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葛集村
张葛集地处北纬37度 东经115度之间,属于古黄河和黑龙港冲积平原区域,是传说中龙的故乡。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在36米。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寒旱同期,雨热同季。据统计,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9℃,一月平均气温-3.6℃,四月平均气温15.1℃。七月平均气温26.3℃,十月平均气温13.7℃。极端最低气温-19.1℃,极端最高气温42.2℃。≥0°积温4916℃。≥10°积温4472℃。年平均降水量513.3毫米,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年日照市2360小时。初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终于三月中下旬,无霜期220天。
历史文化
张葛集,历史悠久,有3500年的文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渔猎稼穑、繁衍生息。大禹之前为契公封地,商朝时期名“庇”,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曾在此大力发展农业,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葛集,文脉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虞舜时期,契公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漳),即为是地,商族由此步入父系社会;公元前14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广宗大平台,使商王朝走向中兴之路。
公元前11世纪,帝辛大建沙丘的同时,在张葛集东侧兴建天下第一桥:巨桥,天下第一仓:巨桥仓。历史上著名的“桥仓放粟”就发生在张葛集。目前村东正在兴建的仓桥寺由此得名,实际上,命名“桥仓寺”更为贴切。
前208年,项羽在张葛集村东南部的漳河“破釜沉舟”,奏响“巨鹿之战”的最强音。
地理学家骊道元夜宿巨桥邸阁,写下巨著《水经著》。
东汉末年,张葛集人民积极参加黄巾军广宗之战,取得了喜人战绩。
1939年2月1日陈赓、王新亭、许世友指挥115师344旅之688团在以张葛集为中心,打响了马坊营战役的前奏,歼敌1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我军壮烈牺牲124人。
1942年秋,日军在张葛集成立伪据点,在村民张三存冒险潜入敌内部,英勇抵抗,胜利完成了张葛集伏击战,写下了抗日史上的辉煌一笔。
由于历史上的禹河、漳河、黄河、北洛河等河流的泛滥冲积和自然因素,使村东部形成以黄沙为主的土质,属于广宗县“百里沙带”的南端。目前已凸显形成以广宗县委、县政府带领乡村干部及全体村民大力扩展的基本以速生杨为主体的绿色丰收景象。
时值今日,机遇与挑战激发着新的追求,竞争与繁荣召唤着新的飞跃,勤劳智慧的张葛集人民将继续内做广告昌荣事业,外与国际市场接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强力推进小康社会
全村有人口2310人,耕地面积4770亩,位于广宗县南端,紧邻大牙线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村民委员会
现任两委班子由8人组成,两委班子自成立以来在牛保民书记的带领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及本村基础设施建设:1、打深井9眼,为农田得到及时灌溉提供了有利保障。2、盖教学楼一座,改善了教学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3、按水管、修公路,进一步完善本村基础设施建设。4、治理沙荒,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增加村民经济收入。以牛保民为首的两委班子认真落实和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先,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特色经济
本村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养殖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养殖羊、鱼。副业有棉花加工厂(纺纱厂)、面粉加工厂,副业的发展搞活了农村经济,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目前该村人均收入2000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