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布库

布库

摔跤的满语叫布库,也叫撩脚或撩跤、跤,是由满族古代游戏"骑马打仗"演变而来的。着短袖跤衣,摔倒着地即分输赢。“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伺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简介

满语“布库”意为“摔跤常胜者”。双人布库是由满族古代游戏、骑马、打仗、演变而来的。比赛时在地上划出一个圆形角斗区,参赛者分为两个队,每队各二人。比赛时,一人背着另一人。比赛开始,各队接近对方,背在背上的人相互争斗,设法把对方推出场外或把对方从背上拉下来,以此决定胜负。该项运动也可以多人的多组对抗,属传统体育。满族摔跤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女真人的“拔里速戏”,而“拔里速戏”则由辽朝文化中沿袭而来。清朝时期,皇帝对布库特别重视,曾设立善扑营选拔优秀力士二百名,按等级分为头等、二等、三等,进行军事训练以及同蒙古各部竞赛。

摔跤

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在女真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就有“摔跤赌羊”的习俗。《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杰传》:“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土角力赌羊,辄胜之。”清王室在建立大清国之后,与蒙古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联欢宴会,便有力士摔跤表演作为娱乐。皇太极曾赐封蒙古族的摔跤手为勇士巴图鲁称号,并叫他们传授蒙古的摔跤技艺。可能是有人对这么高的奖赏不够心服,皇太极又赐给他们豹皮长袄、黄红眼鹦鹉长袄、虎皮袄各一件。并说以后如有“不呼所赐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满文秘档·太宗赏三力士》)。可见,在清王室入关之前,蒙古族摔跤技艺尤胜满族。在入关之后,清王室以天下之富提倡摔跤,摔跤技艺便大大超过了蒙古族。清王室昭报所著的《啸亭杂录》卷二中记载:顺治,蒙古喀尔喀部派遣使臣入朝,带来了草原上最好的摔跤手,在理藩院招待的宴会上进行摔跤联欢,清朝廷上的几个摔跤手都相继失败了。顺治帝听奏后很生气,下旨一定要召募高手赢回这一跤。当时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惠顺王,虽只有二十岁,却力大无穷,跤艺超群,但不便以王爷的身份与蒙古跤手比赛,便穿了侍卫的服装与之比赛,只一跤便“应手而仆”。顺治皇帝甚为高兴,“赏费无算”。康熙帝在木兰建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之后,每年行围都要和蒙古各部台吉举行联欢,有所谓“赛宴四事”,即诈马、什榜、布库(即摔跤)、教跳,“布库不如御前人,而诈马乃其长技也”。这表明了,清王室在统治全国之后,重视摔跤活动,摔跤技艺大大超过了把摔跤当作是“男子三项竞技”的蒙古族

历史演变

布库的满语本意为“摔跤手”“大力士”,词语源自蒙古语“搏克”(бөх),在清朝时期通常汉译为“撩脚”,此外还有“布库之戏”、“布库戏”、“演布库”、“摔跤”、“角抵”、“相扑”、“相搏”等不同别称。满族摔跤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女真人的“拔里速戏”,而女真人的“拔里速戏”则由辽朝文化中沿袭而来。由于契丹同蒙古的渊源使得此项运动本与蒙古式摔角——搏克无太大差别。至后金建立,统治者大力提倡演布库,起初目的并非娱乐,而是军事训练。当时演布库的著名力士均是蒙古族,后金同蒙古各部进行摔角比赛时所派之人也都是蒙古人。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令满洲、汉军士卒一同演练布库,即便亲王,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一同练习。此后,满洲布库才开始崭露头角。清兵入关、满族入主中原后,每年木兰围猎,蒙古各部朝贡之时,皇帝必令满洲力士与使团的蒙古力士进行比赛。镇国公塞曾在比赛中力挫蒙古国的使者。到了乾隆,布库的娱乐成分逐渐增多。爱新觉罗·弘历每年于承德避暑山庄或北京圆明园高山水长楼前与蒙古各部进行比赛。此时的满洲力士人才辈出,已一改清代的弱势,从整体实力上超越蒙古力士。但到了清末,满洲力士的实力大幅下降,又明显不如蒙古了。

技法与服装

布库虽为徒手相搏,但技法的关键在于脚力,因此脚力的大小对于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比赛中,一方倒地即判为负。清朝时期布库的跤衣是白布短衫,窄袖,衣领及前襟都用七八层布严密缝制而成,非常结实。宣统退位,民国成立之后,布库技法融入中国式摔跤之中,成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北京摔跤完全承袭清代善扑营的布库技法。此外,天津摔跤也受布库技法影响很大。

知名人物

历史上较为知名的布库有大五格、海秀、大祥子和小布库等等。大五格和海秀是乾隆的善扑营头等布库,有无敌之称,爱新觉罗·弘历亦能知其二人之名。大祥子本名失载,因其身体格外魁梧、力过人,因此都称他为“大祥子”。他是咸丰年间善扑营的头等布库,由醇亲王奕从东北地区物色而来,后担任翼长,又因功逐渐升至记名副都统。小布库,又名小扑虎,是光绪年间有名的女摔跤手,八旗营房出身,平时喜好女扮男装,曾将大祥子摔倒在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