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经》,又名《乐》,是先秦儒家六经之一。“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故诸侯亦用《乐》来教育太子,用来疏导秽乱,去其浮躁。一般认为,《乐经》是由孔子编订而成。另有说法,认为《乐经》是由周公制作而成。
先秦之时,一直有“六经”之说。但到了汉代,儒家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六经”演变为“五经”,独独丢失了《乐经》。刘衎元始四年,王莽奏立《乐经》,增加博士名额,《乐经》正式列入官学。然而,由于王莽代汉自立,其所建立的新朝仅15年而亡。王莽主政以来所立经学被取而代之的东汉所废弃,《乐经》博士被遺散,《乐经》也随之湮没。可以说《乐经》的存佚,是经历史学、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乐经》是否存在,自古说法不一。古文经学认为《乐经》本来存在,只是秦焚书而《乐》亡佚。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运》篇,从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中也能得到证实。今文经学则认为“乐”本无经,“乐”之源在《诗》三百篇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中。还有人认为《乐经》名亡而实存,如以明朝朱载堉和清朝李光地为代表等人皆认为《乐经》即是《周官·宗伯·大司乐》。
2008年7月,《乐经》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清华大学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这批“清华简”属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400~2300年左右,应出土于楚国境内。内中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其中《乐诗》为姬发于文王聂氏宗祠举行“饮至”典礼中饮酒时所赋诗歌,疑为《乐经》原文。
经名
《乐经》,先秦多称之为《乐》,称其为经则首见于《庄子·天运》,言孔子用六经教授学生,《乐经》厕列其间。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故诸侯亦用《乐》来教育太子,用来疏导秽乱,去其浮躁,历来被列入儒家“六经”。
作者考据
孔子与《乐经》
一般认为,六经是由孔子编订的,但孔子并非其首创者。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经学历史》言“孔子之前,未有经名,而已有经说”,认为孔子是在西周王官之学的基础上删定的六经。
孔子具备编订《乐经》的便利条件。其一、孔子曾到过周都邑,其目的或为学习周礼和访求古文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之事。《孔子家语·观周》也云:“敬叔与(孔子)俱至周,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乐记·宾牟贾篇》也说:“唯丘之闻诸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其二、 对于春秋之时乐师的失官情况,《论语·微子篇》中有详细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襄,入于海。”这些乐师流散各地,大概也将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材料和经验带了出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向郯子学习上古官制的情况,可见其对文献搜集的热忱。那么,对于这些流散各地的乐官传下的知识,孔子自没有不访求之理,并为编《乐经》提供了文献基础。
其三、 孔子为鲁国人,鲁国完整地保存了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为孔子全面地了解西周雅乐制度提供了便利条件。《乐记》记载了孔子对宾牟贾讲《大武》的演奏情况,说是从周太师苌弘那里听来。他还曾给鲁国太师讲过乐理,《论语·八》:“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还做过正乐的工作:“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正乐有一定标准,他批评违反规范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三家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体现了他对雅乐体制的自觉维护。而他将这些规范加以总结,“以备王道,成六艺”,完成对《乐经》文本的整理,也是很有可能的。
周公与《乐经》
另一说法,认为《乐经》是由周公制作的。宋人林岊在《毛诗讲义》中说:“周公当成王之时制为乐章,谓之《乐经》,以授太师,施之郊庙、朝廷与夫王之起居燕寝,而又有达于邦国、乡人可通用者。”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付林鹏认为这一说法的背后有以《诗经》为《乐经》的用意在内,只不过所指的是《诗经》的“乐章”而已,而且忽略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背景。付林鹏认为周公的“作乐”有两层含义:其一,修复前代古乐纳入周乐系统,如《周礼》载有六代古乐,由大司乐掌之。其二,因袭前代古乐创制周之新乐,如《竹书纪年》卷七载:姬发十二年,“作《大武》乐”;成王八年,“作《象》舞”。除修复古乐、创作周乐外,周公对乐制的另一贡献,是统一雅乐演奏的规格,“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所制定的奏乐规范,偏重于实践的层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后代从义理角度阐释《乐经》的思想来源,以致在春秋时期,各家对“乐义”的阐释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这也说明了,春秋时的乐论遵循着共同的学术规范,而这个规范就是由周公确立的。
存佚有无
据说,《乐经》记录着中国上古或远古时期对历代英雄人物和三皇五帝的颂歌乐舞,以及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理、乐器乐人等。在中国的传统经典中,有“六经”之说,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但到了汉代,“六经”演变为“五经”,独独丢失了《乐经》,以致刘彻在立经学博士时,只立了五经博士。刘衎元始四年,王莽奏立《乐经》,增加博士名额,招收博士弟子员,《乐经》正式列入官学。然而,由于王莽代汉自立,其所建立的新朝仅15年而亡。王莽主政以来所立经学被取而代之的东汉所废弃,博士被遺散,《乐经》也随之湮没。可以说,《乐经》的存佚,是经历史学、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关于《乐经》是否存在,自古便说法不一。
《乐经》毁于战火说
焚于秦火说
古文经学认为《乐经》本来是存在的,只是秦焚书而亡佚。如《庄子·天运》中有言:“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左传》《国语》《庄子》《荀子》《礼记》等书中都有关于《乐》的记载。先秦的典籍已经视《乐》为六经之一,只是没有直接称呼其为《乐经》,但这些材料都说明先秦时确实有《乐经》的存在。古代学者也多有赞同此言,如宋代沈约在《宋书·乐志》亦有言:“秦焚典籍,《乐经》用亡。”另外,一些出土文献也为《乐经》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如郭店楚简《六德篇》中就有对六经的记载:“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狱犴亡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现当代学者田君也持此说,其在《〈乐经〉的性质与亡佚新探》中认为《乐经》作为先秦经典,其中记载的内容,应当是乐之义理体制。经过项羽的一把大火,本来就被打入‘冷宫’的《乐经》,历经磨难,彻底失传。
焚于汉末两晋说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由官方校定儒家经典的刻石,《后汉书·蔡传》的记载,“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可推知当时乐经还存在。今日河南博物馆馆藏的熹平石经残石中,有两件残石所刻为中国传统音律(“五音十二律”)和乐器编钟相关内容。因《熹平石经》皆是儒家经籍,不会有任何儒家经籍之外的文献入选,且在其他儒家经籍中无相关音乐内容,《礼记·乐记》通篇也无这两块残碑所载之文字,可判定这两件残石很可能属于《乐经》。
“乐本无经”说
今文经学认为“乐”本无经,“乐”之源在《诗》三百篇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中。如《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惟《乐》不言经,著录《乐记》二十三篇,其他五经均注明经若干卷,此说以清儒邵懿辰为代表。近现代学者聂麟枭的文章《乐本无经——从经学史与“六艺”教学活动解读“乐经”疑案》亦持此说,并引入了经学史与“六艺”教学活动的视角,认为“‘经’脱胎于‘六艺’教学活动,‘经学’诞生于秦汉之际‘焚书’后产生的‘文献自觉’,‘五经博士’确认之时便无‘乐经’,‘乐经’一词出于王莽时人伪作,发扬于沈约《宋书·乐志》,后世之研究多误,盖受后世经学思维影响过深之故。”
名亡而实存说
乐经”即“诗乐”说
此说以明朝刘濂为代表。朱载堉于《律吕精义内篇五·候气辨疑第八》引用刘濂《乐经元义》曰:“六经缺‘乐经’,古今有是论矣。愚谓‘乐经’不缺,三百篇者,‘乐经’也,世儒未之深考耳。”
“乐经”即“乐舞”说
此说以项阳为代表。项阳《\u003c乐经\u003e何以失传》曰:“《乐经》应该特指在周代被奉为经典的、作为雅乐核心存在、所备受推崇的‘六代乐舞’,这里的‘乐经’是‘经典乐舞’的含义。如此,《乐经》之失便可释然。”
“乐经”即乐谱说
持此观点者较少,论述亦寡,中国近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经书浅谈》导言曰:“乐经可能只是曲调曲谱。”
“乐经”即《周官·宗伯·大司乐》说
此说以明朝朱载堉和清朝李光地为代表。朱载《乐学新说》曰:“臣谨按:汉时,窦禹钧献古《乐经》,其文与《大司乐》同,然则《乐经》未尝亡也。”李光地《古乐经传》曰:“《汉书》,文帝时……出其本经一篇,即今《周官·大司乐》章,则知此篇乃古《乐经》也。”
“乐经”即《礼记·乐记》说
此说以罗艺峰为代表。罗艺峰《由\u003c乐纬\u003e的研究引申到\u003c乐纬\u003e与\u003c乐经\u003e的问题》里面这样说:“两汉相续,时代接近,证明造纬的时代的确是把《乐记》作为《乐经》的。”
现代考古发现
2008年7月,《乐经》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清华大学大学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是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捐赠给清华,经过专家鉴定这批“清华简”属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400-2300年左右,应出土于楚国境内。内中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康》《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文言文就并不相同。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有三分之一的“清华简”已被初步浏览。《乐诗》为姬发于文王聂氏宗祠举行“饮至”典礼中饮酒时所赋诗歌,疑为《乐经》原文。
相关研究
相关思想
《乐经》作为儒家思想的产物,与儒家六艺之乐内涵一致,都是礼乐中的乐。“礼”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先秦儒家的乐论思想以“礼”为统筹。以“礼”为中心的先秦儒家乐论,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其政治教化功能论中。在这方面,儒家是把礼、乐、刑、政看得同样重要的。在儒家看来,礼乐是维护“礼”的工具。同时,音乐还是政治的表现,可以审乐知政。基于音乐的政治功能,孔子、孟子和荀子无一例外的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其有“移风易俗”的功用,希望用“乐”来引导百姓,恢复礼乐的传统。
此外,以“礼”为中心的先秦儒家乐论,还表现在于其道德修身功能论中。受“礼”思想的影响,先秦儒家乐论便把音乐赋予了“修身”的使命。先秦儒家乐论思想,外可以治国,内可以治心。《礼记·乐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儒家认为音乐有修身的作用,认为能陶冶情操,能够培养出易、直、谅等美好品德,以至达于“礼”的要求,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君子人格境界。“修身”即合于“礼”,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音乐能将“礼”扩而充之,以小扩大,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关典籍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最初只被称作《诗三百》,到了西汉,经学昌盛,“诗”被尊为五经之一,故为《诗经》。《诗经》大致作于公元前11~前6世纪,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305篇。《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周代以下诸侯国民众和贵族的创作和周贵族、周大夫及下层官吏自作两部分。《诗经》反映了上至神话传说时代,下至春秋时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周代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乃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都作了全方位的形象反映。《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也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确立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真实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创立了赋、比、兴等创作手法。《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对文学创作和哲学史史料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先秦时称《书》,汉代以后称为《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因被列为儒家经典,又称为《书经》,约编定于春秋战国之际,流传中有所增益,编纂者为各朝官吏。《尚书》分《虞书》《商书》《夏书》《逸周书》四部分,其中《商书》和《周书》是商周两代的文献资料,可能经过后人的加工润饰。《虞书》和《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写成的。《尚书》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不同文献,是各种形式的官方文告、命令、誓词及君臣间的谈话,大部分是记言散文,也有少数以记事为主的作品,如《尧典》《顾命》等篇。《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现存《尚书》中只有《尧典》《皋陶谟》《汤誓》《盘庚》等三十三篇。《今文尚书》是真《尚书》,但其他各篇《古文尚书》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史料。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南宋蔡沈《书集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辑集汉、魏、隋、唐旧注,并作疏,较为完备。
《礼记》
《礼记》是“三礼”之一,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相传西汉戴圣编纂,收集、记述和讨论各种礼制、礼仪以及这些礼制、礼仪中蕴含的道德义理。起初《礼记》不是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中记载:“《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礼记》就是后来从这131篇中分立出来的。西汉时《礼记》就有两种本子:一是戴德编纂的85篇本,后称《大戴礼记》或《大戴礼》;一是戴圣编纂的49篇本,后称《礼记》或《礼记》。今通行的是戴圣的49篇本《礼记》。《礼记》大量记载了包括人伦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对当代伦理道德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其大概是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相关专著。
《周易》
《周易》是古代占用书,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义),故名。其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是中国古代占筮之书,由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组成。卦辞、爻辞是分别对卦象、爻象的解说。《传》是对《经》最早的解释,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大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其内容系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周易》文字简洁生动,其中还有些言简意的说理成分。文中用了不少比兴手法和形容词语,语言朴素流畅,词汇丰富,句式大体整齐而又错落有致,韵语约占三分之一,有些片断具有短歌谣的性质。《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陆续出现了一些解经之作,称为《易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哲学思想和散文发展水平。
《春秋》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时鲁国国史,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及其他列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公元前722~前481或前479)年间的历史,以鲁国历史为主,并涉及春秋时期其他各国的史事。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它应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16000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记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现存《春秋》分别载于《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历代许多儒生对其曲解依托,尽情发挥,使它在经学、历史学领域,以至政治生活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寓褒贬于叙述的表达方式,对后世史书影响甚大。
相关事件——王莽奏立《乐经》
背景原因
刘彻之前,朝廷实无儒学教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前136)立儒学《易》《诗》《书》《礼》《春秋》“五经”博士;又接受公孙弘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让弟子专心向学。昭帝时,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其后,博士和博士弟子代有增设,成帝末一度达到三千人。这些弟子能通一经以上,可补文学掌故缺,还可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郡太守卒史,或补郡属备员,其高第可以为郎中,汉代儒术盛行。
王莽在刘骜时与刘歆同为黄门侍郎,成帝末任大司马,会刘向卒,荐刘为侍中,迁光禄大夫,复领“五经”。刘衎元始元年,群臣盛陈王莽功德,拜为太傅,封安汉公。此时王莽大权独揽,雄心勃勃,却也面临着如何收拾人心、理顺朝政、改良社会、创造政绩的巨大压力。就思想文化而言,儒学的旗帜不能丢,刘歆在刘欣时提出立博士的古文经学,可以开创儒家经学的新局面,打压那些顽固守旧者,集聚新的社会力量,提高执政者威望,推行政治改革和文化改良,这对王莽具有吸引力。王莽年轻时曾师事沛郡陈参受《礼经》,对古文经学颇有好感,其再度执政后,要利用刘歆来倡导古文经学,改变汉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因此,王莽不仅将刘歆提出的《左传》、《毛诗》、逸《礼》、《周官》、《尚书》等立为博士,更于元始四年“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
文本来源
王莽奏立《乐经》博士的文本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教授王齐洲看来应该是《周礼·大司乐》。《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乐”小序中,班固转述的是刘歆《七略》中《辑略》的记述,明确提到刘恒所得乐书《大司乐》出自战国初期魏文侯时代,为其乐师窦禹钧后人所献。刘歆在中秘整理皇室藏书二十余年,自然见过该文献,桓谭《新论》也佐证了此事。桓谭做典乐大夫看到的“乐家书”说窦公百八十岁虽不可信,但文帝得窦公所献乐书则是可信的,这不仅可与刘歆记载相互印证,还有刘向整理的《乐记》23篇本有《魏文侯》《窦公》2篇可为证明。其所撰《新论》对汉代帝王包括武帝也多有批评,对王莽的批评更多,但他始终没有对王莽奏立《乐经》博士之事提出异议或表示反对,这表明王莽奏立的《乐经》文本是有文献依据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目的意义
王莽在改革中利用了《乐经》,如《大司乐》的制度安排、具体措施和政教目标,可能是出于某种社会文化理想。他在元始五年改革朝廷祭礼,改制的依据就是《大司乐》的相关记述。而《大司乐》作为《乐经》,强调的是通过声律歌舞融洽天地、合和万物,其与《周礼》主体思想强调法则与秩序相配合,体现的正是周公“制礼作乐”所主张的礼乐相将、相须为用的文化精神,可以为改革汉代原有制度和改良社会政治生态、文化教育、民情风俗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王莽奏立《乐经》,正是其追迹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举措,以期通过“乐教”达致“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太子宾客,以说(悦)远人,以作动物”的理想改革目标。朝廷立《乐经》博士、设置太子讲《乐》祭酒,填补了国家儒学教育中“乐教”的空白,能够改变国家长期重“礼”轻“乐”的教育格局,也可能促进礼乐教育和礼乐文化的均衡发展,对全面而准确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大有益处。王莽利用《周礼》和《乐经》作指导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今天仍然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乐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4
《乐经》存佚说新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3-12-13
冯卓慧:将散落文献汇于一处.光明日报.2024-04-22
《诗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1
尚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1
《礼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1
《礼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1
周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1
《春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