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宗二十六年)被任命为驻津督理通商事务,出使中国天津。大韩帝国光武二年(1898年)10月21日,金明圭被任命为农商工部大臣,12月又被任命为学部大臣。光武三年(1899年)1月,金明圭病卒,谥号“文贞”。
正文
金明圭(朝鲜语:김명규,1848年―1899年),朝鲜王朝后期大臣。本贯安东金氏,出生于朝鲜首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获庭试文科丙科及第。初授弘文馆副修撰,既而升为承政院同副承旨。后历任成均馆大司成、内务府参议、骊州郡牧使、兵曹参判、司谏院大司谏等职务。
金明圭在当时多次出使中国,曾作为问议官赴中国交涉李昰应归国问题,他代表闵妃集团向李鸿章等清廷大臣表示大院君回国一定会引起变乱,希望他们延迟放大院君回朝鲜的日期。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宗二十六年)被任命为驻津督理通商事务,出使中国天津。其间中国和朝鲜正由于朴定阳出使美国事件(派使西国之争)而关系紧张,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希望金明圭去天津市会见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请求清政府对朴定阳从轻处罚。又要求撤换跋扈的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另选一“公正明识者”代替。次年闰二月归国。
在当时被认为是闵妃集团的官员,因此名声并不算好。史料记载他“趋附诸闵,以洋务荐于上,宠眷颇洽。出为宁边府使,入为参判,遂是任(指驻津督理)。谄鄙狡谲,世推巧宦”。但他出使中国时,对李鸿章不卑不亢,并向他明确表态道:“敝邦者介在东隅,罗、丽之间,夷俗倔强,风雨晦暝,李豫、元祖犹未能得志焉!”因而要求清朝政府赋予朝鲜自主之权。而他这句话则暗示道:如果清代要吞并朝鲜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历史上唐朝无法吞并新罗、元朝无法吞并高丽一样。李鸿章因而大怒,指责金明圭“乃在中朝交涉亦俨然以自主,大放厥词,是置中东数百年名分纲纪于度外矣,可乎哉!”可见金明圭的确是一个自主意识很强的朝鲜官员。
次年三月,金明圭因病归国,后历任司宪府大司宪、礼曹,吏曹参判、内务府协办、都承旨等职务。建阳元年(1896年)被任命为宫内府特进官,后又任掌礼院卿、秘书院卿、议政府参赞、赞政等官职。大韩帝国光武二年(1898年)10月21日,金明圭被任命为农商工部大臣,12月又被任命为学部大臣。当时的韩国正如火如荼地掀起独立协会运动,独立协会于当年10月29日召开万民共同会(又称官民共同会),在汉城市中心的钟路举行大规模集会,金明圭作为政府官员代表之一亦列席。这次集会提出了包括不许将利权割让给外国、政务公开等内容在内“献议六条”,上书朝廷,而金明圭也在上书中签名,并写下“可”字。“献议六条”后来被赵构拒绝,金明圭也一度被罢官。金明圭很快复官,迫于皇帝和朝中守旧派的压力而偏袒与独立协会对抗的御用组织――皇国协会。因此他遭到了汉城市民的攻击,家宅被破坏。12月6日和15日,独立协会会员高永根接连上疏弹劾金明圭,被李治以“屡批之下,如是烦聒。其事体,极为无严,勿为更渎。知悉退去”的批示而退回。光武三年(1899年)1月,金明圭病卒,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