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来凤藤茶

来凤藤茶

来凤藤茶(Laifeng Vine Tea),中国湖北省来凤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来凤藤茶又称白茶、甜藤茶,俗称霉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大齿牛果藤种。来凤藤茶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来凤县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革勒车乡、三胡乡7个乡镇,每年4月至9月进行采摘,制作工艺繁琐,要经过采摘、选叶、杀青、多重发酵等21道工序。来凤藤茶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总黄酮平均含量≥20%,是已发现的自然和黄含量最高的植物。

来凤藤茶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抗菌、抗肿瘤、消炎、保肝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2013年,来凤藤茶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认证。

名称由来

客家白茶学名大齿牛果藤,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诗经》称之为古茶钩藤天宝陆羽在《茶经》中将其归为茅岩莓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发展

来凤藤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藤茶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食用野菜出现,‌并在《‌茶经》‌中被正式命名为藤茶。‌在明初的《‌救荒本草》‌中,‌藤茶被记录为一种可以救饥的食用植物。‌到了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提到了藤茶的食用价值。‌

饮用藤茶在来凤县民间有近千年历史,主要用途是土家人作为日常清热解毒、润喉利肺的一种土方子。上世纪50年代末(1959年),来凤县对野生茅岩莓茶进行了资源调查,面积约在2万亩。

1996年,本地医生向班贵偶然发现野生藤茶能有效治疗眩晕病,便将其采集晒干后放在药袋里,行医时就免费提供给村民饮用。后来,他将茅岩莓茶送至中国药科大学检测。经认定,藤茶中含二氢杨梅黄酮黄酮)达42%,还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他意识到了藤茶的保健功效,决定成立公司开发藤茶。经过上千次试验,向班贵用野生藤茶做出龙须、龙珠、龙凤、白露四个系列10多款产品,投放市场,带动周边农民经济。1996年开始,来凤县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野生茶家种”。1999年,来凤县就把茅岩莓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开发。之后加工企业和加工作坊得到蓬勃发展,来凤藤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到市场销售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2000年,由于需求增长野藤茶不够用,向班贵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试验“野转家”栽培技术。经过8年努力,最终攻克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野转家”,并确定每亩地最佳扦插株数为1200至1500株。2014年,来凤县出台了《关于加快茅岩莓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藤茶产业发展,成立了藤茶产业发展基金,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金融信贷、建设用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方面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支持政策。2016年,来凤县出台了对于自建茅岩莓茶产业基地的每亩给予600元的种苗补助,市场主体流转土地新建藤茶产业基地达到100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不高于300元的流转费补助、200元的培管补助、100元的硒肥补助。2017年,来凤县又出台了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茅岩莓茶产业的每亩给予1000元的补助,并对5个千亩以上藤茶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截至2023年,全县藤茶种植面积达8.63万亩,其中绿色食品产业基地5.25万亩,年产值15亿元,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藤”。

产地环境

来凤位于北纬30°和东径110°交汇处,为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向云贵高山地的过渡地带,属武陵山的余脉,全县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平均海拔681.75米。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时,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56天,气压16.2毫巴,相对湿度81%,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而来凤县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气候条件适宜茅岩莓茶生长,是藤茶生长的优势地区。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客家白茶,俗称莓茶(武陵特产)、金祈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大齿牛果藤种。在鄂、湘、川、黔、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武陵山区的砂石坡地。藤茶是被《本草纲目》遗漏的珍品,富含人体必须的17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及多糖等,是已经发现的自然硒和黄酮成份含量最高的野生植物,是药食两用纯天然植物。

来凤藤茶是多年来土家传统制茶工艺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土家民俗文化,来凤藤茶在民间流传应用已有数百年历史,来凤土家人饮用藤茶已有500多年历史,其味道甘甜悠长,他们称之为“神仙草、桑叶茶”。

营养价值

来凤茅岩莓茶有含有14种微量元素和17种氨基酸,以及植物黄酮(二氢杨梅黄酮)3.5g,植物黄酮含量是等量白果叶的110倍,蜂胶的45倍,三七的9倍,绞股蓝的15倍,杜仲茶的450倍。含硒量为0.0822mg/100g(硒抗氧化维生素e的500倍)。

来凤藤茶的主要功效包括“四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粘、降尿酸)和“四抗”(抗肿瘤,抗血栓,抗衰老,抗疲劳),以及“四调节”(调节肠胃,调节免疫力,调节血脂,调节睡眠)。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疾病。

加工工艺

来凤藤茶加工方法很多,不同的生产加工工艺,所生产的品质与质量也有很大差别。如:

(1)直接太阳晒干法:民间通常采用茎叶全株采摘,直接切成一寸左右的茶段,利用自然太阳晒干,这样加工生产的藤茶,全叶片状,表面无白色结晶体析出,直接用开水泡,色为淡绿色,味淡不醇,无回味,功能效果较差,需要清煮很长时间才能发挥效果。

(2)水煮杀青晒干法:同样采用茎叶全株砍采,切成一寸长的茶段,用沸水煮捞杀青后,晒干即为成品,这种加工方法生产的茅岩莓茶,半片状,色淡黄绿,有少许白色结晶析出,味带苦涩,这种方法最为方便,但经过水煮捞后,营养物质被大量流失,功能效果差。

(3)炒青摊晒法:选用枝叶为原料,用热锅杀炒青,炒至5成干再手工搓揉,然后在太阳底下摊开晒至全干,这种方法加工的藤茶,传统工艺掌握的难度较大,炒锅的时间和温度以及手法和晒干方法都决定了茶的品质。品质较高的茶叶呈现黑白相间的外形,白色结晶析出较多,且均匀,入口微苦,回味甘甜。

(4)炒青渥沤生产法:这种加工法有点像红茶的常规生产,选材是嫩枝叶,揉成条状后,进入渥沤间发酵一至二天,再散块入炒锅炒干至成品。这种方法加工的田婆茶,茶形条片状,黑白相间,经过渥沤有效成份丢失也最多,味淡甜,有回甘,且带一定的馊涩味,酸味较重,功能效果较差。

(5)物理生物工程:采用专用杀青锅在特定的温度,时间与环境下杀青,同时采用生物物理工程进行Caspase-3化转移技术进行有效转化,然后用炒干机二至三次分段炒至全干至成品,这种方法生产的茅岩莓茶,保持了藤茶的原汁原味,批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茶味好,色淡黄绿,略带少量藤茶结晶析出白点,茶味醇正甘甜,但这种方法缺少手工搓揉,营养物质不容易被渗泡出来。

(6)现代精加工工艺:是典型地企业化生产方式,既继承了传统手工制作的优点,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入口微苦,回味甘甜的特点,利用现代化GMP无菌车间进行隔离生产,采用流行的破壁工艺、专业烘烤、分离配对、紫外线杀菌等一系列国家质量生产规范。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茶,充分地发挥了藤茶的药理性,避免了珍贵原料的浪费,成分用量也得以标准化,食用起来也更安全。

饮用方法

来凤藤茶可用保温杯进行冲泡,用200~300毫升开水冲泡2~4包,冲泡10分钟后再饮用,茶包可反复冲泡3次,每天引用2~3次为宜。因水温、水量、茶叶数量、冲泡时间的不同,口感会有所不同。在冲泡来凤藤茶前,无需洗茶。因黄酮首次融水溢出率为70%,第一泡是饮茶的精华。

衍生产品

商业价值

2022年金祈藤茶牙膏正式走进中百佳乐家来凤县本地企业如凤鸣茅岩莓茶、旧司农园、酉凤来硒等,通过线上线下销售,2022年产值均突破了3000万元,藤茶真正成为来凤的第一主导产业。截至2022年底,来凤县共有藤茶种植面积8.2万亩,46个藤茶专业合作社,35家藤茶加工厂,精深加工生产车间5个,带动农户种植达10500户,藤茶牙膏、藤茶啤酒、藤茶咖啡等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正式投产,80多类产品中获绿色食品认证的30个,有机认证2个,藤茶综合产值达10.12亿元。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来凤藤茶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来凤县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革勒车乡、三胡乡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来凤茅岩莓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来凤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来凤藤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产品荣誉

2001年,来凤藤茶获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2年,来凤藤茶获中国芜湖国际名茶博览会铜奖、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称号。

2013年03月1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来凤藤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8年6月,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凤藤茶获本届茶旅节中国“名优茶”金奖。

参考资料

来凤藤茶.来凤新闻网.2024-01-1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北票金丝王大枣、黑水西瓜、吉林高粱酒、来凤藤茶、赤壁竹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3年第41号公告).中国质量新闻网.2024-08-22

来凤藤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来凤新闻网.2024-08-22

“藤茶之乡”为何“来凤”?.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4

湖北来凤:土家农民借藤茶一“叶”致富.新华网.2024-01-14

湖北来凤:一株藤茶“回甘”一方.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2024-01-14

【瞰见】来凤藤茶:从深居山林到走向世界 .搜狐中国新闻网.2024-08-16

【关注】“藤茶之乡”为何“来凤”?.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2024-08-16

来凤藤茶产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村网.2024-08-16

来凤县:藤茶出山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2024-08-16

来凤野藤“长”出10亿元大产业.央广网.2024-08-22

藤蔓揉出的美饮——藤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2024-08-22

藤茶富了万户农家.百家号.2024-08-22

湖北省来凤县藤茶:铺就武陵山区脱贫路.中国供销合作网.2024-08-22

【来凤藤茶 茶引未来】一分钟讲藤茶.搜狐网.2024-08-19

湖北来凤:一株藤茶 “回甘”一方.百家号.2024-08-22

来凤藤茶惊艳亮相上海 荣获2018年中国“名优茶”金奖.搜狐网.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