者其他物体,个体之间也会有交流;川金丝猴群的个体在移动、进食、休息和玩耍的时候会发出安静叫声;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的叫声以外,川金丝猴还发出一些不容易被解释的或没有明确意义的叫声,即其它叫声:如打嗝声、低鸣等。
川金丝猴的声音交流对于维护种群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领导猴群活动。当有个体发出惊讶叫声或警报叫声时,猴群的行为就被统一起来,或与天敌做斗争或者逃离;其它一些联系叫声也在移动或休息等活动时被用来统一猴群行动。2.维护种群等级秩序。个体之间的警告叫声和声音本身所释放的和个体强弱有关的信息。使得低等级或者从属的个体间关系被建立起来。3.减少能量消耗。种群中既有行动的带领者,又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减少了不必要的争斗,从而节省了种群的能量消耗。
生长繁殖
性成熟
雌性川金丝猴的生殖周期为22~30天。川金丝猴性成熟的年龄一般都是4~6岁。性成熟期雌性川金丝猴早于雄性川金丝猴,雌性约4~5岁,雄猴可迟到7岁左右。
求偶交配
川金丝猴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个月为交配盛期。在交配季节,交配通常是由雌性进行的,雌性会用性行为发出发情信号,例如与雄性建立眼神接触,然后跑一小段距离。雌性也通过俯卧来表示准备就绪,这包括头垂下,前臂伸展或弯曲,双腿蜷曲,尾巴自由摆动。通常,俯卧的雌性会将自己的肛门生殖器指向雄性。雄性最初会张开嘴回应,如果雄性感兴趣的话,雄性会骑上雌性。在交配季节,只有一小部分的结合会发生射精(在交配季节之外,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此,在三个月的交配期内,雄性和雌性之间的求偶和交配顺序可能每天发生数次。由于男性精液稀少,女性可能会试图阻止另一位女性的求偶,以提高其成功交配的机会。
妊娠
川金丝猴孕期在6~7个月左右,多于3~8月产仔,4月中旬达到高峰。生育间隔平均为21~29个月。
生长哺育
新生儿头部和背部有黑色毛发,眼睛和鼻梁呈蓝绿色。其背上是深灰色,下面是白灰色,耳朵上有白发。皮肤也是白色的,除了嘴周围的区域是淡粉色,手掌和手指为深粉色。已观察到川金丝猴有异母哺育和杀婴现象。成年雄性有时会携带幼崽。幼仔其常一岁左右断奶。由于其所处的恶劣气候,川金丝猴的哺乳期可能会延长。人工饲养的川金丝猴的寿命为25~3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4年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和湖北四省的川金丝猴总计约25000只左右。2015~2018年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表明:川金丝猴分布在四川及甘肃岷山、邛崃山系、陕西秦岭和湖北大巴山区域1000~4100米海拔范围温带高山、亚高山森林,野外川金丝猴属数量估计约22700~26100只左右。
致危因素
川金丝猴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由于农业扩张造成的森林损失,尤其是在保护区之外。
四川、甘肃及陕西川金丝猴(指名亚种):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其次,人类非法捕猎该亚种,由此对其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旅游活动,其存在骚扰川金丝猴的生活,包括为游客观看而聚集猴群。
秦岭川金丝猴(秦岭亚种):在秦岭地区,旅游业对其正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1990年之前,非法狩猎曾造成威胁,但由于政府加强了保护,这种威胁已经停止。
湖北川金丝猴(湖北亚种):与旅游相关的活动对该亚种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其栖息地持续丧失也是威胁之一。在1990年之前,非法狩猎曾造成威胁,但由于政府加强了保护,这种威胁已经停止。
保护举措
川金丝猴是中国特产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将其列为国家一级。在保护区方面,除建立了湖北神农、周至县和四川南坪白河三个川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外,陕西佛坪、甘肃白水江、四川卧龙等十几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境内也有川金丝猴。
保护级别
川金丝猴于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EN),在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濒危物种(EN),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相关文化
曾有一段时间,满族官员和其他高级官员习惯穿编织的川金丝猴毛皮制成的旗袍。其除了是威望的象征外,还被认为可以抵御类风湿性关节炎。
参考资料
川金丝猴物种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10
Golden Snub-nosed Monkey.IUCN.2024-09-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10
川金丝猴.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1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ilne-Edwards, 1870).gbif.2023-05-11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FORMATION.animaldiversity.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