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者理想藏书》是王余光于1999年撰写,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旨在满足时代读者的需求,推荐中外经典名著,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推荐者与外国推荐者在对外国名著的看法上的差异。该书可作为构建家庭藏书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随时浏览的枕边书。
内容介绍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阅读中外名著。哪些书才是最应读的中外名著?有人将胡适等开过的共80个推荐书目做了一次统计,排列出《中外名著排行榜》。这就是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的新颖之处。它会循序渐进地向你介绍最应读的中外名著。
本书作者将胡适、钱穆、鲁迅、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毛姆、托马斯·曼,近年来北京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教授等开过的共80个经典书目做了一个统计,排列出《中外名著排行榜》。以这个《中外名著排行榜》为依据,给中国读者推荐理想的藏书,分首批推荐、二次推荐、三次推荐三个层次。作者对最切要的首批推荐、二次推荐图书共800余种名著作了提要,取材严肃,晓畅可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科技等多种领域,侧重传统经典和近代名著,优秀的当代作品也包含在内。一册在手,既可作为构建家庭藏书的参考读物,又可作为随时浏览的枕边书,一窥中外经典名著的大略。
◆目录
1,中国小说(上篇)
2,中国小说(下篇)
3,英国小说
4,法国小说
5,俄苏小说
6,美国小说
7,其他国家小说
8,中国散文
9,中国诗歌
10,外国诗歌
11,戏剧
12,外国其他文学体裁
13,中国文学合集(上篇)
14,中国文学合集(下篇)
15,中国文化
16,中国文学理论与艺术
17.外国文化、文艺理论
18.中国历史(上篇)
19.中国历史(下篇)
20.外国历史
21.外国人物传记
22.天文、地理、游记
23.中国哲学(上篇)
24.中国哲学(下篇)
25.中国学术
26.外国哲学(上篇)
27.外国哲学(下篇)
28.宗教
29.伦理学
33.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法律34.外国政治、军事
35.外国经济
36.外国法律
◆序言:书的选择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清代学者王鸣盛就曾说过:"t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t(《十七史商榷》卷七)。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学文科的大学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要能满足时代读者的需要。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t文不对题"t。30年后的195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t古代重要著作"t,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Harace Shipp),不加时间地域与主题的限制,只就"t最重要的书"t,选出十本"t震撼世界的书"t,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公共图书馆学家唐斯(Robert B.Downs)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t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但这些书还是被"t略去了"t。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C.Fadiman)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作者在该书的《前言》里坦陈:"t我所读过的东方典籍,并不能在我心中燃起火焰。这也许是因为世界观的限制所致。我曾试读紫式部(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可兰经》、《一千零一夜》、《圣薄伽梵歌》、《奥义书》以及其他十余种东方古典,都不能获得乐趣。因此,老实说,我无法论述这些典籍。"t就我们所知,汉籍很早就在东南亚流传并发生广泛影响。17世纪以来汉籍被译介到欧美逐渐增多,在文学、哲学、思想等多方面都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这些中国典籍仍然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t世界观的限制所致"t。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t欧美中心论"t的影响的。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四份目录:《中国名著排行榜》、《外国名著排行榜》、《中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外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这些书目不带有我们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荐名著方面,应该说更加公允、准确与客观。依据上述排行榜,我们看到,在中国著作中,排名第一是《诗经》(几个月前,我读到一位红学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不读《红楼梦》,就不配做一个中国学人。从这个排行榜来看,《红楼梦》并不像这位红学家所说的那么重要),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外国著作中排名第一。这两种作品都是用韵文写成的,看来韵文更受人们的欢迎。当然,仅仅是韵文还不够,这要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不是真正优秀的。
就被推荐的中国著作而言,排在前十名的是:
《诗经》《全本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
这十种书都是公元前的著作,最晚成书的《史记》距今也有2000余年了。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珍古典重基础的心理。长期以来,中国学人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上这些著作,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同时,正如韩国学者韩仁熙、李东哲所说,这些"t古典名著,都反映出古代生活与文明,并历代而下,不断被加入新的阐释和理解,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而许多求知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正是依靠这些阐释和理解建构起来的"t(《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韩文本译后记,汉城:知永社1993年)。这些书之所以被推崇,它们也有别于那些畅销书。时下出版界总乐于追求浅易、有趣与可读性强的读物,并不注重书的深度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度。相反,这些被推荐的书内容艰深,也谈不上有趣,但其思想、内容或概念被广泛传播,不少人是通过"t二渠道"t(如介绍性书籍、译本、媒体或课堂)去了解它们而非阅读原书的。因而,这些书在现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就被推荐的外国著作来看,排在前十名的是:
莎士比亚作品《圣经》《对话录》(柏拉图)《荷马史诗》《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红与黑》(斯汤达)《草叶集》(惠特曼)《神曲》(但丁·阿利吉耶里)
以上十种除《物种起源》外,都可以被看成是文学作品。在我们收集的这80种推荐书目中,54种中国书目共推荐外国著作800余种;26种外国书目,若除去汉学家鲁惟一的《中国古代典籍导读》,其余25种只推荐了中国著作2种(《老子》与《论语》)。对于外国名著,中国推荐者与外国推荐者有不同的看法。就中国书目中推荐的外国著作,依推荐次数的多少,可列出一份《中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目录,排在前十名的是:
莎士比亚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本)》(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红与黑》(斯汤达)《神曲》(但丁·阿利吉耶里)《对话录》(柏拉图)《荷马史诗》《简爱》(夏绿蒂·勃朗特)《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同样,我们也列出了一份《外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目录,排在前十名的是:
《圣经》莎士比亚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对话录》(柏拉图)《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草叶集》(惠特曼)《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荷马史诗》《蒙田随笔》(米歇尔·德·蒙田)
以上两个目录,除莎士比亚作品与《对话录》两种相同外,其余8种都不同。中国推荐的十本书中没有美国人的书,外国推荐的十本书中有3本美国人作品(当然,这也与我们所收外国书目的国别不平衡有关)。对法国人,中国推荐者更喜欢斯汤达与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外国推荐者则更喜欢蒙田。同是俄苏作家,中国推荐者欣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而外国推荐者则更看重列夫·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外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目录中列第1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