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剑鸻
长嘴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haradrius placidus)属中小型涉禽。基、颏、喉、前颈白色;眉纹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前部具黑色带斑;上体灰褐色。后颈的白色领环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带。下体余部皆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淡褐色,近梢一段转为白色。嘴峰黑色。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外形特征
成鸟(繁殖期):前额白色直抵嘴基部;白色眼纹向后延伸。头顶前部具有较宽黑斑,后部灰褐色;眼先和眼下的暗褐色窄带后延至耳羽;后颈的白色狭窄领环伸至颈侧与颏、喉的白色相连,其下部围绕一狭窄的黑色胸带;黑胸带在胸部变得稍微宽阔。背、肩、两翅覆羽、腰、尾上覆羽、尾羽灰褐色。尾羽近端部渲染黑褐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有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与大覆羽羽端的白色共同形成淡淡的翼斑。胸、腹及翅下覆羽、腋羽、尾下覆羽皆纯白色。两性的羽色和大小均相似。
成鸟(非繁殖羽):胸带经常是灰褐色。身体其他黑色部分也是如此,在更换飞羽期间,羽色灰暗。背羽和两翅覆羽具棕黄色羽缘。
亚成鸟:与非繁殖期的成鸟极其相似,缺少黑色的头斑,胸带亦不黑。眼纹黄褐色。上体的羽毛密布棕黄色羽缘。
虹膜黑褐色;眼睑黄色,形成比较细的黄色眼圈。嘴黑色,下喙的基部略有黄色;胫、跗和趾土黄色或肉黄色,爪黑色。
与剑鸻相比,长嘴剑鸻体型明显较大,嘴峰较长;上喙无黄色;前额基部白色而非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7~77g,♀60~81g;体长♂184~232mm,♀185~242mm;嘴峰♂19~22mm,♀19~23mm;翅♂130~146mm,♀136~146mm;尾♂72~87mm,♀74~185mm;跗蹠♂30~33mm,♀31~34mm。
栖息环境
喜活动于内陆水域附近的沼泽、河滩、田埂上。在中国云南、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分布至海拔2600米以上。
生活习性
河北省为夏候鸟,只有少数留下越冬。多单个或3~5只结群活动。食物为半翅目、鞘翅目昆虫、蜘蛛、植物碎片和细根等,包括小虾、昆虫、淡水螺、鳞翅目幼虫、蚂蚁、苍蝇、蚯蚓等。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不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俄罗斯联邦,泰国,越南。
旅鸟:孟加拉国,文莱,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
中国分布
北京(密云区、十三陵水库、怀柔区、延庆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周口店镇、通州区)、天津市(汉沽区)、河北省(易县、井陉县、涞源县、清东陵、澎城、遵化笔架山、北戴河区)、山西省(垣曲县)、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扎赉特旗一绰尔河流域、扎兰屯市)、辽宁(本溪、宽甸、丹东、大连、盖县、兴城)、吉林(安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乌苏里江)、山东(广饶、泰山、青岛市)、河南省(孟津、商城)、重庆市(城口县、巫山、綦江、南川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双流区、南充市、万源市、南江县、乐山市、峨眉山市、青神县、昭觉县、雷波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米易县、会东、宝兴县、巴塘、雅安)、陕西(太白、周至、佛坪、洋县、西乡、汉中、渭河、汉江)、甘肃(天水、武山)、青海、宁夏(六盘山)
旅鸟、地方性繁殖鸟;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岛)、江苏省(南京、浦口区、大丰区、射阳县)、浙江省(遂昌县、象山县、宁海县、仙居、海宁市、湖州市、杭州市)、安徽(黄山市、歙县)、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湖北(安庆市、宜昌市、江汉湖群)、江西(婺源、广丰、鄱阳湖)、湖南(浏阳)、广东、广西(桂西南缘、沿海红树林地区)、贵州(威宁、清镇、都匀、兴义市、印江、罗甸县、惠水、江口)、云南省(昆明市、路南、景东、澜沧、腾冲市、宁泸沽湖、富宁县、瑞丽市、河口)、西藏自治区(波密、易贡湖、错那市、米林、林芝市、朗县、昌都)、台湾(台北市、台南)、香港等(旅鸟,冬候鸟)。有时会留在河北省越冬。
繁殖方式
5月中旬开始在河岸平滩上营巢,保护色极好;每窝产卵3~4枚,产于卵石滩凹陷处,无任何铺垫物。卵呈圆锥形,黄色沾红,具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此鸟在甘肃省有繁殖,属于留鸟。繁殖于河北西北部的山前地带。
保护级别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