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邑镇
朝邑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荔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大荔县城东14.8公里处。辖1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34个省、市、县驻朝单位,总人口23979人。耕地3.2万亩,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
朝邑镇原为朝邑县旧址,历史悠久,据《朝邑县志》所载,朝邑一名始于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1958年元朝并县后,朝邑县城改为镇,后为朝邑公社。1983年命名为朝邑镇。现为大荔县东部规模最大的建制镇。
朝邑镇经济条件优越,文化市场繁荣。乡镇企业和围绕集镇建设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境内的经济支柱。2011年,朝邑镇农业总产值4.06亿元,工业总产值6.8亿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1亿元。
历史沿革
朝邑自远古就定义为中华民族的发源之地,同时也是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7世纪,商朝建地跨黄河的芮国,首都就在朝邑东南(今赵渡镇)。姬宜臼末年(前720),西戎之一的大荔戎被这里的沃野万倾,水草丰茂所吸引,沿南洛河而下进入今大荔境内,“灭铜居芮“建大荔戎国,定都王城(朝邑老城南),落户、发展、壮大。周襄王十二年(前640),秦穆公出兵灭芮国。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秦灭大荔县戎国,置临晋县,此后纷争不断。魏击十二年(前385),魏国乘秦国内乱夺去了黄河以西地区。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国又把河西地区献回秦国。曹魏时,将左冯翊郡治移治临晋,西魏时,设南五泉县,西魏大统六年(540),将南五泉县改名朝邑县,朝邑的县名从此开始,隶属同州。宋、元、明、清各代以及中华民国、新中国沿袭朝邑县名,已达1470年。1958年元朝并县后,朝邑县城改称朝邑镇,1960年年因建三门峡市水库而迁至城西吴家洼村南,1962年基本建成。1983年命名为朝邑镇。2011年陕西省撤乡并镇后将原伯士乡和沙底乡并入朝邑镇,现为大荔县东部规模最大的建制镇。
自古以来,朝邑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有元代礼部侍郎王由义,明代翰林编修程济、清代大学士阎敬铭等。今有被誉为“学界名流、政坛精英”的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张奚若、九三起义的领导人韩增友、杨海潮、王宴亭,陕西省劳模屈奕明、杨新卯等。
原为朝邑县城旧址,1958年,大荔朝邑并县后,朝邑县改为镇,因而得名。
朝邑镇原为朝邑县治所在地。朝邑一名始于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因其城西朝坂而得名。
清时为朝邑县中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称衷和乡。
1949年10月,后属第六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立城关镇。
1958年11月,与平民、严庄、赵渡3个公社合并后为朝邑公社。
1958年12月,大荔县、朝邑两县合并后为朝邑公社。
1983年,更名为朝邑镇。
2011年,伯土乡、沙底乡并入朝邑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朝邑镇地处大荔县境东部,东、东南与平民镇、赵渡镇接壤,南接韦林镇,西与城关镇为邻,北与安仁镇相连。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千米,总面积11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朝邑镇地处渭河断陷盆地东部偏北凹陷区,地势北高南低。
气候特征
朝邑镇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气温较低,雪雨稀少,寒冷干旱;春季气温波动较大,时冷时暖,风霜多现;夏季气温最高,酷暑炎热;秋季气温多变,夜凉昼热,多连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3.4℃,极端最低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2.8℃。无霜期年平均21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85.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10月,以7月最多。
水系水文
朝邑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北洛河,自霸二村入境,由西而东,横穿全境,汇入黄河,境内流长13千米。
自然灾害
朝邑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洪涝灾害平均每五年一遇;干旱、风灾、霜冻等每年均有发生。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辖1个朝邑居民委员会,大一、大寨、连家、东堤、西堤、官庄、民主、南午、新关、广济、六合、紫阳、王玉、霸一、霸二、王谦、沙底、官西、刘家、官东、高城、平罗、王家、伯士、马家、辛旺、吴王、斗门、蔡邓、赵家、安市、席家、新丰、朝邑、北寨35个行政村;下设211个村民小组,59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朝邑镇下辖2个社区、24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朝邑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辖区总人口6.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00人,城镇化率3.6%。总人口中,男性31047人,占50.8%;女性30053人,占49.2%;14岁以下12220人,占20%;15—64岁39715人,占65%;65岁以上9165人,占1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4.5人。
截至2018年,朝邑镇户籍人口62522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朝邑镇常住人口为43148人。
政治
发展思路
朝邑镇党委、政府按照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奋斗目标,扭住重点,狠抓落实,整体工作稳步推进,特色凸现,亮点迭出,主要表现为六大特点:①农村经济结构在产业转型中形成了新的经济版图;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的农村6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③平安朝邑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辖区社会稳定;④覆盖农村的组织体系全面建立,社会管理更加规范;⑤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加强;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管理等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
综述
2011年,朝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2013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工业总值3.1亿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41元,同比增长2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以纸箱、纸板、棉纺、粮食加工及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达到376个,营业收入在200万以上的企业达到57个。
2018年,朝邑镇有工业企业11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57个。
第一产业
2011年,朝邑镇农业总产值4.06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朝邑镇粮食生产45908吨,人均751.3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水果、蔬菜。其中棉花产量1870吨;水果产量38787吨(其中大棚冬枣300吨);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5.01万吨,其中设施蔬菜3140亩。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朝邑镇生猪饲养量19581头,牛饲养量3672头,羊饲养量19681只,家禽饲养量19万羽。
特色农业迅猛发展,全镇栽植冬枣8000亩,早熟苹果15000亩,种植时令蔬菜15000亩,设施农业17000亩,牛、羊、猪存栏15.2万头,各类家禽存栏17.3万只,素有现代农业看朝邑之称。城镇建设统筹发展,城镇面积不断扩大,现已规模达1.5平方公里,是市级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2013年被陕西省确定为文化旅游名镇。
农业资源丰富,四大产业初具规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塑棚产业、大枣、果品产业及畜牧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一是建成了以大朝路和两朝路为轴心的一纵一横十字型设施农业产业带,已建各种塑棚660棚,其中日光温室351棚,设施农业面积4600亩,主产油桃、杏、哈密瓜、洋香瓜、蔬菜,总产可达309吨。二是形成了以北寨黄河滩区为中心,南北拓展的十里红枣长廊,以梨枣、冬枣为主,面积达5653亩,年产鲜枣1020吨。
第二产业
朝邑镇形成以食品加工、纸板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朝邑镇工业总产值6.8亿元。2011年,朝邑镇工业企业31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优产品3个。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商业网点2269个。2011年,朝邑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已形成朝邑街、伯士街、沙底街等3个集市,年成交额1.6亿元。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比上年减少8%。
文化
文物保护
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以砖结构为主的窑群式仓城,外观酷似一座古城,环内城一周排列窑洞58面,每窑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是集储存粮食、军事要塞、观光圣地为一体的绝佳境地。
丰图义仓位于朝邑镇大寨子村。清光绪八年建,仓高14.89米,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3米,面积10790平方米,慈禧朱批“天下第一仓”。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20余亩,地势高燥,适宜储藏粮食。仓址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成长方形。用大砖环砌周垣,垣内周列仓五十八洞,如储满粮食,可容30000多市石。
中间为天井,院落深广,存取食粮,互不扰累。南面洞开东西两门,中部照壁上镶着“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远远望去,清晰可辨。西南有坡道通仓顶,顶面平铺青砖,沿边砌以栏墙,四面并留畅通的排水道,晒粮转运,极其方便。仓外还筑仓掘壕,固若金汤。
朝邑人阎敬铭是清代户部尚书,善理财政,为人有远虑,他在丰年储粮,以备荒年的思想影响下,倡议建修义仓。修建工程从光绪8年(公元1882年)起到光绪11年(公元1885年)止,历经4年之久,动支白银30000余两,规模宏伟,坚固适用。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义仓建成十多年,就碰上光绪26年(公元1900年)的严重灾荒,多亏这里储备的粮食多才度过灾年。
远眺丰图义仓,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了。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岱祠岑楼
岱祠岑楼,亦名岱祠楼,俗名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坐落于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清时又多次重建。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岑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于1963~1964年间再次进持整修。岑楼叠檐三重,立通柱,上覆盖琉璃筒、板瓦,旁镶谢福,斗拱挑角,雕梁画栋,下层北面为舞台,台面宽敞,在舞台上演唱,有余音绕梁之感。台内原有台梯楼板,可攀沿而上。登楼远眺,北望蜿蜓起伏的铁镰山峦,南视雄伟俊秀的太华三峰,俯瞰黄、洛、渭河,使人倍感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似锦。古有诗云:“岱祠灵活芮城县胎,宋代岱楼势壮哉”、“华原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紫霄”。
岑楼建筑,是我国古代想象丰富,构思离奇的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这里还有清乾隆六年立的“岱庙重修汉关夫子并总嗣圣母二祠碑”,高2.23米,宽0.22米,楷书碑文,正文8行,共418字。周边线刻蔓草,花卉纹。
金龙寺塔
金龙寺塔建于明代。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古黄河西岸上,地理坐标为东径110°06′,北纬34°47′。塔,原为朝邑县十二景观之一,亦是金龙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西与岱祠相临,后因寺毁唯留其塔孤立旷野。为了保护方便,于1962年扩入岱祠内。
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倒毁,明未重建。
塔,八角七层,密檐式砖构建筑,高约25米。塔身从下至上高广均逐层递减,愈上愈促,每层迭涩出檐。底层周长28.4米,直径9.1米。每边长3.56米,出檐边长4.13米,檐出0.77米。外檐下角有砖雕转角斗,各边中有补间铺作二朵。底层东向有出入大门(木门已无存),砖券门高1.90米,宽0.94米,壁厚2.88米。内西壁有洞,高1.08米,宽0.79米,深0.65米;南北龛洞相同,高0.92米,宽0.53米,深0.36米。从二层至第七层,每层东、西、南、北四方各筑一小券门,用以远眺四方。塔外檐除第二层和第七层无斗栱装饰外,其余三、四、五、六层都雕饰转角斗栱及垂花柱,又每边各有补间铺作一朵。塔刹为馒头状,亦用砖筑。塔内西北角2.30米高处开始筑台阶(下部原有木梯,今已无存),梯宽0.60米,游人可沿其周转而上至顶层。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
塔位居金龙寺内西北角最高处,登临览眺,则见西枕华原,东揖中条山,北镰山,南视雄姿华峰,左右环视黄、洛、渭等山水名胜尽收眼底。
交通
朝邑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设施齐全。大朝公路横贯东西,两朝公路纵穿南北,村级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境内有邮电、电讯机构,通讯设施齐全,设有广播调频台,电视进户占到95%以上,形成了通讯、广播、电视、报刊相结合的综合信息传递网络。
朝邑镇境内县道大朝公路、两朝公路,乡道石沙公路从镇区穿行而过,形成朝邑镇与县城周边乡镇便捷的交通网络。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36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8户,各类图书室37个,藏书53256多册。堤浒摇杆、金龙花馍、六合旱船、沙底皮影等被列入非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朝邑镇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14156户,入户率90%。村村通广播项目全部实施,广播覆盖率100%。
教育
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有幼儿园18所,小学2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中1所,在校生3065入。2011年,朝邑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主要学校有大荔县朝邑高中、大荔县朝邑初级中学。
卫生医疗
截至2011年末,朝邑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卫生室35个;病床12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1张。专业卫生人员94名,其中执业医师45人,执业助理医师40人,注册护士9人。2011年,朝邑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万人次。2011年,朝邑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以上。
相关新闻
3月14日,大荔县朝邑镇“国家湿地公园”官庄村沿湿地湖边一片繁忙景象,县级领导、政府办、林业局、朝邑镇和当地群众共200余人参加了为“国家湿地公园添新绿”活动。当天,在沿湖60多亩地栽植树木5000多株。这是大荔县“五年大栽树”行动的一个缩影。
据县林业局局长马彤介绍,大荔县实施的“五年大栽树”行动,是按照多树种、多层次、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在一切能够绿化的城乡土地,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每年栽植1000万株苗木,重点组织实施好生态乡村建设工程、北部镰山台绿化工程、交通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工程、黄渭洛三河沿岸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城区绿化工程、旅游景区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水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沙苑地区防沙治沙等八大工程。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在全县建成乔灌花草、针叶阔叶相结合、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防护景观体系,形成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密度,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城乡一体绿化新格局。
获得荣誉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朝邑镇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天荔冬枣)。
参考资料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4-03-18
大荔县朝邑镇.陕西名人网.2024-03-18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西安都市圈.2024-03-18
朝邑镇介绍_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地名网.博雅地名网__中国地名、中华行政区划参考指南.2016-04-02
朝邑镇.大荔县统计局.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