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噪鹛
山噪(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arrulax davidi)是雀形目鹟科噪鹛属的鸟类。俗名黑老婆。体长约250mm,体重约55g。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等概灰砂褐色,头顶各羽缀以更暗色的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灰色较显著;飞羽暗灰褐,外啊更灰;中央尾羽与背同,端部转暗褐;外侧尾羽大都黑褐,仅基部稍沾灰褐色;所有尾羽的黑褐部分隐约都有若干更黑色的横斑;眼先灰白,羽端缀黑;眉纹和耳羽均淡褐;颏黑;下体余部与背相似,但较浅淡,向后更多灰色。
山噪鹛栖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丛中。经常成对活动,善于地面刨食。巢呈浅杯状,由枯草叶、茎和细根筑成,巢内铺残羽和细草茎,建于茂密灌丛中。夏季吃昆虫,辅以少量植物种子、果实;冬季则以植物种子为主。是中国北方及华中地区的特有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南端可到四川省中部、西界为甘肃省西北部、东北界为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2000年8月1日,山噪鹛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中型鸣禽。全身黑褐色,上体、下体灰砂褐色或暗灰褐色,无显著花纹;嘴稍向下曲;鼻孔完全被须羽掩盖;嘴在鼻孔处的厚度与其宽度几乎相等。体长约250mm,体重约55g。
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两翅和尾上覆羽表面灰沙褐色,眼先灰白色,羽端缀黑色,眉纹和耳羽淡褐或淡沙褐色,头顶具暗色羽缘、有的还具深褐色轴纹,因而头顶羽色明显较背暗。腰和尾上覆羽更显灰色,飞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外羽缘灰色或亮灰白色,两翅覆羽灰褐色。尾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灰沙褐色,端部暗褐色,其余尾羽基部稍沾灰褐色,余部黑褐色具不明显的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颏黑色,喉、胸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灰褐色。
虹膜灰褐色,嘴黄色,嘴峰微沾褐色,脚肉色或灰褐色。
生活习性
行为
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灌丛和矮树林中。善呜叫,鸣声多变,清脆、悦耳而富有音韵,甚为动听,繁殖期中雄鸟呜叫尤为悦耳。呜叫时常振翅展尾,频繁地在树枝间跳上跳下或跳来跳去。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中国特产鸟类。该种为我国噪鹛属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分布于西北东南部、东北的西南部和华北部分地区。辽宁省葫芦岛市山区。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灌木丛中。巢呈浅杯状,主要由枯草茎、细枝、枯草叶和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根和纤维,有时还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5枚,偶尔多至6枚。卵淡蓝色或淡蓝蓝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25-27毫米×19-21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山噪鹛不仅是重要的食虫鸟类,而且由于它鸣声婉转动听,很久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笼养鸟之一。在市场上多有出售。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捕猎,种群数量在一些地方已变得很稀少,应控制猎取,注意保护。2009年,统计在中国的种群估计约为100-100,000个繁殖对。
参考资料
山噪鹛.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2024-03-29
生活习性及分布介绍.准农网.2024-03-29
Garrulax davidi (Swinhoe, 1868) 山噪鹛.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3-29
山噪鹛.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3-29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3-29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噪鹛的生态观察 - 中国知网.kns.cnki.net.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