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墓,位于浙江省越城区亭山乡东跨湖桥畔。马臻,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出任会稽郡郡太守,在会稽、山阴县两县境内创建周围三百馀里的灌溉、蓄洪水库,可溉田九千馀顷。后因损及豪绅利益,遭诬致死。越人将遗骸由洛阳市迁回山阴,安葬于镜湖,并立庙纪念。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马臻墓葬南向,封土四周条石砌筑,高约2米,墓前正中横置墓碑,文曰“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为清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知府俞卿所立。
碑前立四柱三间青石牌坊,明间额坊上刻北宋嘉初赵祯所赐封号“利济王墓”四字。墓前设祭桌。
旁有马太守庙。1982年修。马臻墓在绍兴城偏门,外跨湖桥文化遗址直街。
元和九年(814)前,已建墓。墓坐北朝南,前临沃野,仰对亭山,墓前立四柱三间石碑坊,明间中坊上刻“利济王墓”四字。墓圈前方后圆,四周条石砌叠,正中横置墓碑一块,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墓旁建太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宋代以后屡经修建。今存前殿、大殿及左右看楼,为清代建筑。马臻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结构马臻墓坐落在缄南二里的镜湖东畔。墓葬朝南,前临田野,正对亭山。墓前青石牌坊肃立,上刻“利济王墓”四大字,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丁卯年(1807年)候选太守使司理间张元熙等捐建。“利济王”系北宋嘉祐初赵祯所赐封号。穿过牌坊,迎面就是坟堆。四周条石砌垒,前置墓碑,上刻,“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是清康熙帝五十六年二月郡守俞守卿修墓时树立的。墓旁建庙,亦朝南。唐开元(713年)创建,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孟简扩大规模,修茸一新。宋代以后,屡经修建。现存马臻庙是清代晚期重建的。殿宇两进。第一进为前殿,面阔三间,施卷棚式前廊。出前殿,过方形天扑,迎面就是大殿。大殿东,西两壁,原绘有三十二幅马太守治水的彩画,现在遗迹还依稀可辨。
纪念人物
马臻于顺帝永和五年(140)为会稽太守。到任之初,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会稽郡太守(非宋以后的鉴湖)。堤长127里,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 馀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但因创湖之始,多淹冢宅,为豪强所诬,马臻被刑。越人思其功,将遗骸由洛阳市迁回山阴,安葬于镜湖,并立庙纪念。
为了便于蓄泄,马臻还建造了三大斗门镇,其中广陵斗门泄放西湖之水入浦阳江,嵩口斗门排泻东湖之水入曹娥江,中间再置朱储斗门,排泄,灌溉两用.又筑了许多闸,堰,阴沟。镜湖以北,曹娥江以西,浦阳江以东的九千余顷黄茅白苇之地,变成了稻麦丰热的良田。
可是,因为这项浩大工程,难免使地主豪绅霸占的沿湖田地庐墓受损,这就引起他们的怨恨,设下毒计,罗织马臻耗动旧库,毁坏庐墓,淹没良田,溺死百姓等“罪名”,用联名具状的方式,控告到朝廷。马臻蒙冤系狱,后来在市井被杀。事后复查,才知道状纸上写的都是冒用死人的姓名。马臻虽死,而镜湖幸存,一千多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纪念他,历代为他修墓立祠不乏其人。
参考资料
马臻墓.绍兴越城区马臻墓旅游指南.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