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拉丁学名:Pudu puda;英文名:Southern Pudu),又名南普度鹿,‌为偶蹄目鹿科普度鹿属动物。

智利巴鹿为世界第二小鹿科动物(仅次于北方普度鹿Pudu mephistophiles,大于矮马鹿Mazama chunyi)。肩高:35-45cm;体长:≤85cm;体重:6.5-13.5kg(雄性平均比雌性重约1kg)。幼体每日增重53克,至成年体重停止。仅雄性具角(角长60-90mm)。智利巴鹿分布于智利南部‌(Chiloé岛数量多于智利大陆)及‌阿根廷西南部‌‌。主要栖息于‌温带湿润雨林‌。昼夜均活跃‌,但会在午间休息并梳理毛发;活动高峰期为清晨、傍晚及深夜(避开正午高温)。为食叶动物(Browser)‌,高度选择性地取食蕨类、乔木、藤本、草本及灌木的‌新生叶片‌。

南美洲、北美及欧洲的动物园与私人机构将智利巴鹿作为观赏物种;历史上存在合法与非法的智利巴鹿皮毛贸易及狩猎活动;作为濒危物种研究模型,可用于支撑行为学与繁殖生物学的研究。2016年,智利巴鹿(Pudu puda)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分类

智利巴鹿(Pudu puda)属于偶蹄目鹿科普度鹿属。普度鹿属常见的动物种类有北方普度鹿(Pudu mephistophiles)、智利巴鹿(Pudu puda)。

形态特征

‌智利巴鹿为世界第二小鹿科动物(仅次于北普度鹿Pudu mephistophiles,大于矮马鹿Mazama chunyi)。肩高:35-45cm;体长:≤85cm;体重:6.5-13.5kg(雄性平均比雌性重约1kg)。幼体每日增重53克,至成年体重停止。短腿圆臀(区别于其他鹿科动物的高耸臀部);细长蹄部具‌趾间腺‌(包裹于深囊结构);颅骨长度134-155mm,颧宽64-70mm,鼻骨宽31-44mm。齿隙(diastema)长35-43mm;门齿冠部呈矩形;齿式参考鹿科典型:门齿0/3,犬齿0/1,前臼齿3/3,臼齿3/3(共32颗)。仅雄性具角(角长60-90mm);9-12月龄首次生角,7月进入生长期(伴随‌黄体生成素(LH)‌与睾丸素水平下降);11月角质硬化(激素回升),南半球夏季脱角。

‌性二态与毛色‌

雄性略大体型与角部外,两性外形高度相似;雄性龟头形态类似白尾鹿属(空齿鹿属)。成年体:深红褐色(个体间及季节间存在色差);幼体:背侧具3列浅色斑点(8周龄后消失);春秋两季换毛(圈养个体9月换毛后毛色加深)。与北方普度鹿相比智利巴鹿体型更大,腿部更长;耳部与下颌具红色斑纹(北普度鹿耳、面部及四肢呈黑褐色);具显著‌眶前腺‌(北普度鹿无此结构)。

分布

分布范围

智利巴鹿分布于智利南部‌(Chiloé岛数量多于智利大陆)及‌阿根廷西南部‌‌。历史分布范围:南纬35°至53°之间,北以‌马乌莱河(Maule River)‌为界,南至‌奇洛埃省。当前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但具体数据未明确‌。

栖息环境

智利巴鹿主要栖息于‌温带湿润雨林‌。

习性

活动模式与适应性‌

智利巴鹿昼夜均活跃‌,但午间休息并梳理毛发;清晨、傍晚及深夜(避开正午高温)。会有嬉戏行为‌,包括跳跃、奔跑、模拟打斗;自我梳理‌:舔舐毛发,用门齿梳理皮毛;智利巴鹿偶尔会以鹿角摩擦树木,牙齿啃刮植物表皮。风速增强时活动增加(可能因‌热不耐受‌);圈养个体表现出对多种温区的适应性。南半球春夏季遭遇持续低温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季节性升高,代谢率相应调整‌。

‌社会等级与领地行为‌

雄性等级‌可以分为优势密尔沃基雄鹿队\u003e从属雄鹿\u003e亚成体雄鹿;雌性内部亦存在层级差异;优势雄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睾丸素水平显著高于从属个体。体型相近雄性相遇易爆发争斗(致死性攻击);优势个体会持续追逐从属者直至其力竭,并尝试前肢击打或撕咬。‌智利巴鹿的顺从姿态‌表现形式为平躺伸颈、蜷缩垂尾、低头避视;智利巴鹿的威慑姿态‌表现形式为鹿角指向对手、昂首静止、低头预备冲撞;智利巴鹿也会以侧身的方式进行威慑‌,表现形式为弓背重心后移,尾平举,眶前腺搏动,耳直立。

‌家域与独居性‌

‌智利巴鹿的家域范围差异显著,单研究记录为16-26.1公顷,另一研究显示2-200公顷;智利巴鹿以独居为主‌,偶见2-3个体短暂集群觅食。智利巴鹿具高度‌领域性‌,雄性会攻击并杀死同性入侵者;家域大小与资源丰度及种群密度相关。

饮食习惯

智利巴鹿依赖‌固定路径网络‌在栖息地内移动,日间多次往返于觅食区与隐蔽区;偏好‌林缘或林窗地带‌的幼嫩植被,避开森林深处(可能与捕食风险规避相关)。智利巴鹿‌为食叶动物(Browser)‌,高度选择性地取食蕨类、乔木、藤本、草本及灌木的‌新生叶片‌;可‌后肢站立‌或借助倒木攀高(最大高度约1.2米),扩大取食范围。智利巴鹿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引入物种:欧洲狍(Capreolus capreolus)、黇鹿(Dama dama)及欧洲野兔(Lepus europaeus);智利巴鹿的竞争压力集中于幼嫩植物资源的季节性短缺期(如南半球冬季)。智利巴鹿为典型‌四室胃反刍亚目‌,食物平均消化时长为‌29.9小时‌(野生个体数据);消化效率与高纤维植物耐受性低于大型鹿科物种。‌智利巴鹿会优先选择高水分、低纤维的幼叶与浆果,适应温带雨林湿润环境;雨季依赖蕨类与真菌,旱季转向树皮与木质部;过度依赖水果易导致消化道酸中毒,需严格控制糖分摄入。

沟通与感知

智利巴鹿通过持续嗅闻、啃咬及舔舐周围物体获取环境信息;智利巴鹿嗅探后上唇翻卷,将气味分子传递至‌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以解析化学信号。智利巴鹿的眶前腺(Preorbital Glands)位于深泪窝内,腺体分泌物含‌信息素(Pheromones)‌;智利巴鹿以头部摩擦物体(如树干、岩石),常见于‌领域宣示(Dominance Display)‌、求偶或应激状态。‌雄性‌智利巴鹿排尿时后肢微张,尿液喷洒至地面或植被;雌性‌智利巴鹿排尿时后肢下蹲,尿液直接落于地面。智利巴鹿的排泄物释放个体身份、繁殖状态及领地信息;圈养观察:雌性排尿可吸引雄性,后者通过舔舐尿液评估其发情状态。‌雄性以鹿角摩擦树干,混合‌眶前腺分泌物‌与树皮物质,形成长期气味标记。

智利巴鹿的嗅觉通讯系统高度特化,与其‌独居性(Solitary Lifestyle)‌和‌隐蔽习性(Cryptic Behavior)‌密切相关。通过气味标记,个体能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传递领地边界、繁殖状态及社会等级信息,这种策略显著降低了因视觉暴露导致的捕食风险‌。

防御行为

①主要天敌:美洲狮(Puma concolor)‌:智利巴鹿是智利美洲狮最重要的猎物之一‌。其他捕食者‌:狐类(如灰狐Dusicyon griseus)‌;小型猫科(包括南美虎猫Felis guigna和山原猫Felis colocolo)‌;大型鸮类(雕鸮Bubo bubo)‌。②‌家犬威胁‌‌:攻击与致死‌:智利南部家犬(Canis familiaris)数量激增,直接导致智利巴鹿遇袭和死亡案例增加‌。间接影响‌:疾病传播(如犬瘟热寄生昆虫感染)‌;资源竞争(争夺栖息地与食物)‌。③‌防御行为与局限性‌:躲避策略‌:遭遇威胁时,智利巴鹿会藏匿于狭窄的地洞或岩石缝隙中‌。生理限制‌:因耐力较差,难以摆脱家犬的持续追击‌;短距离冲刺后易力竭,被捕食风险显著升高‌。

美洲狮作为顶级捕食者,其种群动态直接影响智利巴鹿的生存压力‌;而家犬的扩张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智利巴鹿栖息地的干扰加剧‌。

生长繁殖

繁殖行为特征‌

‌因智利巴鹿行踪隐秘,其繁殖与交配系统的认知主要基于圈养个体观察‌。该物种采用‌一夫多妻制交配系统‌,野生种群中个体常在秋季形成配偶对并交配。雄性通过嗅舔判断雌性发情状态,随后以低伏姿态接近;交配前会进行腹股沟轻触、侧身摩擦及理毛等互动。‌雄性在3天内多次骑乘雌鹿,每次交配仅持续2-3秒。

智利巴鹿集中于南半球秋季(4-6月),妊娠期约7个月,可能存在‌延迟着床‌现象‌;研究数据差异显著(197-223天),远长于体型更大的鹿科物种;幼崽多生于南半球春季(11-1月),单胎为主(占比约75%),双胎率可达20%‌;雌性终生平均产仔3.88只,属‌季节性多次发情繁殖者‌(发情周期约11天),周期受光周期与食物质量调控。

‌雄性生殖生理‌

促卵泡激素(FSH)与睾酮(Testosterone)年内出现两次峰值,推测与鹿角矿化及发情行为相关;另一研究指出促黄体生成素(LH)与睾丸素呈双峰,而FSH与催乳素(Prolactin)仅单峰‌;雄性皮质醇水平在交配季(3月)与8月达峰值,反映应激压力与繁殖竞争关联‌。精子生成(Spermatogenesis)仅在交配季显著增强,雄性年有效生育期约7个月;睾丸体积在激素峰值期膨大,提示繁殖适应性演化‌。

‌育幼策略与发育阶段‌

幼崽出生即具视觉能力(睁眼)、可自主站立,体高约20厘米,体重\u003c1公斤;哺乳行为‌:母鹿舔舐幼崽并吞食胎盘,产后1小时内允哺乳;乳汁含高钠钾(适应山地环境渗透调节);断奶过程‌:圈养观察显示幼崽30日龄仍可吮乳,60日龄遭母体拒绝;野生种群平均断奶期为1.8月(体重达3公斤)‌。幼鹿约8月龄脱离母体独立,因独居习性需开拓新领地;扩散行为减少近亲繁殖风险,但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威胁‌。

‌繁殖调控待解问题‌

若雌鹿4-6月未受孕,可在11-1月(雄性二次激素峰期)再次排卵,此繁殖调控的分子通路尚未明确‌;育幼投资数据多来自圈养个体,野生种群母幼互动模式及生存压力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生态作用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种类

消化道线虫‌

包括捻转血矛线虫(Trichostrongylus axei)、结节线虫(Oesophagostomun venulosum)、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spp.)、古柏线虫(Cooperia spp.)及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p.)。

节肢动物‌

蜱类(如南美硬蜱Ixodes taglei及Ixodes stilesi)、虱类(山羊毛虱Bovicola caprae及Solenopotes binipilosus);其他‌: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肉孢子虫(Sarcosystis spp.)及带绦虫(Cysticercus tenuicollis)‌。虱类感染可能源于与山羊(盘羊属 hircus)的意外接触,反映人畜共患病风险;真蜱目寄生率与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呈正相关(智利瓦尔迪维亚森林研究,2019)‌。

‌生态功能与植被互作‌

智利巴鹿偏好智利南洋杉南洋杉属 araucana)嫩枝及香桃木(Myrceugenia spp.)叶片,抑制部分原生植物优势度;幼苗传播‌:通过粪便扩散幼苗(如南美假山毛榉南青冈属 spp.),但可能促进入侵植物(如欧洲黑莓Rubus ulmifolius)扩散‌。智利巴鹿在密灌丛中开辟直径约30厘米的通道网络,可供黄胸鼠(Oligoryzomys longicaudatus)及达尔文狐(伪狐属 fulvipes)幼崽躲避捕食者;通道结构减少林下植被密度,间接影响土壤湿度与微生物群落‌。

‌入侵物种与保护挑战‌

‌若智利巴鹿过度消耗原生植物,可能为入侵物种(如德国黄菀Senecio inaequidens)腾出生态位;研究案例:新西兰引入鹿类导致本土植被退化,需警惕类似情景。美洲狮(Puma concolor)捕食压力可调节智利巴鹿种群密度,间接维持植被动态平衡;建议在保护区周边设置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管控区,降低寄生昆虫跨物种传播‌。

保护

2016年,智利巴鹿(Pudu puda)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智利巴鹿为南美洲温带雨林特有小型鹿科动物;2008年基于标准A2cd+3cd(栖息地缩减+种群衰退)被列为‌易危(渐危种)‌。过去500年间,其核心栖息地(原生温带森林)面积缩减近50%(Lara et al.,2012);近12-15年(3个世代),因栖息地丧失、家犬捕食及道路撞击等威胁,种群累计衰退约20%,且将持续下降‌;分布范围\u003e20000km²(Pavéz-Fox \u0026 Estay,2016),但呈高度破碎化;现存个体数推测\u003e10000只,但缺乏系统监测数据支撑。若持续衰退达30%或符合A2cde+3cde标准(复合威胁下的快速衰退),则需列为易危;当前衰退率接近但未达易危阈值,故修订为‌近危(Near Threatened)‌(IUCN 红色 List,2023)。

智利巴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禁止所有商业性国际贸易;阿根廷‌:全国范围禁止猎捕(《第22.421号法案》);在国家公园内被列为“特殊价值物种”(《第284/91号决议》);智利‌:依据《第5/1998号农业部法令》全面禁猎;2007年《第151号内政部法令》将其列为‌易危物种(渐危种)‌。

在阿根廷‌,98%的智利巴鹿保护区分布点位于国家公园内;在智利‌,保护面积普遍超过维持500个体所需最小值;私人保护区贡献显著(如瓦尔迪维亚海岸保护区、坦陶科、普马林等),累计保护数十万公顷温带森林。瓦尔迪维亚海岸保护区‌将智利巴鹿列为旗舰保护物种;实施家犬管控、森林恢复与牧场管理策略。国际谱系记录‌(1966-2013):累计登记1159只智利巴鹿被圈养,2013年存活122只(分布于40个机构);ZIMS系统数据‌(2016):全球136只个体登记;在智利,2010年估计有295只智利巴鹿被圈养。圈养个体用于支撑繁殖生物学研究(如发情周期、人工授精技术);关键成果包括激素调控及圈养行为学。

用途

宠物

南美洲、北美及欧洲的动物园与私人机构将智利巴鹿作为观赏物种。

‌皮毛与肉用‌

历史上存在合法与非法的智利巴鹿皮毛贸易及狩猎活动。

‌科研

智利巴鹿作为濒危物种研究模型,可用于支撑行为学与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危害

①‌寄生昆虫传播‌:智利巴鹿携带真蜱目(如南美硬蜱Ixodes taglei)、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等,可感染人类引发莱姆病、舌形虫病;②病毒与细菌‌:智利巴鹿有感染口蹄疫、牛瘟病毒(Bovine pestivirus)及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败血症的案例,威胁食肉人群健康。

参考资料

Pudu puda.animaldiversity.2025-04-05

Southern Pudu.iucnredlist.2025-04-05

Pudu.animaldiversity.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