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画谱
《宣和画谱》是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撰成于宣和二年(1120年)夏天。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宋徽宗,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
创作背景
宋朝自建国初期,即重视开展古书画搜访工作。徽宗时,内府收藏日趋丰富,于是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以备查考。
《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赵佶,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内容简介
全书共20卷,著录宋徽宗时宫廷所藏的魏晋以来历代绘画作品,共计画家231人,作品6396件。按题材分为10门:道释49人,人物33人,宫室4人,番族5人,龙鱼8人,山水41人,畜兽27人,花鸟46人,墨竹12人,蔬果6人。此书的体例是每门先作叙论,其次是画家评传,包括籍贯、仕履、才具、学养、擅长、故实等,传后再具列作品目及件数。其中卷十二〈山水门〉第三还提及日本国画。体例有总序、叙目、小序,分门、序、传、目等,每类前有叙论,开列画家之名,继之小传,内容上有自相矛盾之处。《宣和画谱》并没有收录《清明上河图》以及《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等名画。
作品特色
就书中所阐发的绘画思想而言,并无多大创造性,此书确实不以理论见长,但其编写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色。
1. 历来绘画中,礼教性与宗教性就很难统一,而《宣和画谱》中则认为道释像与儒冠风仪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让人看出在宋代三教合一的态度下,孔子和庄子相调和,所造就的儒道互补理论在绘画领域的表现。
2. 宋人没有唐人因国势强盛而自然生出的气度,而以传统的夷夏观立论,不无歧视之意。但游牧民族在与汉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却经常处于优势地位。北宋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武力不济,就在《宣和画谱》成书不久后,女真南侵攻破开封,宋徽宗与赵桓都成了金兵的俘虏,大量文物被焚或被掠,“尊中原地区化原之信厚”成了极大的讽刺。
3. 山水论述中表现了其受文人画影响的特点。所列名家中将郭熙与王诜二人共列,既反映出此文作者的进化观,也可看出取郭、王二人,是承认了院画与文人画结合的作品风格,后面所评的或失之工或失之拙,可也证工、拙之间且富文人气的作品最为所尚。
4. 由于此书的官方性质,所论多衍化上古所论及孔子思想,其所发的绘画有补于世,而非审美意义的见解也可看做是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绘画功能论的延伸、发展。
5. 《宣和画谱》将墨竹专列为一体,是由于其是文人画擅长的题材,且几乎为文人所专有,因而顺应其发展所为。这种对文人画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见此书的包容性。
6. 《宣和画谱》还常引儒家经典论述以见权威性,为的是提高绘画作为“小道”的地位。因为我国以文体定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更在“文”之下。提高绘画的地位就是提高画家的地位。所以也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而非单纯的迂腐之论。
7. 另外,虽说画院最重形似,而《宣和画谱》论画则贯穿着神似高于形似的思想,透出以“气韵生动”为标准来衡量绘画高下之意。
刊本演流
《宣和画谱》出版年代约于赵构时代,另有姐妹作品《宣和书谱》。然终两宋之世,此二书绝少有人提及,其最早版本已佚。元大德六年(1302年)吴文贵的杭州市刊本是第二次刊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杨慎第三次刊印,清代张海鹏收录于《学津讨原》。
作品影响
《宣和画谱》产生的时期,正值北宋画院制度最完备,院画创作达到高峰之时,也是最高统治者对历代绘画名作尽力搜罗、库充最富的时期。凭借这种种条件,才成就了这一著作,作为官方之著,理论的创新或许不算多,而其著录之完备,篇幅之大,却不失为巨著,对了解、研究绘画史有不可忽视的功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