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巾军

黄巾军

黄巾军是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到十一月期间,创立太平道的巨鹿县人张角以宗教形式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头裹黄巾为标志,故称为黄巾军。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巨鹿县人张角,以符咒给群众治病为手段传播太平道,发展教徒数十万人。张角计划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起义,因教徒唐周告密只得提前起事。起义军头裹黄巾各自为战,其主力分布在三个地区。张角三兄弟领导冀州黄巾军,波才彭脱领导川黄巾军和张曼成领导南阳黄巾军。随即朝廷派兵镇压,起初黄巾军与其交战接连胜利,之后逐次被击破。同年六月,颍州黄巾军大败于左中郎将皇甫嵩;同年十一月,南阳黄巾军与右中郎将朱僵持一个多月后终被镇压,冀州黄巾军先后在广宗、下曲阳因作战失利而全部阵亡。至此黄巾军主力起义失败,其后黄巾余部纷纷再起,青州黄巾军终因军队给养不足而归降曹操张燕领导的黑山军常年活动在太行山,终被曹操收编为“青州兵”。

黄巾军起义被视为三国历史的开端。历史学家田昌五安作璋认为,黄巾起义以宗教的力量进行组织,虽然被分割镇压,但实际上摧毁了东汉政权的腐朽统治。历史学教授黄今言认为,黄巾农民起义后,东汉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全国陷于军阀割据的混战之中。历史学家杨宽认为,曹操以收编青州黄巾军起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

名称由来

张角带领的“太平道”教徒起义时,都头绑黄巾作为标志,时人称为“黄巾军”。学者方诗铭认为“黄”为原始道教的标志,“黄巾”则是对原始道教尊神黄神越章的尊崇。

历史沿革

张角布道

东汉中期以后,朝廷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统治,刘志刘宏时两次爆发“党之祸”。朝廷对羌族常年征战,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农民赋役繁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再加上连年灾荒,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全国各地接连爆发多次农民起义。

巨鹿郡(今平乡县西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张角利用符水咒术为百姓治病,并传道发展弟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太平道组织发展到青州、徐州市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市兖州河南省,徒众数十万。张角将其分为三十六方,各设渠帅统领,大方人数达上万,小方人数六七千。

黄巾起义

张角选定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起义,派人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洛阳市和各州郡的官衙的门上都用白土写上“甲子”两字。大方渠帅马元义先到荆、扬二州发动教徒上数万人准备在邺城遗址(今临漳县西南)起义,又数次出入洛阳,想要利用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不料太平道教徒济南市人唐周向朝廷告密,马元义被捕,在洛阳遭车裂而死。 刘宏下令捕杀同太平道有牵连的官兵、百姓千余人。

张角知道计划败露后,连夜通知三十六方立即举行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在冀州(今河北省)起义。接着波才彭脱颍川(今河南省禹县)汝南郡(今河南省平舆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一带,张曼成南阳市(今河南省南阳),卜己、张伯在濮阳市(今河南省阳西南),戴风在江淮(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等同日起义。起义者都头绑黄色头巾,举黄色旗帜,被时人称为黄巾军。黄巾军所到之处烧杀官吏,劫掠州郡。冀州黄巾军捉获安平王刘缵和甘陵王刘忠;广阳黄巾军击杀幽州刺史郭勋知府刘卫南阳郡黄巾军张曼成带军杀死南阳太守褚贡。

起义失败

黄巾军声势浩大,朝廷上下为之震动。刘宏忙下令外戚何进为大将军,屯兵都亭镇守洛阳市;各郡修建城池,在洛阳周边设八关校尉防卫;并接受议郎皇甫嵩建议,解除党禁,选举贤才,献出宫中马匹、弓弩等补充军需。

黄巾军起义后,主要以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的冀州波才、彭脱领导的颍川张曼成领导的南阳市三个地区为主力军,分别从北、东、南三面对洛阳形成包围趋势。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颍川黄巾军在邵陵打败汝南郡知府赵谦,乘胜向洛阳前进。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各持节杖率兵前往颍川镇压。二人各率一部,带领五校三河骑兵及招募到的精兵共四万。朱儁率军出战被颍川黄巾军击败,皇甫嵩前来增援再次被波才打败,只得据守长社。黄巾军依草结营,皇甫嵩利用火攻,与先混入黄巾军营的士兵里应外合,黄巾军受扰大乱,四散奔逃。此时骑都尉曹操率军及时赶到,与皇甫嵩、朱儁联合进攻,黄巾军被杀上万人,后波才逃至阳翟终被杀害。汝南郡陈国两地境内的黄巾军接连被皇甫嵩、朱儁打败,同年六月,皇甫嵩在西华县彭脱带领的黄巾军击溃。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六月,南阳郡黄巾军渠帅张曼成被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击杀,赵弘接任首领,带领黄巾军终于攻下宛城区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先后赶来增援秦颉。赵弘战死,韩忠率领黄巾军继续守城,朱儁久攻不下。十一月,汉军撤围。黄巾军因军粮短缺急于转移,朱儁借机率军击溃,韩忠投降被杀,孙夏率余部逃至西鄂县精山被杀,部队溃散。

中郎将卢植率将士前往冀州讨伐黄巾军首领张角,黄巾军一万余人被杀,随后张角率军拒守广宗,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围攻数月不克,于是朝廷又命皇甫嵩前往围剿。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月,皇甫嵩与张角之弟张梁交战,黄巾军骁勇善战,皇甫嵩未能取胜。第二日,皇甫嵩关闭营门免战,趁夜间黄巾军松懈时,调兵发动攻击,张梁被斩杀,黄巾军被斩首三万余人,河水淹死五万余人。此时张角已经病死,皇甫嵩将其剖棺戮尸,其首级传示洛阳市。同年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县知府、右冯郭典联手,斩杀黄巾军首领张宝,斩获下曲阳的黄巾军首级十万。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黄巾主力军经过九个月的战斗,最终败亡。黄巾军起义虽然失败,但此后名目繁多的起义军纷纷再起,余部斗争不断,其中白波黄巾军活动于西河白波谷,益州黄巾马相、赵祇在绵竹起兵,青徐地区黄巾军合兵起事,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等地有起义军黑山、黄龙、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等部在活动。

残部战斗

黄巾起义失败后,徐州黄巾军全部转入青州,与青州黄巾军合兵,称为“青徐黄巾”。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青州黄巾军逐渐壮大。张饶率领黄巾军进攻北海郡,北海相孔融弃郡而逃。次年,青州黄巾军三十万攻打泰山郡,与太守应劭交战失利后,黄巾军想要和黑山起义军会师。在渤海郡东光县附近,黄巾军遭到辽国属国长吏公孙瓒袭击,死伤士兵三万,损失重数万辆。此后黄巾军渡黄河时,再次遭到公孙截击,损失惨重。初平三年四月 ,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杀死任城相郑遂,州刺史刘岱也兵败被杀。曹操前来解围,与黄巾军在寿张交战。黄巾军大胜, 济北相鲍信战死,而曹操溃逃。同年十二月,青州已被袁绍的部下臧洪占据,黄巾军无法回到根据地生产和生活,军队给养成为很大的问题。青州黄巾军三十万连同家属百万余人,无奈之下接受了曹操的收编。

冀州地区的起义军以博陵张牛角和常山张燕最有实力,二人联合进攻陶时,张牛角中流矢而亡,褚飞燕被推为起义军领袖。之后与其他各部起义军合兵,兵力规模达百万余人,据守在太行山的黑山,被称为黑山军。黑山军常年活动在中山、常山、赵郡、上党、 河内等地,此时朝廷已无力讨伐。然而张燕却奏书请降朝廷,被封为平难中郎将。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冀、兖二州的于毒白绕眭固三部,合兵大败东郡太守王肱军,之后白绕部被曹操击败。次年,于毒等部进攻东武阳,曹操采用“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之计,向黑山根据地进攻。于毒只得放弃东武阳,率军返回黑山的路上遭曹操截击大败。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六月,袁绍在朝歌南境的鹿肠山进攻于毒部,于毒被杀,黑山残部相继被袁绍军击败,死数万人。接着袁绍开始进攻黑山军主力张燕部。张燕联合四营屠各、雁门乌桓,在常山与袁绍交战,两军都损失惨重。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遣使率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授张燕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至此,黑山农民起义军全部失败。

组织结构

人员构成

黄巾军起义之初,主要成员为八州当地接受传教的农民,之后大批流民不断加入进来。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记载,许多外地百姓或是弃卖财产,或是流离奔赴,甚至病死在路上。十几年间太平道教徒在青州市徐州市幽州冀州荆州市扬州市兖州区、豫州均有分布,人数发展到几十万。张角将其编成三十六方,大方有上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在各方设一位渠帅统领。根据起义分布情况,主要形成三支主力军:由张角及其弟张宝、张梁率军活动于冀州地区;张曼成率军活动于南阳地区;波才彭脱等率军活动于颍川地区。从东郡至江淮一带,由卜已、张伯、梁仲宁、戴风等领导。

义军口号

黄巾军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胡克森教授认为,张角利用“五德终始”理论提出口号,其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就是一种相胜说,“苍天”的“苍”是蓝色,寓指水,象征东汉的水德;“黄天”指黄巾农民政权是土德,而土胜水。刘九生则认为黄巾口号中的“苍天”和“黄天”出自医书《素问》里的“苍天之气”“天之气”,根据五行或气象医学中的五运主时法,十六字口号可解释为:甲子年三月甲子日是大吉之日。

主要人物

相关评价

历史学教授黄今言评价:东汉政权经历黄巾农民起义打击后,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随着州郡牧守权力膨胀与豪族地主武装势力发展而形成的军阀集团,各踞一方,拥兵自重,互相厮杀,使全国陷于军阀割据的混战之中。

历史学家田昌五安作璋评价:黄巾军起义以宗教的力量进行组织,虽然被分割镇压,但实际上摧毁了东汉政权的腐朽统治。

历史学家杨宽评价:黄巾军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农民起义。其后曹操以收编青州黄巾军起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

学者刘旭初在《论黄巾军与太平道》中评价: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场规模和影响巨大的农民起义。

学者李智文评价:黄巾军虽然起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统治,及推动了三国初期清明政治局面的形成。

相关争议

关于黑山军的起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黑山军是黄巾军的余部。历史学教授冯君实将黑山军归为黄巾后期起义军,并总结其以流民为主、屯聚结固、坚持生产的特点。当代学者刘序琦也将黑山军称为后期黄巾军,提出其成员主要为饥民。另一种说法是黑山军是独立的武装力量。历史学家方诗铭认为,黑山军是河北省地区山中的豪族武装。其与袁绍之间的战斗,完全是对冀州的争夺战,最后为曹操降服,成为当地的割据势力之一。而当代学者孙兵则认为黑山军不属于后期黄巾,但这并不代表其中不能有黄巾余部。

遗址与文化

遗址

黄巾军寨位于凌霄山,距邢台市35公里。当年张角在凌霄山创立“太平道”,为百姓治病传教。后张角又将这里建为黄巾军大本营,依山势筑起高5米,宽2米寨墙,设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寨内功能设置齐全,至今仍保留点将台、练兵场、石梯、水牢、营址、暗道、八角琉璃井等,其中,水牢是专门用来惩治贪官污吏、豪强劣绅。

文化

黄金太平鼓起源于东汉末年,由张角创立。原是太平道使用的鼓乐,到黄巾军起义时,用于交战助威。太平鼓乐按天、地、人编制,每组一面大鼓四人同敲代表道法自然,八面小鼓代表天下大同。现在黄金太平鼓演变为一种娱乐形式和民俗活动,2013年,被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收录。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豆瓣.2024-02-04

《三国》.豆瓣.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