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规模为488平方千米,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等16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中关村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拥有高等院校近41所,科研院所2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同意在中关村示范区实施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试点工作。2000年7月,中国科技园区第一个驻外机构,中关村驻美国硅谷联络处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载体作用。截至2021年,中关村园区形成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地均收入172.9亿元/平方公里,地均税费6.5亿元/平方公里。

2022年2月7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被纳入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地理信息)公示名单。 2023年7月,入选赛迪“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 2024年12月,位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首位。

命名由来

明清时期,该地多是太监的坟场,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坟";后逐渐形成聚落,亦称此地为"中官村"。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的提议下,改"中官村"为"中关村"。

历史沿革

中关村起源

中关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电子一条街,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发展阶段。园区空间从海淀区核心区扩展到一区三园、五园、十园,最终形成了“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参考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中关村大街(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

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简称《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第一次调整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域范围,将丰台区昌平区各5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分别命名为丰台园、昌平园。同时相应调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范围内不可开发的用地,政策区域范围100平方公里总面积保持不变。至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一区三园”的空间格局。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第二次调整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将朝阳区的酒仙桥地区的电子城10.5平方公里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7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分别命名为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同时再次调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不可开发的用地,政策区域范围1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保持不变。至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和亦庄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

1999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6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以上《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当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同年,园区企业已经从146家增加到4525家,总收入从9亿元增至407亿元。

2001年,经科学技术部批准,第三次调整了中关村园区政策区域范围,2002年至2003年,在第三次调整政策区域范围的基础上新命名了位于西城区的德胜园和位于朝阳区的健翔园,100平方公里政策区域范围保持不变。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了“一区七园”的空间格局。2006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核的20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公告之列。调整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2.52平方公里,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雍和园、电子城(含健翔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园、通州园、石景山区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

2009年,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审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送审稿)的请示》(发改高技〔2010〕2778号)。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1〕12号),提出“关于示范区适当调整空间规模和布局事宜,请有关部门按程序研究报批”。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2012年,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请示》(国科发〔2012〕251号)。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国函〔2012〕168号),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扩展为488平方公里、164个区块(192个地块),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区园、门头沟区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2000年1月,中关村创业大厦正式揭牌。2000年7月,中国科技园区第一个驻外机构,中关村驻美国硅谷联络处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载体作用。

202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的“2024中国生物制药创新大会”现场发布了最新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在2023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中关村示范区综合竞争力蝉联第1名。同年12月,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一期开园运营,天纳克全球研发中心落地中关村通州园。

2025年1月14日,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互联网3.0领域赛在北京数字人基地举办。15个参赛项目进行激烈角逐,最终,Monster梦塔科技、AR/VR光学显示核心技术与组建提供商等10个项目获得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互联网3.0领域TOP10荣誉称号。1月6日,2025中关村论坛首场系列活动——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以“AI创新,智联未来”为主题,由中关村科学城主办。2月12日,中关村科技园区体系中的特色专业园区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主园区正式开工。

园区布局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拥有高等院校近41所,科研院所2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

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为488平方千米,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区园、门头沟区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16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东城园

中关村东城园是中关村“一区十多园”之一,规划面积6.03平方公里。东城园突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着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聚焦信息技术集聚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抓好重点项目落地,努力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东城园增加值约占全区GDP的40%。火炬六类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约占中关村示范区10%。东城园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全区161家)。拥有总部企业111家,央企总部8家,东二环发展带被授予“北京市总部经济聚集区”。

西城园

西城园包括北区(德胜街区)、西区(北展街区)和南区(广安街区)3个区域。西区打造成"城市设计、时尚设计、科技金融"集聚区;南区打造成"金融服务、高端交易"集聚区;北区将打造成"研发服务、金融后台、创意设计"集聚区。西城园已基本规划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研发设计、出版创意、科技金融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格局。

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是朝阳科技创新主阵地和北京数字经济核心区主承载区,是全市唯一全球化创业方向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市唯一入选国家首批地理信息服务出口基地,北京20个“两区”重点园区之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之一,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朝阳园政策区面积26.1平方公里,包括电子城东区、西区、北区、望京地区、健翔区及垡头中心区六个片区。2023年1-11月,中关村朝阳园规模(限额)以上重点企业总收3430.7亿元,同比增长9.5%。未来将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推动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海淀园

海淀园是中关村园区的发源地,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园区拥有极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及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为园区前沿的基础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获得多个国家、北京市甚至是世界级的科学技术奖的奖励。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海淀园规划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共计10个地块。目前建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40余个专业园区,清华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20个大学科技园,各类创业服务机构(集中办公区、孵化器、留创园、大学科技园、加速器)数量170余家。园区企业科技实力强盛,初步形成以IT 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和企业研发总部聚集区。目前,海淀园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立足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全力以赴推进创新生态提升和新型城市形态构建,努力挖掘释放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丰台园

丰台园建于1991年11月,位于北京西南四环,交通四通八达、环境清新优美,投资环境优越。2006年1月,国务院批准园区总规划面积为818公顷,由东区、西区和科技一条街构成"两区一街"空间格局。东区面积401公顷,是发展总部经济核心区域。其中东区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76万平方米,主要入驻了动力源等一批以管理、研发、生产为主体的重点企业,成为了集企业研发、总部管理、中试制造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东区二期规划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采用组团式大项目建设,形成了总部基地、鹏润国际时尚中心、托普科技园、总部国际四大重点,吸引了中国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总部型企业入驻,成为园区发展总部经济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其中总部基地是丰台园"东扩西进"开发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区三期总面积181公顷,是北京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待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整体定位为高技术服务总部区。西区面积417公顷,已部分建成"军民融合创新园",主要定位于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一条街主要是对原有楼宇的整合拓展,以北京国际企业孵化中心(IBI)为品牌,构成14个孵化器分中心、18幢孵化大楼、22万平方米的孵化器网络,是中小企业重要空间载体,汇聚了以软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为主体,涵盖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科技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科技产业带。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丰台园规划面积1763.09公顷,增幅115%,新增新兴际华集团、北车集团、CSR首钢集团和丽泽5个主体,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二七机车厂、二七车辆厂、首钢动漫城、永定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北区和南区)、丽泽金融商务区7个区域,共11个区块组成。园区已成为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总部经济区,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丰台区核心的城市经济功能区。

石景山园

2006年1月17日,经发展改革委批准石景山园加入中关村园区,规划面积345公顷,分为北Ⅰ、北Ⅱ和南区3个区域。2012年,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石景山园规划面积增至1334.39公顷,增加西部拓展区、首钢改造区、银河商务区、永定河绿色发展带商务区、五里坨街道西部发展预留用地等17个区域。园区已形成网络游戏、影视动漫、数字媒体和设计产业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园区努力打造"石景山区服务"品牌,建立健全"特色产业+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创新激励"四位一体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将品牌、政策和服务优势辐射至全区。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施"金种子计划""明星计划""小巨人计划""个十百工程"等扶持项目,在全区形成从创新研发、创业发展到产业集聚的良好功能布局。

门头沟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北京石龙经济开发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定名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门头沟园,规划占地面积由原150 公顷扩展到188.96 公顷,并成立北京石龙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3年5 月13日,门头沟园获授牌,四至范围扩展到东至华园路、规划S1 线、西苑路,南至京原路、小圆安置房用地北边界,西至三石路,北至石龙东路、北京锅炉厂南路西延线。园区始建于1992 年1 月,位于门头沟区新城南部,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西岸,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紧邻城区的区位优势,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为市级开发区。20余年的滚动开发,完成120 公顷土地的建设,拥有土地产权企业60家,房屋产权企业88家,登记注册、异地经营企业68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86家。形成以数控装备、生物医药、仪器仪表、机械等行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房山园

中关村房山园包括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良乡经济开发区、北京生态谷等片区。聚焦“1+3+N”重要功能区建设,主导培育和发展新型储能与氢能、先进基础与关键战略材料、智慧医工服务、智能制造与网联汽车4个产业方向,创新发展"前店后厂”模式,推动北京核心区一大批创新成果在房山园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落地。

通州园

中关村通州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3+1”功能定位科技创新功能的主要载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之一。中关村通州园总收入、研发强度、利润总额等重点指标稳步增长,在中关村“一区多园”中排名逐步提升,高新企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顺义园

顺义园包括 6 个基地,集中形成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六大新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四大潜力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昌平园

中关村昌平园位于昌平区中部至南部,于1991年11月成立,是中关村最早的三个分园之一,原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昌平园区,1999年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2009年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复,昌平园政策区范围由1148公顷调整为5140.71公顷,位列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空间规模第三位,包括29个地块,分布在昌平区13个镇(街道),由中心区、未来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三一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及部分镇级开发区等组成,并形成能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五大特色产业。

大兴园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位于大兴新城, 2002年成立。2006 年纳入中关村园区,规划面积963 公顷,批复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 年被授予"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2010 年纳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基地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重点构建"1+4+2"的特色产业格局,即医药研发及检验机构形成的核心板块,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四大主体板块,"大健康"、动物疫苗及动物用药两大拓展板块。基地完成总体投入80 余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0 余亿元。累计完成道路建设47 千米,各类专业管线204千米,绿化景观工程220万平方米;埝坛、皮各庄2 座电站,第一供热厂投入使用。基地与企业合作搭建抗感染药物公共服务平台、中药质量控制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园区企业乃至北京市医药企业提供服务。

亦庄园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建设,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市政府决定经济开发区700公顷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同时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政策。2000年,市编办决定开发区管委会与亦庄园管委合署办公。亦庄园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城市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拥有"八横八纵"的路网格局,连接各重要经济区域和交通枢纽的畅通道路以及各种交通方式。道路总里程超过3000千米;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设施齐全。亦庄园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军民结合、文化创意三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十大产业集群。拥有北京奔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等各领域的知名企业,在大尺寸集成电路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研发与制造等方面领先国内同行业水平。

怀柔园

2012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复,以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主园区为核心的711公顷土地被纳入中关村示范区。2013年3月7日,中关村怀柔园揭牌。园区位于雁栖湖畔,包括核心区西区、中区、南区以及北区1~4区7个区域。核心区面积662.5公顷,位于雁栖开发区内,北区面积48.51公顷,位于怀北镇,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区及创新基地用地。根据怀柔区建设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的总体目标及"641"整体布局,怀柔园确定了总体产业规划,重点发展以特色新材料为主的纳米科技产业、以专业技术研发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为重点的数字信息产业。纳米科技产业园建于2012年4月21日,由市科委与怀柔区政府共同打造,主要涵盖纳米领域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支撑服务四大功能,致力于纳米科技在能源、电子、环境、生物医药四大领域的应用。2013年,该产业园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有42个纳米项目签约入驻,包括由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领衔的纳米发电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范守善的超顺排碳纳米管,中科院化学所宋延林的绿色打印印刷等前沿科技项目。科技服务产业园以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为基础,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服务、创业及产业化服务以及科技咨询服务,聚集了中科院各科研机构、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科技服务资源。数字信息产业园主要以中科院网络中心为代表,大力培育并加快发展云计算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大型数据中心服务、数字内容等服务业态,目标是建成特色鲜明、创新能力极强、产业配套完善、具备中国竞争力的数据信息服务基地。

平谷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示范区平谷园成立。2013年2月,平谷园获授牌。园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点,境内大秦铁路横贯东西,高速公路直达京津,内陆口岸连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港,区位优势明显,系首都生态涵养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居住生活环境良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8.36公顷,包括马坊工业园(1、2、3)、兴谷(A、C区和B区)、峪口镇新能源地块、物流基地共7块地域4个园区,各园区高新产业用地分别占平谷园规划占地总面积的49.8%、41.7%、2.6%和5.9%,区内企业可享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等各级机构的优惠政策。园区拥有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白象新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兴谷孵化中心、马坊创业大厦、环渤海创业大厦等服务机构,可为各种创新创业企业及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园区以打造"京东生态科技城"为目标,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建园方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合作谋求共赢、园区引领全区"发展战略,加速"三园区、五基地"产业聚集,以通用航空为主的高端装备产业、高端食品与健康产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以"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兴谷经济开发区"中关村食品产业网络发展基地"为核心的高端食品与健康产业集群、以"北京平谷物流基地"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以"中国乐谷"为核心的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轨道交通设备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以马坊工业园区"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引领地区经济面向高端转型升级,努力把平谷园建设成为推动平谷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关村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区。

密云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密云园成立,包括密云经济开发区A、B、C区和生态商务地块1、2、3共6个区域,总规划占地面积1000.81公顷。2013年5月,密云区园获授牌,区内企业可全面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1992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密云县工业开发区成立,2000年升级为市级开发区。2006年12月,经发展改革委验收,更名为北京密云经济开发区,位于密云县城西南部。2007年,成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基地。经20年的建设,开发利用面积1255公顷,其中A区和B区规划占地面积735公顷、C区规划占地面积520公顷,全面实现"九通一平",能够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园区已初步形成以福田汽车北京多功能汽车厂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北京仁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以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中国财险电子商务北方运营中心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北京康辰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开发区结合县委、县政府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着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且提出打造"'总部经济+标杆工厂'基地、现代制造业和数字信息产业基地"两大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市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相继批准在开发区建立"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北京绿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北京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生态工业园试点园区"。密云生态商务区位于新城南端,2010年10月成立,总体规划面积694公顷。2011年5月,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密云生态商务区的概念性规划》,明确其发展与建设"要坚持一流标准,大力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的高端生态商务产业,与城市核心区功能优势互补的高端服务业,吸引高端商务、休闲消费"。其定位是立足北京,面向国际,建设绿色低碳生态特色总部基地,打造首都乃至中国首屈一指的"山水商务、田园总部"。商务区一期包括A、B、C 3个地块,华电环球(北京)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中金集团等企业已先后入驻。2013年6月,商务区被市商务委授予首批"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新区"。2014年10月,被市规划委授予"北京市绿色生态试点区"。

延庆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延庆园成立,规划面积491公顷,包括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305公顷、北京延庆区经济开发区129公顷、康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57公顷。2013年4月,园区获授牌。2014年5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延庆园管理委员会成立。延庆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域内,与河北省交界,毗邻京张铁路北京-拉萨高速公路等多条重要交通干道,是北京市辐射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两城两带"中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重要拓展区域。延庆园空间资源较为丰富,未开发利用空间271公顷,占延庆园规划面积的55.2%,且多数土地集中连片、开阔平坦,有利于高端产业资源的聚集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政府服务高效,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了"一园多基地"空间布局、"121"产业集群创新引领的发展格局,整体定位为首都绿色科技新磁极,京冀协同发展新支点。园区现拥有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卓欧制衣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可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延庆区的产业、资金以及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八达岭镇经济开发区1992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12月晋升为市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3月被市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北京市保留的16家市级开发区之一,2009年6月被认定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2012年被认定为市第三批生态工业试点园区。

价值意义

突破性技术

中关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前沿技术领域,产生了百度集团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寒武纪国际领先的深度学习智能芯片、旷视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天智航全球唯一可开展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利亚德全球唯一量产的0.7毫米高清LED小间距显示制造技术、京东方国际领先柔性AMOLED生产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超高精度定位技术、字节跳动的TikTok推荐算法技术等三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关村还积极投身科技抗疫,研制生产了一批科技抗疫重磅产品。中国唯一中和抗体药物和5款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批上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科兴中维等企业研发的新冠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地均收入十年增长237%

中关村长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打造出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从2012年以电子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到2021年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精尖经济结构调整。

中关村的产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8.4万亿元,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中关村地均收入172.9亿元/平方公里,地均税费6.5亿元/平方公里,较2012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37%、116.7%。

孕育102家独角兽企业

中关村着力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科技型企业发展始终领跑中国。去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4万家,其中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106家,千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8家,10家企业入选财富“2021年世界500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关村上市企业总数达466家(不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2012年的2倍,其中22家企业市值超千亿元;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数量位居全球城市第2位,其中4家为估值超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

此外中关村深化内外联动。对外,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移动终端产品等海外需求大增的拉动,去年中关村出口高位增长,达3893.8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对内,中关村积极强化一区多园统筹联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去年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两番,由2012年的602.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800.5亿元。

园区政策

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并推广了一批辐射中国的改革政策,极大地释放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中关村先后开展了“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两轮人才特区政策、财税政策等80多项改革措施,出台了促进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等一系列政策,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持续开展了投贷联动、设立民营银行、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等改革试点,已有30多项政策复制推广到中国。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该政策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领军企业等成长与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和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培育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领域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引导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且首次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和符合相关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布局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业化推广等工作,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牵头,以创新联合体方式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以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首台(套)、首批次等应用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重点应用场景项目建设,支持科技新场景、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推介及供需对接、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等活动开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该政策推动创业投资发展,深化科技信贷模式创新,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中国领先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生态。支持投资机构在京新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募集长期资金,围绕高精尖产业或未来产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投资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规范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权贷款”等新型产品,构建多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支持高精尖产业或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或调层,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基地)为企业挂牌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该政策支持园区相关主体建设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支持孵化器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园区建设运营等相关主体开展产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区运营单位打造高水平专业化运营团队、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等;支持示范区范围内存量空间投资改造单位以“腾笼换鸟”等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存量空间资源,优化调整低效空间资源;支持相关投资或运营单位建设一流大学科技园,建设专业服务平台,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标杆型孵化器,推动创业服务机构升级,培育优秀科技型企业,引导企业按分园产业定位落地发展,提升分园主导专业集聚度。支持专业机构参与园区运营服务,提升园区的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该政策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科技服务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促进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中关村示范区聚集发展,积极构建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支持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发掘高价值成果及重点项目,开展科技成果筛选与培育等专业化服务;聚焦高精尖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内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组织实施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创新,为创新产品提供研发、设计、加工、生产、商业验证等技术服务。支持较强创新能力、基础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企业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支持设立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相关单位扩大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社会组织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专业服务能力。支持开展出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风险评估工作,提升进出口便利化水平。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该政策主要打造创新网络关键枢纽,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推动高水平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支持创新主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技术联合攻关与创新应用等国际合作,鼓励其在海外设立科技园区、孵化器、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或直接开展跨国(境)技术转移服务;实施外资研发中心激励,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级扩容等;支持国际科研机构、国际初创公司、国际行业隐形冠军等在京落地。支持创新主体深度参与中关村论坛、举办重点国际学术会议活动;围绕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等创办新刊、快速提升重点期刊品牌等,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支持大学科技园、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

所获荣誉

注:以上仅收录部分荣誉

发展规划

2024年4月25日,工信部、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从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等五个方面部署了新时期中关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到2027年,中关村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成为初创企业孕育地、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栖息地,在重点领域持续涌现世界一流企业;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绿色智慧能源4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超前布局引领世界发展的未来产业;成为国际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世界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形成,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活跃、机制高效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园区,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标杆。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为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相关事件

2017年8月,北京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雄安新区开局起势。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率北京市代表团一行,赴河北雄安新区和保定市学习交流考察。在两地工作交流座谈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教育、医疗和创新资源,是北京最核心的优势资源,此次合作协议,北京会推出一批交钥匙工程在雄安布局落地,并将在雄安新区设立中关村科技园。

参考资料

中关村:创新永远在路上.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4-03-12

一区多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4-03-12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2025-02-14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人民网.2025-02-14

银川市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政府.2025-02-14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人民网.2024-03-12

中关村科技园:首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国新闻网.2025-02-14

中关村科技园.百家号.2025-02-14

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地理信息)名单公示.中国自然资源部信息公开目录.2025-02-14

赛迪顾问发布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中国经济网.2025-02-14

中关村科技园位居今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榜首.百家号.2025-02-14

中关村示范区.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25-02-14

中关村科技园.百家号.2025-02-14

中关村创业大厦正式揭牌.新浪网.2025-02-14

中关村示范区蝉联最新版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榜首.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25-02-14

一周园区要闻盘点丨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一期开园;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在海淀区举办.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25-02-14

一周园区要闻盘点丨天纳克全球研发中心落地中关村通州园;京港AI应用加速器-香港站活动举办.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25-02-14

一周园区要闻盘点丨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互联网3.0领域赛举办;朝阳数据要素产业园开园.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25-02-14

2025中关村论坛首场系列活动——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举办.北京市科技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25-02-14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主园区正式开工.百家号.2025-02-16

东城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西城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总体概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海淀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丰台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石景山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门头沟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房山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通州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顺义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昌平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大兴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亦庄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怀柔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平谷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密云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延庆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02-16

在中关村创业.今日中国.2025-02-14

关于推动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措施.百家号.2025-02-16

2022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出炉 48个园区GDP超千亿.中国经济网.2025-02-14

北京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雄安:在新区设中关村科技园.央广网新闻.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