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遗址呈不规则圆形,东西275米、南北260米。主要遗存类型包括:房址、灰坑、壕沟、陶窑、墓葬、瓮棺葬、兽坑等。

贾湖遗址于1961年被原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首次发现。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贾湖遗址调查,确认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198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委派郭天锁为领队带领考古队员进行试掘,确认遗址面积达5.5万平方米。1984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贾湖遗址进行正式发掘。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贾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作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八次发掘。至201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在此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17.1平方米,出土文物近6000件,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骨笛、碳化稻米、契刻符号等文物,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起源、农业起源、汉字起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2023年2月,第九次发掘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此外,贾湖遗址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6年7月,贾湖遗址载入教育部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2021年10月18日,贾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

历史沿革

初露真容

1961年,原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下放贾湖村劳动,在土井和薯窖断壁上首次发现该遗址。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勘察。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这一切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20世纪70年代,修筑护村堤时破坏了遗址中部文化层,该村小学在堤下开荒种地,发现了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学校教师贾建国将这些文物收集上交当时的县文化馆。

1975年8月,舞阳县境内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大水退去,贾湖村民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护村堤正好在遗址中部贯穿南北,当时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遗址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78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堤基宽14米,高2米至3米,堤顶海拔69米。在取土筑堤过程中,堤东形成了一个深1米、宽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内的文化层被摧毁殆尽。1979年,贾湖小学师生拾得具有裴李岗文化性质的石铲、陶壶等文物,引起重视。

1982年10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志敏教授到贾湖遗址考察。1982年10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安志敏教授等人到贾湖遗址进行调查和指导。1983年的春天,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委派郭天锁为领队带领考古队员进行试掘。随后,他们发现了丰富的遗存,共清理墓葬17座、灰坑11座,出土陶、石、骨、龟等各种质料遗物数十件,并确认遗址面积达5.5万平方米,近圆形。同年,朱帜在第一期《中原文物》上刊发《舞阳贾湖遗址调查简报》一文,这是贾湖遗址考古资料首次公开。

骨笛现身

1984年9至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王良启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灰坑19个,墓葬14座,各类遗物数十件。因水位太高,加之人骨需要专家现场鉴定,故未能发掘到底。1985年9至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王良启进行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55平方米,清理出房址3座,灰坑42座,墓葬19座。同样因水位太高,加之人骨需要专家现场鉴定,未能发掘到底。 1986年3至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杨振威带队将前两次未掘到底的文化层继续进行了清理,并扩方2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20座,墓葬76座,各类遗物数百件,重大收获是确认了3支七孔骨笛。 同年9至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带队进行第五次发掘,揭露面积556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2座,陶窑1座,灰坑60座,墓葬82座,各类遗物数百件,重大收获是确认了依次扩建的多间房基。同年11月,萧兴华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等国内音乐界专家来到郑州市,用闪光频谱测音仪对6支比较完整的骨笛进行音序测试。测试完毕,萧兴华还与测音员徐桃英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

契刻符号

贾湖遗址真正得到重视,是从发现文字性符号开始的。1987年3月至6月,张居中、王胜利带队在贾湖遗址进行第六次发掘,发掘面积1296平方米。重大收获是发现龟甲契刻符号,并确认了3 座陶窑。其中在一个二次葬的墓中,出土了一件很像剑柄的石器,其顶端的弧面上,清晰地刻着一些符号。这次发掘引起了国家和省级考古专家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的黄景略,在时任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杨育彬等陪同下,到贾湖考古工地视察。1987年12月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郑州举行“贾湖遗址发现8000年前七声音阶骨笛和甲骨契刻符号”新闻发布会;1990年,张居中在整理贾湖遗址出土物时发现水稻遗存。此成果先后在《农业考古》《中国科学》《ANTIQUITY》等刊物发表。

2001年3月至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揭露面积3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座,陶窑3座,灰坑66座,墓葬96座,各类遗物数百件,重大收获是发现了钙化稻壳和大量碳化喜米以及刻画精美图案的两孔骨笛。同年6月,贾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张居中宾夕法尼亚大学麦戈文教授等合作研究,在贾湖陶片残留物中发现酒石酸,主要成分为大米、山楂和蜂蜡等,为世界最早洪洞醪糟所遗留。该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ANS)上发表。2013年9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作,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八次发掘。本次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个,兽坑2个,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器物600余件及大量陶片和动植物遗存。除了前七次发掘中出现过的骨笛、骨叉形器、龟甲、带流陶壶等,还发现了象牙雕板、大量绿松石串饰随葬、一墓三笛等很多新的重要现象。

第九次考古发掘

为进一步夯实贾湖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之基础,迎接贾湖遗址考古发掘40周年,进一步提升贾湖文化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推动贾湖文化深入研究,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舞阳县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和舞阳县博物馆联合进行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申报,该申报于2023年2月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发掘时间为2023年度,发掘面积320平方米。截至2023年12月21日,第九次考古发掘经过两个多月工作,已发现房址、窖穴(灰坑)、墓葬、陶窑、壕沟等多种遗迹。初步发现两小片墓葬区,出土壶、罐组合随葬品和盆、鼎、钵等陶器,以及骨锥等工具、绿松石饰品等。

位置境域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地理坐标:北纬33°36' 5”一37' 0",东经113°39' 49"—40' 0 ",海拔67— 68米;北临灰河,南依泥河,东接泥河洼蓄滞洪区。

遗址布局

贾湖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呈近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

文物遗存

综述

截至2016年,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包括遗迹、遗物两部分。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墓葬多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以西和西南居多,无葬具痕迹。75%的墓葬皆有随葬品,少则1件,多达66件,随葬物大多为生活实用品,其中陶器与石器较少,骨器较多。有的随葬品成组出现,如龟甲、骨笛、叉形器成组出现的墓葬有20多座,这些墓一般均较大,随葬品较丰富。男性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贾湖遗址的墓地比较集中,多成片出现,有的重复埋葬出现叠压。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动物遗骸

截至2020年6月,贾湖遗址出土的动物考古材料有20余种,其中野生哺乳动物有:貉、紫貂狗獾豹猫、野猪、梅花鹿麋鹿、小鹿、獐、草兔等;家养或可能家养的哺乳动物有:猪、狗、羊、黄牛、水牛等;鸟类有天鹅、丹顶鹤环颈雉等;鱼类有鲤鱼、青鱼等;爬行纲扬子鳄、龟、鳖等。

骨笛

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舞阳县贾湖遗址,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长23.1厘米,七孔,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1983年至2001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经过七次发掘,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为7孔。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能够制作乐器。

截至2018年贾湖遗址共出土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好。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骨笛出土时分别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和内侧)。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笛身上钻有7个圆形音孔,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在发现的30多支骨笛中是比较完整的一支,堪称“中华第一笛”。

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第六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从出土的14件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17例契刻符号,其中龟甲刻符9例、骨器刻符3例、石器刻符2例、陶器刻符3例,特点均是契刻而成,经碳-14测定,年代大多为距今8500年至7500年。

贾湖契刻符号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应承载契刻者一定的意图,记录特定之事,应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二是不排除作戳记之用的可能;三是横或竖的一道或两道直向刻痕,可能具有记数的性质。其发现之后,许多学者曾试图进行解读。而由于符号过于抽象,仍未能确定其意义,但据其具有一定的形,应是记录了一定的内涵。学者认为,这批契刻符号的发现,为探索汉字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可谓中国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截至2023年,贾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累计投入约1.2亿元,完成了保护展示、环境整治、安全防范、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工程,遗址展示初具形象,计划对公众全年免费开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一期现已完工。博物馆的开放,将为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作出贾湖贡献。

保护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豫政[1986]111号文件,公布贾湖遗址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33)。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贾湖遗址载入教育部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同年贾湖遗址分别入选国家“十三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2017年,贾湖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把贾湖遗址建设成为展现九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的新高地,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文化坐标,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政策机遇和发展平台。2021年10月18日,贾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成熟的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贾湖的卜筮,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宗教形式,到了后期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程度。

农业文化

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中国最早的碳化稻米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红烧土块上发现的稻壳印痕,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了解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稻作遗存,是生活在中国淮河的贾洛杉矶湖人最早创造出的农耕文化,依据鉴定,确认为人工栽培稻,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贾湖遗址中的稻作遗存,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过人类驯化成型的原始农业文化;有人认为,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和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尽管相距不远,但也有地域上的区分,二者的发展阶段和文化时代相同,时处的气候条件近似,应该存在许多共性[13]。在此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的传播区,贾湖遗址的发现,让学术界改变了这一认识。不能不说贾湖栽培稻的发现及其鉴定结果对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意义。学者重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及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文明社会里的一切发明与创造都受其恩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贾湖人的生产结构中,获取植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稻作农业,栽培的是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偏粳形稻。从文化时段来看,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阶段大体同步,加上气候环境的特殊条件和大量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我们有理由相信淮河上游地区是粳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文化

1984年-2001年,主持贾湖历次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张居中教授带领的中国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掘出了大批陶器。考古人员发现这些近九千年前的陶器碎片上留有一些沉淀物。为了弄清这些沉淀物的真相,1999年开始,中方将部分的陶片样本提供给美方专家进行化验,中美专家合作对这些陶器碎片上的沉淀物进行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化学家帕特里克·麦克戈温一直从事世界酒史研究,曾于1994年研究证明,伊朗早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就有葡萄酒。1999年帕特里克·麦克戈温来中国做学术访问时,希望能和国内专家合作进行酒史研究。最终研究表明,贾湖遗址的器皿中装有一种经处理过的饮品,由大米、蜂蜜、水果酿成。按照现代酒的分类,当时的含酒精的饮料应属于“米酒”类。9000年前留存下来的实物证明,贾湖当时已经掌握了酒的制造方法。

价值意义

贾湖遗址及其遗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是这里出土的中原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笛和家养猪以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和原始文字资料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农业和家畜起源、汉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骨笛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学术

贾湖遗址是中国国距今约75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是河南省裴李岗时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面貌最为丰富的遗址,具有中心聚落性质,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农业尤其是稻作起源、家畜起源、全新世环境与气候变迁等学术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音乐

贾湖遗址出土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管乐器——骨笛。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中国音乐的起源、重新认识中国音乐发展史和新石器时代的音乐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以及汉字

贾湖遗址出土的叉形骨器、骨笛、内装石子的龟甲、契刻符号等,为研究当时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巫术仪式和卜筑以及汉字起源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科技   

贾湖遗址的出土器物反映了贾湖人在制陶、制石、制骨和酿酒技术等工艺技术方面已达到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稻作农业

贾湖遗址发现的丰富的原始稻作遗存表明,早在9000年前淮河上游地区的贾湖先民,已经开始了古稻的栽培。这对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研究成果

贾湖遗址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发现有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栽培大豆、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最早的酒之一,属于家畜驯养、鱼类养殖、稻作农业、纺织业、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被称作东亚地区万年以来第一座历史丰碑和文化高峰,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贾湖遗址考古成果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贾湖遗址成功入选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五”时期大遗址、第三批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单位,载入教育部编写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当选“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贾湖遗址考古成果在《自然》《古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等世界著名核心学术期刊高频次发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国考古大会》及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栏目热播,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贾湖遗址博物馆.贾湖遗址博物馆.2024-07-13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视频|契刻符号中的“贾湖故事”.百家号.2024-07-13

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澎湃新闻.2024-07-13

贾湖遗址.河南省旅游局官方网站.2024-07-13

贾湖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07-13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 贾湖遗址 闪烁九千年文明光芒.河南省文物局.2024-07-13

一曲笛音越古今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迎来第九次考古发掘.百家号.2024-07-13

被人冷落的贾湖遗址,却惊艳了世界.百家号.2024-07-13

烤肉串史话.百家号.2024-07-13

远古的的回声——贾湖骨笛.微信公众号.2024-07-13

贾湖文化的学术意义.贾湖遗址博物馆.2024-07-13

贾湖9000年古酒文化.贾湖遗址博物馆.2024-07-13

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揭晓,湖北占了两席!.极目新闻.202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