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恕
郭忠恕(?-977年),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市人,五代十国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他兼精文字学、文学,善写篆、隶书和“八分体”,以楷书最为著名。郭忠恕的界画为世人推重,主要是画与山水画中有关的亭台楼阁、舟船车舆。《圣朝名画评》中评他的界画,为“一时之绝”,列为“神品”。他的画风画技在当时和后世有较大影响。
简介
郭忠恕7岁能诵书属文,举童子及第。后周广顺中(952)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由于争忿朝政,不久被贬为崖州司户,秩满去官,不复仕,纵放岐雍、陕洛间。入宋,官国子监主簿,益纵酒肆言,因讥讽时政,又遭流配登州,死于临邑途中。工画山水尤擅界画,楼观舟皆极精妙。所画重楼复阁建筑颇合规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准确精细。作石似李思训,作树似王维,每当自画屋木,王士元便给其补人物,合作颇为默契。兼精文字学、文学,善写篆、隶书。尤其“界画”为世人推崇。“界画”是随着山水画发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画与山水画中有关的亭台楼阁、舟船车舆。《圣朝名画评》中评他的界画,为“一时之绝”,列为“神品”。
工书,诸体皆能。曾有人得鸟迹篆,忠恕一见辄诵如宿习。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忠恕以篆古之笔溢为汉隶,独成高致。”传有《三体阴符经》、《汗简》、《佩》等书。其画风画技在当时和后世有较大影响。
主要作品
著作
著有《三体阴符经》《汗简》《佩觽》《论八分书》《论古文》《论书体》《古今尚书》《说文字源》等。其中,《佩觽》三卷,阐明了文字的变迁,考证了传写的错误。《汗简》收集了七十一家著作中所记古代文字字形,依《说文解字》部首编次,是较早期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三体阴符经》高185厘米,宽87厘米,北宋干德四年(966)立。此碑由郭忠恕书,安祚刻石。
绘画
作品有《雪霁江行图》《明皇避暑宫图》《楼居仙图》《万松仙馆图》《九成宫图》《夏山仙馆图》《比干图》《盘车图》《尹喜问道图》《飞仙故实图》《九曜像》《织锦璇玑图》《湖天夏景图》《吹箫图》《临摩诘辋川图》《溪山行旅图》《避暑宫殿图》《山阴避暑宫图》《雪山佛刹图》《山居楼观图》《车栈桥阁图》《水阁晴楼图》《行宫图》《楼观仕女图》《滕王阁王勃挥毫图》《水磨图》《屋木图》等。其中,传世作品《雪霁江行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表现了雪后江上两只船上船夫忙碌劳作的情景,船的结构表现得精确无差,人物动态亦生动具体,富有生活气息。此图原应为一长卷,现已被割裂不全,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字。《明皇避暑宫图》立轴,绢本,墨笔,纵161.5厘米,横105.6厘米,藏大阪市立美术馆。
创作特点
郭忠恕擅长于山水画作,他绘制的房屋亭台、草木山石,布局精准,栩栩如生,以独特的雄奇之姿独树一帜。他笔下的多层楼阁,严谨合乎建筑法则。比如《楼居仙图》中,他所描绘的梁柱门窗,细腻传神,仿佛触手可及。他的山水画作更是价值连城,令人难以求得。当时安陆郡的知府对他的画作爱不释手却求之不得,于是想出了一个计策:将细绢偷偷交给寺庙里的和尚,等待郭忠恕喝醉时请他作画。在郭忠恕酒醉之时,和尚便让他将墨汁泼洒在细绢上,之后郭忠恕再以其特有的技巧,根据墨汁的深浅,慢慢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形态。
郭忠恕擅长书法,各种字体均能驾驭。据说他曾看过一种古老的鸟形篆书,一眼便能背诵,仿佛早已熟练掌握。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一书的《书概》篇中赞颂道:“郭忠恕将篆书古朴的笔法巧妙地转化为隶书和行书,自成一格,达到了高雅的境界。
摘文
《宣和画谱》中说,“三百年之唐历五代十国以还,仅得卫贤以画宫室得名。本朝郭忠恕既出,视卫贤辈其余不足数,如忠恕之高者,岂复有斯人之徒?”他的“界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雪霁江行图》卷,界画精工,人物生动,上有宋徽宗题识,确信为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皇避暑宫图》轴,绢本,墨笔,纵161.5厘米,横105.6厘米,传为忠恕所作,其宫殿楼阁描绘精密工致,法度严谨,藏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佩觽》三卷,阐述文字变迁并考证正传写错误。又汇编古文字《汗简》,为研究古文字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参考资料
郭忠恕:书画千金难求 作品流传至今(洛阳名人传).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