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病毒,NDV),是副粘病毒科科禽腮腺炎病毒属的一种病毒,可引起的鸟纲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新城疫病毒由Doyle T M于1927年命名。截至2022年,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囊膜,大小为180nm左右。表面具有12~15nm的纤突,有刺激宿主产生抑制红细胞的凝集素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病毒粒子内部为一直径约17nm的卷曲的核衣壳。所有的NDV都含有6个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L、NP、P、HN、F、M)。能凝集鸡、鸭、鸽、火鸡、人、小白鼠及蛙的红细胞,能溶解鸡、绵羊及O型人血红细胞。新城疫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多发。病鸡、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鸡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新城疫病毒,病毒污染了饲料、饮水、地面和用具等,可通过消化道感染该病;也可通过带病毒的尘埃、飞沫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买卖、运输、违规屠宰病死鸡也是造成新城疫流行的主要因素。
新城疫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新城疫和非典型新城疫。该病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鸡胚接种、HA和HI试验、RT-PCR等。治疗方法有肌内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抗微生物药饮水或拌料、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紧急接种等,常用药物有清瘟败毒散、普济消毒散、石竹散等。预防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NDV强毒株进入禽群;二是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
历史
新城疫是Kraneveld(1926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地区家禽中引起严重损失的一种疾病。Doyle T M(1927年)于英国新城发现禽的相似疾病,对鸡致病率达90%以上,其用交叉免疫试验将该病的滤过性病原体与鸡瘟病毒区别开来,故命名为新城疫。
2002年,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病毒,NDV)正式列为单股负链病毒目副粘病毒科科副黏病毒亚科禽腮腺炎病毒属(Avulavirus,NDV-like virus)中的成员(Mayo,2002)。也有译成副黏病毒属或新城疫样病毒属。英国危险病原体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dangerous 病原体)将NDV列入二级风险微生物,意味着NDV属于可引起人类疫病,可能对工作人员具有危害的病原体,但不会在人群中传播。
病原学
结构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病毒,NDV)是副粘病毒科科禽腮腺炎病毒属成员,截至2022年,新城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囊膜,大小为180nm左右。表面具有12~15nm的纤突,有刺激宿主产生抑制红细胞的凝集素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病毒粒子内部为一直径约17nm的卷曲的核衣壳。所有的NDV都含有6个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L、NP、P、HN、F、M)。按其在病毒中的位置,L、NP和P三种蛋白称为外部蛋白或囊膜蛋白。浮密度为1.212~1.221g/mL,其核糖核酸在0.1M的NaCl中沉降系数为50~57S。能凝集鸡、鸭、鸽、火鸡、人、小白鼠及蛙的红细胞,能溶解鸡、绵羊及O型人血红细胞。
NDV属于单股负链,不分节段RNA病毒,基因长度约为15.2kb,包括3'-Leader-NP-P-M-F-HN-L-Leader-5'六个基因,分别编码6种主要结构蛋白。由于病毒复制依赖缺乏校正功能的RNA聚合酶,因此,出现变异的概率较高。NDV虽按其对鸡的毒力可分为5个型,但其病毒在血清学和免疫学方面并无差异,仅有1个血清型,只是病毒感染鸡的血清抗体高低不同。但是可分为不同的基因型,根据病毒基因长度、F基因和L基因序列,NDV分为两大支:ClassⅠ和ClassⅡ。NDV是一种变异进化速度很快的病原,毒力的变异主要与F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有关,在ND传播中,F蛋白裂解位点的改变可能使NDV从低毒力向高毒力转变(Iorio RM 2008),通过某动物体连续传代,病毒对某动物毒力从无毒到强毒力。猪源NDVJL01株属基因Ⅰ型,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¹¹²G-K-Q-G-R-L¹¹⁷与NDV弱毒株序列完全相同。
F0蛋白中F1、F2片段的排列顺序为NH₂-F2-phe-F1-COOH,这是副粘病毒科的共同特征。根据F0基因第47~420位核苷酸序列,可将其至少分为9个基因型,基因分型在病原流行病学追踪调查过程中有一定意义。根据病毒对鸡胚或鸡的毒力确定其致病型最具实际意义。NDV的致病型有3个,即缓发型、中发型和速发型。
缓发型毒株,如Hitchner B₁(Ⅱ系)、F系(Ⅲ系)、La Sota(Ⅳ系)、Queensland V₄、Ulster2C、D26及其衍生株(克隆30,N79)等。感染的成年鸡一般不发病,雏鸡可能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敏感的雏鸡遇到毒力稍强的毒株时,偶尔会发生死亡。缓发型毒株多用作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发型毒株,如Mukteswar(Ⅰ系)、Komarov等,对成年鸡有轻微的致病力,能导致产蛋下降;对雏鸡可引起死亡。在中国该类毒株有时会被用作加强免疫,但在其他大部分国家已停止使用。速发型毒株,根据组织倾向性分为速发嗜内脏型(如Herts'33/56)和速发嗜神经型(如Texas GB)两类。所有日龄的鸡均可出现急性、致死性感染,临床特征前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而后者以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为主。中发型毒株和速发型毒株均能引起人的结膜炎。
病毒通过各种途径接种于8~11日龄鸡胚,能迅速繁殖;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使感染细胞形成蚀斑。该病毒的抗血清能特异性地抑制蚀斑形成,故可用蚀斑减数技术鉴定病毒。该病毒能使鸟纲及人、豚鼠类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凝集。由于在慢性病鸡、痊愈鸡和人工免疫鸡的血清中含有血凝抑制抗体,因此,可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性质
该病毒对热、光等物理因素的耐受性稍强,病毒在60℃经33分钟或55℃经45分钟失去活力;在37℃条件下可存活7~9天;在直射阳光下,病毒经30分钟死亡;在30℃真空冻干条件下可存活30天,15℃下存活230天。病毒对酸碱耐受性范围颇大,pH2~12时不被破坏;对乙醚敏感;2%氢氧化钠、1%来苏尔、1%碘酊及70%乙醇等常用消毒药数分钟至20分钟可将其杀死。
致病性
NDV的致病性分子基础主要是由F蛋白和HN蛋白决定的,而另外一些未知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F蛋白具有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使病毒核衣壳转入胞浆中的作用。HN糖蛋白的裂解活动也可能对毒力起作用。由于HN蛋白参与受体结合并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无生物学活性的HN0可能会影响致病性。最大的形式HN0-616需要Caspase-3裂解才具有生物活性。编码HN0的所有病毒都是对鸡毒力最低的病毒,如Ulster2C、D26株和Queensland V4株,同其他缓发型NDV,如Hitchner B₁株和La Sota株相比,虽然两类毒株的F0蛋白都不能被普通蛋白酶裂解,但前者的毒力较后者为弱,其原因极可能是由于HN的差异造成的。
传播机制
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其次是眼结膜,带毒种蛋,创伤及交配也可传染。而非易感的野禽、外寄生昆虫及人畜均可机械地传播新城疫病毒。
易感动物
不同日龄的鸡易感性有差异,70日龄以下的鸡易感性最高,15~32日龄、40~60日龄及产蛋期的鸡发病率高。
传播媒介
被NDV污染的水、饲料、器械及带毒的野生鸟纲、外寄生虫及厂区工作人员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自然感染时潜伏期3~5d,人工感染时潜伏期2~5d。
典型新城疫
病初体温高达43~44℃,病鸡精神沉郁,眼半闭似昏睡状,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嗦囊内有大量酸臭液体,不愿走动,翅下垂,冠、肉髯呈青紫色,呼吸困难并带有“呼噜”声,口腔流出绿色液体,排黄绿色粪便;中后期病鸡出现腿翅麻痹、运动失调、原地转圈、观星等症状,伴随体温下降,终昏迷而死。
产蛋率下降20%~70%不等,软壳蛋、砂壳蛋、褪色蛋、白壳蛋、小蛋等明显增多,种鸡受精率明显下降。
商品肉鸡群多集中在18日龄、30日龄左右发病,先呼吸不畅、体温升高,后期出现神经症状,终因消瘦死亡。
非典型新城疫
初期与典型新城疫相似,免疫后的鸡群多发,发病率、死亡率相对低,死亡持续时间长,临床以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及产蛋率下降为主,其他症状表现不明显。
产蛋鸡群发病后,精神和采食量基本正常,有的拉稀;发病5~7d后,病鸡出现瘫痪、扭脖、观星、摇头、头点地等症状;一般发病7~10d后,产蛋率下降,白壳蛋、畸形蛋、砂壳蛋、破壳蛋等增多,种鸡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等均低于正常水平,或终因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沙门杆菌病等疾病引发卵黄性腹膜炎,产蛋不易恢复至正常水平。
雏鸡及青年蛋鸡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摇头、咳嗽及轻微的“呼噜”声,个别张口呼吸等。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利用鸡胚接种、HA和HI试验、RT-PCR、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等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利用MDT试验、ICPI试验、IVPI试验等对分离的毒株做毒力测定后,才能做出确诊。
辅助检查
1.鸡胚传代及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将病料悬液接种于SPF鸡胚,传至第5代时,收集鸡胚囊液,以10000r/分钟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再以45000r/分钟离心2小时,用pbs悬浮沉淀,按常规方法负染,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
2.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分别以鸡、小鼠、兔、犬、马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用鸡NDV阳性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果血凝滴度和血凝抑制滴度均达到2⁴以上,即可判断为NDV阳性。
3.分子生物学检测:RT-PCR广泛用于病毒诊断技术或进行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RT-PCR需要NDV特异性引物,一般以F基因的特异性片段设计,采用如下一对引物,扩增的片段长度为362bp。
干预治疗
非典型新城疫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方案仅供参考。
1.肌内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1~2mL/只。
2.抗微生物药饮水或拌料,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配合维生素c可溶性粉及干扰素、转移因子、白介素或蜂毒肽饮水。
3.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紧急接种24h后,选择清瘟败毒、凉血、开窍的中药制剂治疗。
4.药物治疗:
①清瘟败毒散
石膏120g,地黄、栀子、知母、连翘各30g,水牛角60g,黄连、牡丹皮各20g,黄芩、赤芍药、玄参、桔梗、淡竹叶各25g,甘草15g。
用法与用量:1~3g/只。
②普济消毒散
大黄、连翘、菘蓝各30g,黄芩、薄荷、玄参、苦老芽、北柴胡、桔梗、荆芥、青蛤粉各25g,黄连、牛屎菇、陈皮各20g,甘草15g,牛蒡45g,滑石80g。
用法与用量:1~3g/只。
③湘蕾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青黛、甘草各120g。
用法与用量:水煎取汁,供100只鸡1次饮服,1剂/d,连用3~5d。
④石竹散
石膏、水牛角各12g,知母、地黄、牡丹皮、板蓝根、淡竹叶各9g,甘草、连翘各7g,大青叶11g,黄连、金银花各6g,高丽参5g等。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
用法与用量:0.25~1.5g/只,1次/d,连用3~5d。病情严重时加倍使用。
预防免疫
防控新城疫病毒的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NDV强毒株进入禽群;二是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
中国对鸡实行全面免疫。对于商品肉鸡,在7~10日龄时,用新城疫活疫苗(低毒力)和(或)灭活疫苗进行初免,2周后,用新城疫活疫苗加强免疫一次。对于种鸡和商品蛋鸡,在3~7日龄,用新城疫活疫苗进行初免,10~14日龄用新城疫活疫苗和(或)灭活疫苗进行二免;12周龄用新城疫活疫苗和(或)灭活疫苗强化免疫,17~18周龄或开产前再用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一次。开产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强化免疫。
流行病学
新城疫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禽和带毒禽,带毒野鸟在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鸡、火鸡、珠鸡及红原鸡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其中鸡最易感。不同年龄的鸡易感性也有差异,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水禽(鸭、鹅)对该病有抵抗力,但可从鸭、鹅肠道中分离到NDV。人也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临诊症状。
新城疫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性。购入外表健康的带毒鸡,将其合群饲养或宰杀,可使病毒散播。污染的环境和带毒的鸡群,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常见原因。
参考资料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Current status and our understanding.ncbi.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