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献通论(套装共3册)》主要收录了文献数量、“十三经注疏”正式形成、“四书”体系形成、“语录”体子学文献丰富、礼乐类“仪注”文献发达、儒学史文献更成系统、研究孔子及其弟子、后裔的文献增多、学校科举文献增加、辽金元的儒学文献、“类传”炽盛,“别传”昌大等内容。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儒学文献通论(套装共3册)》中的儒学是以经典传授为依托的学术,也是以历史文献为教典的学派。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献大国,自有书契以来,世生哲人,代有典籍,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已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时代久远,文献沦落,内容无考。
作者简介
舒大刚,生于1959年,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师范学院历史系,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做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5年起,历任古籍所副所长、所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现任历史语文学、专门史、中国儒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文献、儒学史、经学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种,另有古籍整理成果10余种、工具书5种。先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起并主持大型宋代文献珍本《宋集珍本丛刊》(108册,线装书局,2004年)再造和研究工程,大型儒学文献《儒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007年已出版两批共100册)整理工程和大型儒学流派史《中国儒学通案》(人民出版社即出)研究工程,大型“三苏”文献《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整理研究工程等。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兼职教授,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图书目录
《儒学文献通论(上册)》目录:
引言
第一节儒学文献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一编儒学文献的源与流
第一节儒家及儒学文献的诞生
第二节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第三节儒家经典文献的内容与功能
第二章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上)
第一节儒学的发展与分期
一、“子学”时期:周秦
二、“经学”时期:两汉一隋唐五代十国
三、“理学”时期:宋、元、明
四、“汉”“宋”并行时期:清
五、“新学”时期:20世纪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儒学文献
第三节秦朝的儒学文献
一、焚书坑儒
二、关于《乐经》亡佚问题
三、“六艺”残缺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第四节汉代的儒学文献
一、西汉
二、东汉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古文独盛,今文放绝
三、子学不竞,家训勃兴
四、“类传”炽盛,“别传”昌大
五、“义疏”兴起
六、《礼》学文献昌盛
七、学术争鸣
八、新出文献,真伪杂呈
九、优质注疏,下惠“唐学”
第三章 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下)
第六节隋唐五代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经学统一
三、经学统一的余响
四、新著产生
第七节宋代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十三经注疏”正式形成
三、“四书”体系形成
四、“语录”体子学文献丰富
五、礼乐类“仪注”文献发达
六、儒学史文献更成系统
七、研究孔子及其弟子、后裔的文献增多
八、学校科举文献增加
第八节辽金元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少数民族文译经
三、“四书”文献发达
四、独尊程朱传义
第九节明代的儒学文献
一、文献数量
二、诸经“大全”
三、抄袭成风
四、铁中铮铮,庸中佼佼
第十节清代的儒学文献
一、《四库全书》及相关图书收集整理
二、文献总量
三、著述质量
四、清人“十三经”新疏
五、儒史文献
第四章儒学文献的研究与分类
第一节儒学文献的整理与编目
第二节 建立儒学文献著录体系的新思考
第二编经学文献
第一章“十三经”与“经部"文献
第一节“经”、“传”释义
一、“经”
二、“传”
三、“经”、“传”兴起
四、“诸子”继起
五、“经学”
六、“集解”、“义疏”
七、“宋学”变古
第二节从“六经”到“十三经”
一、异说纷呈:“十三经”结集诸说
二、自“六经”而“十三经”:儒经体系的结集和完成
第三节范式转移:儒家经典扩展的意义
第四节经部文献的构成和分类
第二章 《易》学文献
第一节 《易》学文献的产生与经典化
一、《易》学文献的产生
三、《周易》的经典化
第二节 《易》学与《易》学文献
一、先秦《易》学文献
二、汉《易》文献
三、宋《易》文献
四、清《易》文献
第三节20世纪《易》学文献
一、晚清中华民国的《易》学文献
二、新中国的《易》学文献
第四节 《易》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一、《易》学文献的总量调查
二、《易》学文献的分布
第五节 《易》学文献举要
一、白文类
二、传注类
三、论著类
四、考正类
五、图说类
六、拟易类
七、占类
八、佛道类
九、杂类
第三章 《尚书》学文献
第一节 《尚书》的形成及其经典化
一、档案与《尚书》
二、诸子与《尚书》
三、孔子与《尚书》
四、《尚书》名称的演变及其经典化
第二节 《尚书》学与《尚书》学文献的发展演变
一、先秦
二、汉代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儒学文献通论(中册)》
《儒学文献通论(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