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市辖区,东起渡(口)金(江)公路雅砻江金沙江汇合处下行850米处,西至云盘山顶、凉风坳分别与仁和区西区搭界,南抵大河中路巴斯箐,北至大黑山、老岩山与仁和区、盐边县分界。东区交通便捷,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也是四川省重要的次级交通枢纽,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区域交通中心枢纽,区人民政府位于攀枝花市大道中段225号。截至2023年,全区面积166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1个镇(40个社区、7个村)。截至2024年7月,辖区常住人口41.34万。

东区平均海拔1200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冬季晴朗干燥,夏季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0.90℃。东区江南辖地原属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两汉及唐初属蜻蛉县。江北辖地原属四川省盐边县。在两汉时隶属越雟郡,蜀汉至隋置定笮县,北周置定笮镇。经过演变发展,1950年解放,江北辖地改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改隶四川省西昌专区。1965年西昌专区盐边县的银江公社划归渡口市金江区。1965年,永仁县仁和区划归四川省渡口市改称大河区。1973年,渡口市将大河区的前进公社和金江区的银江公社以及城市占地合置渡口市东区。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随之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

东区的农业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兼生猪、家禽养殖。工业以大型钢铁生产、压延加工为主,兼钒钛工业,金属制品、化学、食品、建材等工业。名胜有玉佛寺、十三栋、兰尖铁矿观景台等。2023年,东区地区生产总值571.02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2.6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62.8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61.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5.93亿元。

东区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9年7月,东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24年2月29日,攀枝花市东区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生态县。

命名由来

1973年2月22日,中共渡口市委员会制发《关于成立渡口市郊区委员会及东、西区筹备处的通知》(渡发〔1973〕23号)文件,“决定将(渡口市)金沙江两岸集中的工矿区,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以渡口06号桥(新庄大桥)为界”“东区以冶金、市政为主,西区以煤炭、电力为主”“ 郊区委员会及东、西区筹备处从一九七三年三月一日起正式办公”。东区因此得名。

历史沿革

古近代时期

东区江南辖地

东区江南辖地原属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两汉及唐初属蜻蛉县。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都督府,领兴来县,后为南诏所据。石敬瑭天福二年(937年)段氏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改姚州为统矢逻姚府。孛儿只斤·蒙哥三年(1253年),灭大理国,将姚府改为大姚堡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降府为州,改大姚堡千户所为大姚县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元年(1328年),复堡为姚安县军民总管。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姚安军民府,领大姚县。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裁姚安府隶属楚雄府,领大姚县。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在今永仁县设巡检司,称大姚县苴却巡检司,属楚雄府。民国18年(1929年),从大姚县分置永仁县。

东区江北辖地

江北辖地原属四川省盐边县。在两汉时隶属越雟郡,蜀汉至隋置定笮县,北周置定笮镇。唐武德二年(619年),以镇置昆明县,后归南诏,隶香城郡,至宋属大理国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盐井卫管民千户,后改置柏兴府。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置马喇长官司,隶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盐边厅,设通判,属盐源县。民国2年(1913年),改盐边厅为盐边县,隶建昌道,民国28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现代发展

1950年解放,江北辖地改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改隶四川省西昌专区。1965年西昌专区盐边县的银江公社划归渡口市金江区。1965年,永仁县仁和区划归四川省渡口市改称大河区。

1973年,渡口市将大河区的前进公社和金江区的银江公社以及城市占地合置渡口市东区。1973年2月22日,中共渡口市委下发《关于成立郊区委员会及东、西区筹备处的通知》,决定将金沙江两岸集中的工矿区,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以渡口06号桥(新庄大桥)为界,东区以冶金、市政为主,西区以煤炭、电力为主,郊区委员会及东区、西区筹备处从1973年3月1日起正式办公,东区因此得名。1973年3月,设渡口市东区。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随之更名为“攀枝花市东区”。

1975年7月,又将上述两个公社(除城市部分)划归渡口市郊区(1981年8月更名为仁和区)。1987年1月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1994年2月2日,四川省民政厅批准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3个区部分区域进行调整。即从3月1日起,原属仁和区的银江乡大部分(新庄村划归西区)和前进乡的炳草岗村,渡口村的渡口、酸角树、老熊箐3个村民小组(后合并改为华山村)划归东区;原东区管辖的大河中路、金江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属仁和区。

2019年12月3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同意东区调整部分街道行政区划,“同意设立东华街道,以炳草岗街道地龙井社区、地龙箐社区、民建社区、学园路社区、阳城社区、新源路社区所属行政区域为东华街道行政区域”,地龙箐与炳草岗在行政区划上分开。

2020年,东华街道调整社区区划,设立金汇社区、文华社区、龙珠社区、新源路社区、阳城社区、民建社区、学院路社区7个社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东区位于攀枝花市金沙江东段两岸山坡台地,介于北纬26°32′~26°39′,东经101°39′~101°49′之间,平均海拔1 200米。行政区域东起渡(口)金(江)公路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下行850米处;西至云盘山顶、凉风坳分别与仁和区、西区搭界;南抵大河中路巴斯箐;北至大黑山簏、老岩山与仁和区盐边县分界。

气候

东区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夏半年受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6月—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5月为旱季,90%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区域年平均温度20.90℃,平均气温和总热量在全市偏高,最热月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或1月。全年以1月和2月的温度日较差最大,月平均值为13℃左右,最大日较差20℃以上。年日照时数2 640小时左右,年平均晴天约240天、雨天约60天、阴天约65天,年平均太阳总辐射约632100焦瓦/平方厘米,在同纬度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高温区。

境内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2 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年平均气压值为878.00 毫巴,6月最低,11月最高。高低之差9毫巴左右。全年夏季和冬季均为东南风。年最大风速18.30米/秒,年平均风速夏季2米/秒,冬季1.10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12.20天,年静风频率46%,2-5月上旬为风季,秋季风速最小,大风日数最少,静风频率最高。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海拔1 400米以下基本无冬季,夏季长达半年左右。境内平均霜日14.20天,初霜期在12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无霜期平均287.60—308.10天。

地形地貌

东区属于侵蚀、剥蚀的中山区,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河谷交错分布的特点。地势南北高,中间(金沙江)低——江南片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江北片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高东低,地形起伏、高差在500—1000米。

水文水利

东区水系发育以金沙江水系为主。金沙江由西向东将东区分为江南与江北。另有黄河支流发源于方山,经仁和区进入东区境内,在渡口大桥西侧汇入金沙江。金沙江在东区境内流经炳草岗、倮果,在雅江桥与雅砻江交汇后流出境外,境内江水段长约24千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东区拥有水利设施数量5个,过境河流数量3条,水资源总量0.2672亿立方米,年过境径流量412亿立方米。银江水电站预计2025年初步运行并网发电,建成投用后,正常蓄水位998.5米,总库容594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390兆瓦。拥有备案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39个,占用屋顶面积35787平方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东区境内钒钛磁铁矿富集,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有太阳湾—朱兰尖、倒马坎、公山三大钒钛磁铁矿矿区,东区钒钛磁铁矿保有资源储量情况为:铁矿3.8亿吨,伴生钛(TiO2)3193万吨,伴生钒(V2O5)106万吨。

东区境内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富集。铁矿以钒钛磁铁矿为主,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有朱家包包、攀枝花兰家火山、尖山、倒马坎、公山五大矿区,钒钛磁铁矿工业储量8.10亿吨,国务院批准工业储量6.64亿吨,可利用工业储量4.78亿吨;二氧化钛储量2.76亿吨;五氧化二钒储量615.80万吨。非金属矿主要为饰面石材资源,弄弄沟分布正长—闪长岩保有储量400.90万立方米;大理石分布在炳草岗,保有储量370万立方米,为境内主要的建筑石料。此外,蛭石硅石在倮果还有一定储量。

行政区划

东区最早置县时间是1973年,辖区面积166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7月,下辖5个街道、1个镇(40个社区、7个村)。辖银江镇和东华、炳草岗、大渡口、弄弄坪、瓜子坪5个街道办事处,7个村民委员会、4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位于攀枝花市大道中段225号。

政治

2023年,东区有党支部736个,党员25297人,人大代表193名,政协委员151名,各民主党派396名。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件,政协提案50件。获得国家级荣誉3个,省级荣誉4个。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户籍人口27.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74万人,非农业人口26.43万人,女性人口13.45万人;出生人口1660人,死亡人口1957人;年末常住人口41.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88万人,城镇化率99.02%。

2023年,辖区就业人员19.96万人,同比增长10.1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64万人,同比增长2%,辖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万人,同比下降1.7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万人,同比下降2.42%,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5万人,同比增下降2.4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90万人,同比下降4.35%。

截止2024年7月,辖区常住人口41.34万,城镇人口40.95万人,农村人口0.39万人,户籍人口26.82万人,城镇户籍0.74万人,农村户籍26.08万人。

经济

综述

东区,农业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以及生猪、家禽等养殖。工业形成以大型钢铁生产、压延加工为主,钒钛工业迅速发展,金属制品、化学、食品、建材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础产业向生产深度和广度发展,地方工业开始起步。名胜有玉佛寺和大黑山旅游景区等。

2023年,东区地区生产总值571.02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5亿元,同比增长3.8%,粮食产量0.1万吨,生猪出栏量14459头,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322.64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工业增加值262.80亿元,同比增长7.1%,建筑业增加值61.88亿元,同比12%;第三产业增加值245.93亿元,同比增加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89亿元,同比增长10.6%。

第一产业

2023年,东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967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粮食产量0.1万吨,与上年持平;生猪出栏14459头,比上年增长1.5%。

第二产业

2023年,东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3%。

分行业看,26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累计增加值呈增长态势,增长面为69.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比上年增长2.9%,通用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9.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增长16.2%。

第三产业

2023年,攀枝花市东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45.9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比上年增长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上年增长7.5%,住宿和餐饮业比上年增长11.4%,金融业比上年增长3.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比上年增长14.0%,卫生和社会工作比上年增长10.2%。

2023年,东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8%。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7.7%,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1.2%。

2023年,东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比上年增长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上年增长7.5%,住宿和餐饮业比上年增长11.4%,金融业比上年增长3.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比上年增长14.0%,卫生和社会工作比上年增长10.2%。

2023年,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4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4.0亿元,比上年增长8.4%;商品零售12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从热点商品看,中西医药类比上年增长38.4%,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8.3%,石油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12.0%,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0.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比上年增长6.6%。

特色产业

攀枝花市阳光诗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攀西第一家“钛”文化创意经营机构,公司主要致力于攀西钛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并与全国纪念品创意机构和知名的实力文化人、全国知名钛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开发出70余类“攀枝花故事”钛系列产品、20余类“攀枝花故事”旅游纪念品系列产品,其产品填补了攀西钛产品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的一大空白,品牌“攀枝花故事”钛产品成为健康、品质生活的代名词,钛纪念品成为了个人收藏和馈赠友人的佳品。

攀枝花市东区安科枣专业合作社,位于东区银江镇攀枝花村三组,现有注册成员152人,全是农民成员,注册资金440万元,是攀枝花市第一家大枣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跨区域的合作社。合作社中心示范基地本组现有枣种植户102户,建有400亩核心示范园,2015年结果面积达260亩,产量达180吨。

2009年被市农牧局授予“市级示范社”,2011年5月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示范社”。2011年11月被授予首批“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并保持至今。2014年12月被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评为“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下属安国枣园农庄2018年1月被省农业厅授予第二批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合作社2018年6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二批监测合格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长曾获团中央、农业部授予“第八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优秀乡土人才”、 四川省首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

2018年9月被四川省农业厅授予“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百名新型职业农民标兵”。产品2008年3月取得“银江安国”商标注册证并获续展注册至2028年3月6日,2010年12月被认定为攀枝花市知名商标,2013年3月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证书。2016年3月再次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证书。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7月,东区有各类学校76所,其中,学前教育学校53所,义务教育学校20所,普通高中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辖区有卫生医疗机构253个,体育场地993个。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0.2053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2461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东区辖区内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2个,综合文化站11个,A级景区1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体育场地993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辖区有卫生医疗机构253个。

科研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又名“鞍山钢铁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其前身是1964年国家经委批准在鞍山市建立的鞍山钢铁研究院,同年10月内迁西昌市,改名冶金工业部西南钢铁研究院;1972年迁建攀枝花市,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攀枝花钢铁研究院;1983年进入攀钢集团组成生产科研联合体;2000年,作为国家242家科研院所之一,转制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2007年,整合注册成立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鞍攀重组后,2013年成立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与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21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鞍山钢铁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实现一体化运行,是实施公司制市场化的科技型企业

研究院包括攀枝花市成都市、北京三个研发基地,按照“一产业一研究所”“一战略产品(工艺平台)一项目团队”模式,重组研发机构,形成“10所、5中心”的创新组织架构和48个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现有员工近1000人,其中科技人员649人,包括特聘院士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及省级人才5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74人。累计获得国家、省(部、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45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6项、省部级成果429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400余项,其中海外专利168项。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60余项。近5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60篇、SCI/EI收录论文86篇。

交通

公路

东区交通便捷,6座大桥横跨金沙江两岸,108国道、成昆铁路丽攀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攀枝花市民用机场建在辖区内,把东区与北京、深圳市重庆市成都市、武汉、昆明等城市联接在一起,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也是四川省重要的次级交通枢纽,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区域交通中心枢纽。

铁路

密地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密地,离攀枝花站17公里,离格里坪站25公里,邮政编码617063。建于1970年。该站隶属成都铁路局西昌铁路分局管辖为二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不办理整车爆炸品及整车一级氧化剂发到。

机场

攀枝花保安营机场(Panzhihua Baoanying Airport,IATA:PZI,ICAO:ZUZH)是坐落于中国攀枝花市区东南部的一座民用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机场,属高原机场,于2003年12月6日建成通航。

攀枝花保安营机场距离攀枝花市中心直线距离9.5公里,由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该机场是四川省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二座民用机场,作为重点国债项目之一,机场截至2003年11月底已完成投资10.8亿元。

攀枝花保安营机场跑道长度2800米,机场标高1980.2米,停机位8个,满足空中客车A320以下机型飞行,设计旅客年吞吐量30万人次。

人文

摩梭婚礼

盐边县摩梭人古代称为么些、磨沙夷。一部分是土著,另一部分是从云南丽江迁入,为纳西族支系。据史料记载,土著摩梭是攀西裂谷居住最早的民族之一,丽江市迁入的摩梭为明末清初迁入的,现分散居住在盐边县格萨拉、永兴、国胜、共和等乡镇的部分村社。

与泸沽湖摩梭族“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不同,盐边县的摩梭实行一夫一妻制,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陈聘定”、“阿舅则美该”(养女嫁还舅家)的婚配原则,称“老亲老戚调换亲”。婚事要经父母舅舅同意,经过求婚(又称“套口气”、“纳话”、“开草匹”)、定婚、结婚、“瓦卡”(复原),以及三次礼(求婚礼、订婚礼、结婚礼)、四次酒(开口酒、订婚酒、婚庆酒、复原酒)方成。土著摩梭与外来摩梭的传统婚礼大同小异。2014年7月,“摩梭婚礼”被攀枝花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笮山锅庄

盐边县古称“大笮”,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市东北部。全县辖16个乡镇,其中有7个民族乡和8个少数民族杂居的乡镇,居住着彝、纳西、傈僳族、苗、回、傣、白等24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无论是高兴还是忧伤都喜欢用音乐舞蹈来抒 感,表达情绪。最早的时候,人们常常聚在房内火塘边或围绕篝火唱歌跳舞,“锅庄”因而得名。流传在盐边县的锅庄,融合了本地彝、苗、傈僳、摩梭、傣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地方的锅庄有着不一样的艺术表现,称为“笮山锅庄”,是盐边少数民族共有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2014年6月,“笮山锅庄”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景点

玉佛寺

攀枝花市玉佛寺,位于攀枝花市主城区炳草岗以南6.3公里,机场路南侧,东临彝族新村阿署达村,西南接炳仁路,北傍沙坝村五社,是在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信教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移址重建的佛教寺院。整个景区规划建筑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选取盛唐建筑风格,按丛林规范兴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藏经阁等,外围进行特色景观打造并辅助兴建佛文化体验的系列配套服务设施。该寺院已经省民宗局、省佛教协会批准,作为四川佛教旅游专线最南端目的地。

十三栋

十三栋,位于攀枝花市市东区大渡口街道,建于1964年,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早期建筑之一,当时俗称“万米(人)招待所”,承载了攀枝花人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这批房屋共有16幢,其中被正式确定为接待中央领导之用的一楼一底青砖瓦房,依序列第十三,“十三栋”由此得名。这里接待过邓小平、胡耀邦、贺龙、彭德怀、郭沫若、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1995年,被命名为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开辟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园

攀枝花市开发建设纪念园,位于攀枝花市东区攀枝花公园内。纪念园于2010年建成,占地3万余平方米,以奇石碑林和雕塑为表现形式,以“开拓、创业、移民”为文化内涵,由英雄纪念碑、奇石碑林、园雕“信箱”、攀枝花开发建设大事纪碑4部分组成,是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攀钢

攀钢,位于攀枝花市东区弄弄坪,始建于1965年。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当时,攀钢建设者自力更生,以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在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不到1千米的不毛之地上建成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吨钢占地面积最小的钢铁联合企业,因此被世人誉为“象牙微雕钢城”。

兰尖铁矿观景台

兰尖铁矿观景台,位于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道辖区内,于1984年12月在海拔1620米的攀枝花兰家火山山顶“垭口”修建。兰尖铁矿是我国十大露天矿山之一、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由兰家火山和尖包包(简称尖山)两个矿区组成。观景台在此可远眺市区、攀钢弄弄坪厂区和四周群山。1995年3月,被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成为攀枝花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旅游线上的第一站。

攀枝花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

攀枝花市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项目占地20000亩,采用“一轴五片十主题”布局,着力打造一个集阳光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户外运动、山地游憩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玉佛寺佛禅文化养生区

玉佛寺佛禅文化养生区,项目占地面积859亩,建筑面积约37000平方米。主要包括:西服务区(佛禅文化产业养生 区)、东服务区(佛禅学院禅修养心区)和佛禅文化体验景观游览线三大建设内容,打造集特色住宿、健康疗养、佛禅文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健康主题疗养地。

“渡口记忆”三线建设文化特色街区

“渡口记忆”三线建设文化特色街区,位于东区大渡口街,全长约1千米,占地面积175.5亩,始建于1964年。这条街道见证了“三线建设”的历史风云,是攀枝花市开发建设时期的政治、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十三栋、老电影院、老邮电局、新华书店总店等建筑成为攀枝花开发建设和三线建设的岁月烙印。

荣誉奖项

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商贸物流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9年7月,东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24年2月29日,攀枝花市东区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生态县。

参考资料

东区概况.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4-03-06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自然地理.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4-03-05

东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1-06

建置人口.四川省情网.2025-01-06

区划代码.区划代码.2025-01-06

东区.四川省情网.2025-01-06

东区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5-01-06

密地火车站.铁行网.2025-01-06

攀枝花保安营机场.民航资料.2024-03-03

..2024-03-05

历史沿革.四川省情网.2025-01-06

东区荣誉.四川省情网.2025-01-06

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东区启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创建工作.攀枝花市人民政府.2024-03-05

攀枝花市东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攀枝花市人民政府.2024-03-05

命名由来.四川省情网.2025-01-06

【人文地理】地龙箐:一个村庄的消失与一座城市的记忆‖罗毅.【人文地理】地龙箐:一个村庄的消失与一座城市的记忆‖罗毅.2025-01-06

区委书记·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5-01-06

主任·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5-01-06

毛志强区长.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5-01-06

主席·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5-01-06

【数据发布】攀枝花市东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4-03-02

【数据发布】2023年攀枝花市东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2024-03-03

特色产业.特色产业.2025-01-06

公司概况.公司概况.2025-01-06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有限公司.2025-01-06

我市开展保安营机场改扩建研究论证工作.信用中国四川.2024-03-03

攀枝花保安营机场改扩建方案论证项目-公告.攀枝花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2024-03-04

摩梭婚礼.chinaquhua.2025-01-06

笮山锅庄.笮山锅庄.2025-01-06

攀枝花玉佛寺.攀枝花玉佛寺.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