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指秦朝末年项羽所率领的数万楚军与章邯、王离等所率领的四十万秦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展开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击败楚军主力后,转攻赵都,迫使赵王等人退到巨鹿。秦将王离奉命围攻巨鹿,赵王转而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助。楚怀王命刘邦进攻关中宋义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马前往援助赵王。其中项羽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进攻秦军,用誓死决心与秦军展开激烈交战,带领诸侯各军歼灭王离军队,并于八个月后迫使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扭转了秦末战争的局势,秦国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背景

赵王救助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击败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后,认为楚兵不足为惧,便转攻赵地。胡亥二年闰九月,秦军攻破赵都邯郸县(今邯郸市西南),赵王歇和张耳退到巨鹿县。之后增援章邯的王离部队又奉命围攻了巨鹿。

收到赵王救助的消息,楚怀王听从高陵君显的建议,任项梁的副将宋义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派兵马援助赵王。楚怀王许诺各诸侯“先入渭河平原者王之”,项羽记恨秦军杀叔父项梁,请求入关。但楚怀王身边的老将认为项羽剽悍狡猾,对待战俘百姓残忍。后怀王听从建议派宽容慈悲的沛公进攻关中。

项羽被封为上将军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军在安阳(今山东曹县)驻扎。项羽认为应尽快率领部队渡河,与赵国一同进攻秦军。但宋义想先让秦、赵战争耗费军力,再筹谋对策。同时下令不服从命令、反对的人将被斩首示众。此逢阴雨天气,士兵饥寒交迫。而宋义在营帐里饮酒作乐、不体恤士兵,引起项羽不满。十一月,项羽假传楚王的命令,斩下宋义的首级,各诸侯见此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后来怀王得知后封为上将军,命项羽率领军队继续北进。

诸侯畏惧

同年十二月,章邯率领主力修筑连到漳河运输粮草的甬道(两侧筑墙的道路),使王离军队粮食充足。而巨鹿县城内赵国军队兵力、粮食不足,形势严峻。陈馀认为无法战胜秦军,不敢前去支援,便驻守在巨鹿北边。在遭到张耳责备后,命陈泽等人进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此时张耳之子张敖的万人部队、燕国的援军也都已到达,但因畏惧秦军不敢出战。

过程

破釜沉舟

十二月项羽取得指挥权,派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河,切断秦军的粮道,分割王离和章邯的军队力量。后项羽率领主力渡漳河,下令凿沉所有船只、烧帐篷和锅盆等用品,并令士兵每人只带三天干粮,以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楚军到达巨鹿县后,包围王离部队,经过九次交战后,取得胜利,迫使章邯部队向后退。此时诸侯援军也进攻秦军,杀死苏角,捕获王离。而涉间因不甘投降自杀,主帅章邯逃跑。

作壁上观

当楚军与秦军决战时,赵军与齐、燕的军队,被双方厮杀的场面所震惊,不敢前去参战,只能在一旁作壁上观看。等项羽率军击败秦军后,诸侯到项羽营中祝贺,进入辕门时,无人敢抬头看站在门旁的项羽。自此项羽的勇猛威武广为流传,后任诸侯的上将军

结果

章邯退到棘原(今平乡县南)后,项羽军队追到漳南,两军相持未战。因章邯作战不利,胡亥问责章邯,章邯因心中畏惧派手下司马欣回朝廷请示,但因赵高的阻拦,司马欣未能如愿进入咸阳宫。与此同时,章邯收到了陈馀的来信,劝说与其被赵高陷害,不如联合其他诸侯攻秦。章邯了解情况后,向项羽求和,但未得到答复,后又率军撤退。项羽派蒲将军抢先渡三户津(今河北临漳西),截章邯后路,并率主力在汙水(漳河支流,今临漳附近)击败章邯。章邯再次派人投降,而项羽也因粮草不足接受。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章邯率领秦军二十多万在殷墟(今河南安阳西)投降,项羽立章邯为雍王。项羽担忧秦朝降军叛变,便命杀二十万降兵埋在新安城南(今河南义马内)。

历史影响

巨鹿之战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率领的四十万部队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其中项羽率领的部队以弱击强,破釜沉舟,利用分割孤立敌人的战略方针,歼灭王离部队。后远距离追击残余秦军,迫使其投降,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其作战方略为后人借鉴。

这次战争沉重打击秦军的主力,使战场主动权转到反秦军一方,为之后刘邦入关创造条件,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同时战争的失败使得秦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迅速激化,秦朝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动摇。

战争后续

在项羽北上救赵、迫降章邯时,刘邦率领军队向西出发、进入渭河平原胡亥三年(前207年)刘邦于八月攻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市,迫使子婴投降。自此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和刘邦逐渐引发了楚汉战争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清人王源、王在《居业堂文集》卷十《项羽论》中评价“首难者虽陈胜(胜),灭秦者项王也;入关者虽沛公,灭秦者项王也。”强调巨鹿之战在灭秦中所起的作用。

韩兆琦在《史记题评》中认为“项羽具有丰厚功绩”,称其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促进了秦朝内部的瓦解分裂,转移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入关创造了条件。

阎盛国在《史学月刊》中,阐释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运用从《孙子兵法》学习到的“以患为利”战术思想。并分析战中“破釜沉舟”的战术,达到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效果。

董寅生在《军事历史》中认为赵国守城军民、赵国其它地区的部队、各诸侯军队在巨鹿之战的胜利中也贡献了力量,应该得到关注。

负面评价

宋代钱时在《两汉笔记·高祖》中描述“屠城坑卒如毙狐鼠,安能为君!”,即蔑视人命,把人当作动物埋杀,不配为君,批评了巨鹿之战的残暴、无人性。

苏洵认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不应该先解救赵国,而是应该先占据咸阳、征服天下,从而解赵国之困境。

研究争议

新安杀降

学者李开元教授曾指出,新安坑降是项羽失败的起点。而学术界对此有其它看法。楚汉之际屠城杀降的现象并不少见,刘邦军队在立国前也多有屠城、劫掠财货妇女的行为,这个说法不成立。

作壁上观

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诸侯军仅在项羽与章邯的甬道护军作战时作壁上观,在项羽进攻王离时,诸侯军也参与其中。其中俘获王离、迫使涉间自杀是楚军和诸侯军的共同战果。《项羽本纪》记载,诸侯军在楚秦战争中,只是作壁上观,没有参加后续作战。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项羽击退秦军后,诸侯军才进击秦军。徐兵博在《要略》中综述:楚军的作战斗志激励诸侯军,使其一同作战。

参考资料

..2023-03-01

..2023-03-01

..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