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妃,又称皇太妃,和太嫔(亦称皇太嫔)一样,是一种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尊封给先朝嫔御的位号。

人物简介

太妃,又称 皇太妃,和 太嫔(亦称 皇太嫔)一样,是一种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尊封给先朝嫔御的位号。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太妃是东晋晋成帝章太妃。也指前朝贵妃和慧贤皇贵妃的封号,即皇贵太妃,贵太妃,太妃均可称为皇太妃。

身份地位

太妃的政治地位几乎等于零。除了南明时期几位太妃,溥仪的四位太妃(原同治的瑜妃、妃、珣妃和原光绪帝端康皇贵妃)之外,其他的都无从控制皇帝、亲王或郡王。也无权利管辖后宫。

尊封名号

被尊封为皇贵太妃、贵太妃的先朝嫔御,位在皇后之上、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之下,同时她们也有资格享有皇帝的孝敬和奉养,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陪衬。在明朝曾有过因宫中无皇太后及太皇太后,而将皇太后印玺交由皇太妃掌管的纪录,当时的皇太妃是万历皇帝的宣懿太妃。而尊封为太妃、太嫔等地位却在当朝皇后、慧贤皇贵妃之下,应向两者行礼。

通常会被尊封为太妃、太嫔,大多是以下情形;

1、妃嫔在皇帝驾崩后,嗣皇帝给前朝妃嫔的封号。

2、先朝嫔御之子以庶出身分继承帝位,且该先朝嫔御的地位和出身也不算太低,那她就有可能被尊为皇太后,但要是出身或地位过低,就只能被尊为太妃、太嫔而非皇太后。在历经多代皇朝后,这些随侍在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的先朝嫔御,会有可能被皇帝以年高德邵为由进行尊封。

3、皇帝在即位前生母已去世,且有某位嫔妃对即位前的皇帝尽了抚育之恩,那么在皇帝即位后,该嫔妃就极有可能被尊封。但若是当朝无皇太后存在,则该嫔妃甚至能升等成为皇太后(如 孝静成皇后)。从上述的情况看的出来,先朝嫔御是否被尊封为太妃、太嫔,几乎完全依照皇帝本人的意思,历代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宫规和典制曾详细记载有关尊封太妃、太嫔的条件和援例。

另外,即使本身不是皇帝生母或养母,若所生的儿子封王,亦会被称为太妃(王太妃),例如曹操的侍妾杜夫人,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称为 沛王太妃。或封作国太妃,例李世民韦妃李治封为纪国太妃,随儿纪王李慎迁居藩地;李渊杨嫔生江安王李元祥,后封江国太妃;唐太宗燕德妃燕氏生李泰李贞,永徽元年拜为越国太妃。

册封仪式

自汉朝开始,太妃的立废都需要举行仪式。册立太妃的时候,清朝之前用玉册,清朝使用金册,用以告示天下。清朝礼制,妃以上等级的宫眷册封为太妃时,颁赐用龙(五爪的龙,四爪的龙在清朝叫“蟒”)或凤做提手铜印。历代在册封太妃的时候都颁赐特制的朝服,清朝时又加上珊瑚朝珠。

清朝太妃

皇贵太妃或皇考*慧贤皇贵妃、皇祖*皇贵妃

贵太妃或皇考*贵妃、皇祖*贵妃

太妃或皇考*妃、皇祖*妃

太嫔或皇考*嫔、皇祖*嫔

皇考贵人、皇祖贵人、皇考常在,也有被尊为皇考太贵人,典型的是乾隆鄂贵人寿贵人。常在和答应在乾隆以前是不尊封的。爱新觉罗·旻宁后期才开始尊封

答应通常不受晋封。

仅清朝有皇贵太妃、贵太妃、皇考贵人、太嫔之名号,它朝皆无。

且加封为太妃太嫔后仍能被新帝晋尊,例如咸丰庄静皇贵妃婉贵太妃端恪皇贵妃玫贵妃、璷贵人、容贵人、贵人、玉贵人、吉贵人、禧贵人、庆贵人等被同治封为皇考丽皇贵妃、皇考婉妃、皇考祺妃、皇考玫妃、皇考璷嫔、皇考庄妃、皇考禧妃、皇考庆嫔等。

《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爱新觉罗·颙琰初,选入宫,为如贵人。累进如妃。李忱尊为皇考如贵妃,居寿安宫。唐文宗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年七十四,谥曰恭顺皇贵妃。子一,爱新觉罗·绵愉。女二,殇。

清末四太妃

逊清皇室四大太妃,有时又被称作四大太妃或四太妃,具体指:

同治帝之遗孀—敬懿皇贵妃孝诚仁皇后

同治皇帝之遗孀—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

爱新觉罗·载淳之遗孀—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

光绪帝之遗孀—端康皇贵妃珍妃

这四位太妃作为同治和光绪帝的遗孀,在逊清皇室中除去身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外,便是这四位太妃地位最为尊贵,其中端康太妃在四太妃中年龄最少、思想也较开明,因此在隆裕太后在民国二年(1913年)逝世后,由端康太妃居四太妃中领导地位。

溥仪退位后,四太妃便纷纷要求逊清朝廷尊封自己为皇太妃,其中敬懿皇太妃在隆裕太后崩逝后,便积极想获得太后名号,但无案可藉只得罢休。

这四位太妃中,珣皇太妃去世的最早(薨辰为民国十年4月14日,享年六十五岁);之后是端康皇太妃(薨辰为民国十三年,享年五十二岁)、敬懿皇太妃(薨辰为民国二十一年2月5日,享寿七十七岁),最后是荣惠皇太妃(薨辰为民国二十二年5月18日,享年七十八岁)。

敬懿皇贵太妃

敬懿皇贵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孝诚仁皇后,满洲镶蓝旗人,知府崇龄女,生于咸丰六年六月初一(1856年7月2日)。她身材苗条,冰肌玉质,花容月貌,据说是四位慧贤皇贵妃中最漂亮的,而且聪明机敏,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尽管如此,入宫后最初仅封为瑜嫔,两年多以后,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晋升为瑜妃。光绪二十年正月晋封为瑜贵妃,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绪帝刚死四天,爱新觉罗·溥仪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191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五),废帝溥仪又尊封她为敬懿皇贵妃。1922年在溥仪大婚之前,被尊为敬懿皇贵太妃。1932年2月3日(阴历辛未年腊月二十七)病死,终年七十七岁,伪满朝廷谥为献哲皇贵妃。人生轨迹:瑜嫔——瑜妃——瑜贵妃——瑜皇贵妃——敬懿皇贵妃——敬懿皇贵太妃——献哲皇贵妃。

荣惠皇贵太妃

西林觉罗氏。事李恒,自贵人进嫔。光绪间,进妃。宣统间,累进尊封。(转自《清史稿》)敦惠皇贵妃(敦惠)慧贤皇贵妃,西林觉罗氏(1856年9月6日——1933年5月18日),清朝同治妃子。满洲镶蓝旗人,主事罗霖之女,原任七品罗定之曾孙女,原任笔贴式吉卿之孙女,原任参领托普清阿之外孙女,生于咸丰六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封为瑨贵人,十月正式册封。时年十七岁。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封为瑨嫔。光绪二十年慈禧懿旨封为瑨妃。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尊封为贵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统帝尊封为慧贤皇贵妃。民国二年二月初五日溥仪尊封为敦惠皇贵妃。民国十一年溥仪大婚之际,被尊为荣惠皇贵太妃。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公元1933年5月18日)卒,享年七十八岁。谥曰敦惠皇贵妃。民国二十四年与敬懿皇贵妃一同葬入清东陵

庄和皇贵太妃

恭肃皇贵妃(1857年—1921年),蒙古正蓝旗人,为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侍妾所生,生于咸丰七年八月初三(1857年9月20日)。同治妃嫔之一。皇贵妃阿鲁特氏是同治帝皇后的姑母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为赛尚阿第三子,即慧贤皇贵妃的哥哥。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母,却比皇后小3岁。同治十一年初,姑侄二人同时被选入宫,侄女被立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却被选为嫔,九月十三(10月14日)入宫,十月册封珣嫔,仅16岁。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晋升为珣妃。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以是年六旬慈庆,命晋珣贵妃,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晋珣贵妃受礼。光绪帝死后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统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毅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储秀宫。清朝灭亡后,1913年农历二月初五,溥仪又尊封她为恭肃皇贵妃。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同年十二月初七入葬清东陵的惠陵妃园寝。人生轨迹:珣嫔(16岁)——珣妃(19岁,开始守寡)——珣贵妃(38岁)——珣皇贵妃(52岁)——庄和皇贵妃(57岁)——恭肃皇贵妃(65岁,去世)。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如下记载: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李恒,为珣嫔,进妃。光绪间,进慧贤皇贵妃爱新觉罗·溥仪尊为皇考珣皇贵妃。隆裕太后崩未逾月,妃薨。谥曰恭肃皇贵妃敬懿皇贵妃孝诚仁皇后。事穆宗,自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间,累进尊封。

端康皇贵太妃

珍妃(1872年—1924年),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的妃子。人们习惯称其为瑾妃。其妹是珍妃,姊妹俩为同父异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光绪帝的选后大典上,瑾妃和妹妹同时入选,成为光绪帝的妃子,并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礼,之后个别以瑾嫔和珍嫔的身份入宫。在入宫之后,瑾嫔住在东六宫之一的永和宫,妹妹珍妃也同样的住在同为东六宫之一的景仁宫。瑾嫔在宫中并未如妹妹珍嫔一般,获得光绪帝之宠幸,相反的,她和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一样受到冷落,但瑾嫔并不以为意。六年之后,姐妹两人被晋升为端康皇贵妃珍妃。光绪二十年(1894年),珍妃因故得罪慈禧,姊姊瑾妃也受到牵连而一同被降为贵人,但在隔年两人又恢复了原本的妃子位号,但珍妃却受到了监禁,而瑾妃却依然保有自由、继续住在永和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慈禧太后携宫眷出逃紫禁城,瑾妃便是其中一员。在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登基之后,瑾妃继续住在永和宫,并被尊为兼皇考瑾贵妃。在宣统逊位后,上徽号为端康皇太妃,她和溥仪的关系似乎不坏,溥仪称他为皇阿娘,每遇春节还会请她一同欢庆。溥仪退位后的次年,隆裕太后(孝定景皇后)崩逝,端康皇贵妃在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她在四大太妃中年龄最轻,思想也较开通。民国十一年,在逊清朝廷为溥仪议婚时,瑾妃支持以郭布罗·婉容为皇后。瑾妃在永和宫过著很有品味的生活,时常以丹青书法自娱。在永和宫的摆设中,有着数样的瓶盘盆景、上头都镶嵌著精致出色的钟表和花鸟人物,同时她也是一位美食家,经常派人到京城附近的天福号酱肘子供她吃早餐,由于瑾妃喜爱美食,因此永和宫里的小膳房,烹相当地出色,逊清的王公旧臣都爱吃她赏的饭。四十岁以后,瑾妃渐渐得了甲状腺大病,颈凸目凹。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和溥仪及其余逊清皇室成员欢度中秋节后,端康皇贵妃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五天后因情况恶化而死在永和宫,享年五十二岁,并以端康皇贵妃的身份,下葬于光绪帝的崇陵妃园寝。谥为端康皇贵妃。

人生轨迹:瑾嫔(1888年)——瑾妃(1894年)——瑾贵人(1894年)——皇考瑾贵妃(1908年)——端康皇贵妃(1913年)——端康皇贵太妃(1922年)——温靖皇贵妃(1924年,去世)。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如下记载:端康皇贵妃,他塔喇氏。光绪十四年,选为瑾嫔。二十年,进瑾妃。以女弟珍妃太后,同降贵人。二十一年,仍封端康皇贵妃宣统初,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逊位后,进尊封。岁甲子,薨。

皇太嫔简介

太嫔这个位号的相关纪录,一直到清朝才比较明朗,清史稿后妃列传中,对皇太嫔有段记载:“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清朝时,贵人等级以上的先朝嫔御(嫔、妃、贵妃和慧贤皇贵妃)在历经多代王朝后称号将提升一级。常在、答应则升至嫔,再加上“皇考”二字于前,例如爱新觉罗·颙琰之嫔御安嫔,本为常在,于爱新觉罗·旻宁即位为封为“皇考安嫔”。

东晋之后直至明朝灭亡为止,期间的确有过不少嫔妃被尊为皇太妃,甚至在朝廷和后宫中颇有威望(例如明朝崇祯帝时期的太妃刘姓)。但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皇太嫔这个位号,和拥有此身分之嫔妃,仍是个待确议的事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