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法兰西——北京
仲夏法兰西——北京,是指法国文化年闭幕系列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由8个展览组成,主要展出油画及铜版画、摄影作品、画书及服饰等艺术作品。主办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法国文化通讯部。承办单位是中国美术馆和法国驻华大使馆。协办单位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展出时间从2005年7月30日至9月19日。
基本介绍
点击查看共29图展览城市:北京-北京展览时间:2005-07-30~2005-09-19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法国文化通讯部 协办单位:中央电视台书画院
展览前言
在多姿多彩,充满法兰西浪漫艺术气息的法国文化年期间,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获得空前的成功,成为“法国文化年”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时光流动,2003年10月—2004年7月在巴黎开始的“中国文化年”圆满结束之后。2004年10月在北京揭幕的“法国文化年”即将降下帷幕。在此之前,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法国系列艺术展,这一系列展事将成为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灿烂霞光。
法国文化年闭幕系列展的主办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法国文化通讯部。承办单位是中国美术馆和法国驻华大使馆。协办单位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展出时间从2005年7月30日至9月19日。
闭幕系列展由8个展览组成,首先推出的三个展览是“卢浮宫馆藏版画——法国版画400年”,“凡尔赛馆藏拿破仑·波拿巴油画及铜版画展(1800~1804•从波拿巴到拿破仑)”,“蓬皮杜艺术中心藏法国摄影作品展——摄影师眼中的巴黎”。展出日期从7月30日—9月19日,共52天。
●“卢浮宫馆藏版画——法国版画400年”,卢浮宫的馆藏珍品闻名于世,尤其是古代文物、绘画以及雕塑。而该馆铜版馆的铜版画也极为丰富。汇集了16世纪至今的13000件作品,既汇集公共和私人的古代版画收藏,也有向当代艺术家订购的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和法国天泰文化传媒制作公司共同承办的此次展览展出藏品196件,全部作品均属首次在北京向公众展出。
铜版画是一种古老的版画艺术,早先主要用于复制手绘图画或画稿,后来逐渐发展为创作版画。它可以采用镂刻、腐蚀、飞尘等多种技法,达到丰富的效果。此次展出的铜版画作品有三部分:
一,反映君主统治及其豪华收藏,记录王朝盛大节庆和皇家建筑平面图与立体图、油画与雕刻装饰、书房内的绘画与雕像等。制作这些版画雕刻家是经国王选择和任命的,目的将皇家收藏的艺术品复制以推向社会,让更多的人欣赏。此次来展的这部分作品较多,如《迷宫平面图》、《公鸡与狐狸》、《中国植物•山楂》、《阿格里娜出浴图》、《第四列骑士像》、《国王在凡尔赛举办的节日与娱乐活动》等。
二,根据卢浮宫收藏的绘画杰作刻制的版画,以及一些展示法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的版画作品。这是随着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波拿巴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又一大宗收藏。来展的作品中有安东尼•佛朗索瓦•德扎鲁阿根据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刻制的版画;爱弥儿•让•苏尔瑟斯根据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典礼》刻制的版画,路易•阿•萨尔蒙根据德拉克鲁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刻制的版画;路易•阿布东•布特里耶根据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名画《瓦平松浴女》刻制的版画……
三,卢浮宫铜版馆向现代艺术家订购的当代艺术品,1989年以后,卢浮宫铜版馆开始面向法国和全世界的艺术家,以“挖掘铜版艺术的无限潜力以及技术上的无限可能性”。展出的这部分作品有20世纪以来不同风格样式的特点,如较抽象的帕特•斯太尔《龙女跳水》(1993年)、罗贝尔•莫里斯《盲期》(1997年)、皮埃尔•阿尔钦斯基《游笔》(1998年)、特利•文特斯《卢浮宫“无题”》(2001年)等。
●“凡尔赛馆藏法兰西第一帝国油画及铜版画展(1800~1804•从波拿巴到拿破仑)”由中国美术馆和法国国家财产公共管理机构、凡尔赛博物馆共同承办。此展由一件拿破仑·波拿巴的肖像(油画)、30余幅有关拿破仑加冕仪式的历史场景和人员服饰设计版画组成。历史场景是从杜伊勒里宫的出口、到达巴黎圣母院、敷圣油、加冕、奉献仪式、宣誓、在巴黎战神玛尔斯广场颁发雄鹰战旗系列事件组成,其中描绘了教皇七世给拿破仑敷圣油、拿破仑给自己戴上皇冠、双手放在福音书上宣读宪法宣誓的重大历史时刻。历史场景还有临时搭建的建筑,以及大殿里的装饰:帷幔、挂毯和分枝吊灯,拿破仑的宝座,24级的台阶等。和服装有关的版画是关于加冕礼的参与者着装设计,忠实的反映了与会者服装的奢华,完美地呈现了刺绣和花边的细微处及衣料、丝织品和天鹅绒的华丽与柔滑。画中有盛装的皇帝、皇后、教皇、王子、公主、显贵、元帅以及国家行政机构的成员如部长、上校、典礼官和掌门官等。
这次来展中最令人注目的作品,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名作,油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此画的历史背景是拿破仑·波拿巴要在意大利进行一场以奥地利为目的地的速决战。拿破仑率大军四万,翻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给奥地利干涉军队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结果是一个月结束了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为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打开了通道。画面选取拿破仑军队去意大利的路程中,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情景(阿尔卑斯山海拔2000米)。人物被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画面上拿破仑·波拿巴年轻,充满梦想和沉思。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他虽然骑在马上,但这匹烈马直立的姿势象征着拿破仑热情坚毅的性格。当时拿破仑要求画家表现他“镇定自如地骑在一匹烈马上”,以渲染“拿破仑的英雄气概和史诗般的阿尔卑山远征”。
画家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6)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新古典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下叶,代表一种希望能够传达严肃与正义、爱国主义、荣誉等道德观念的风格,渴望重现古希腊建筑和罗马的简朴与庄重。这幅画显示了新古典主义的典型特点,即再现特殊历史事件中参与者的大无畏精神;也显示了大卫的画风特色,严谨的构图处理,准确而自信的造型,每一个细节与画面的整体不可分割,并集中于作品的叙述性内容。这是一幅富有创造性的历史肖像画,也显示大卫对于拿破仑·波拿巴的崇拜之情。大卫为人熟知的代表性历史画还有《贺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加冕典礼》等,肖像画有《雷卡米埃夫人像》等。
●“蓬皮杜艺术中心藏法国摄影作品展——摄影师眼中的巴黎”由中国美术馆和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文化中心共同承办。展出165件摄影作品,其中不少是第一次来中国的知名摄影师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大部分摄于50年代之前。这既是欧洲现代生活方式兴盛之时,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全盛时期。而巴黎,作为一个具有无限丰富性的文化和现代魅力的国际都市,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漫游于巴黎的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将相机镜头对准巴黎,用各自的眼光和心灵,感受巴黎。于是现代艺术的轨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市民生活的五光十色中展示……此次来展的摄影作品风格多样,有强调抽象性的,如呈现体积、线条、阴影和光线的形式构成,也有重视“真实的感受”;有强调摄影在于新的视角——如何看待世界,也有认为镜头必须忠实地保留此时此地的感情形象等等……总之,这一展览充分显示了摄影艺术所能达到的情感与技巧的丰富性。恰如几位摄影家所说:“底片犹如一份乐谱,演奏它的方式有无数种”(帕翠克•法让本);“摄影艺术在于无穷尽地探索,需要耐心和时间”(安德烈•凯岱兹);“图象要有东西可讲,并且要成功地讲出来”(罗伯特•杜瓦斯诺)。
闭幕系列展的第二组合是由中国美术馆和哈同•伯格曼基金会共同承办的“哈同艺术展”和中国美术馆承办的“柯柏艺术作品展”。展出时间为2005年7月30日至8月18日,展期20天。
●汉斯•哈同(1904—1989)德裔法国画家,30年代离开德国,曾经参加法国海外军团抵抗纳粹法西斯主义,受伤后定居巴黎,并成为巴黎画派中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成名于50年代中期抽象艺术繁荣时期,他创造的那种较为简洁明了的画面抽象结构样式和书写性的画法,取得了轰动一时的成功。他最为人熟知的画法是如麦叶般茁壮有力的成束线条,这也为书写性的抽象表现画风开创了先机。他的画特别强调雄健的笔力,但风格比较多样。这次来展作品的面貌和风格几乎涵盖他艺术特点的各个方面——利用挥洒墨点、划线、摩擦、笔道书写产生的结构和节奏;线与色彩之间的对比等关系,组织画面视觉上的抽象性。对于哈同作品的解释,历来东西方评论家视角不同而结论不同。有人认为他的绘画与东方书法有关,但哈同自己认为“假如你把话语或思想放在首位,把绘画放在次位,我就认为方向不对了”。当然也有一种看法认为一方面可以强调各自传统的异质性,但同时又要突出它们在灵感上的某种相似性,这也是观者在欣赏哈同艺术时不妨尝试采取的一种“中庸”的方式。
哈同艺术作品首次来中国与观众见面,为研究东西方艺术的互相影响和交融,提供了新的视域。这次哈同来展作品102幅,时间从上世纪的2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作品包括素描、墨水、版画、丙烯、油画及综合材料,材料有纸、板、画布等。尺寸从1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
●同时展览的法国人柯廼柏的45件“画书”,可以从另一角度诠释和丰富对哈同艺术的研究和观看角度。柯廼柏70年代开始研究东方书法,1979年在中国随书法家丁研习书法史与美学,现在法国东方语言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史。他的作品取名为“画书”,即在于打破书法已有的规范法则,将功夫用在对单一汉字所呈现和表达的“意”的理解上,于是单一汉字的书写就具有“画意”的书写……他用异质眼光和思维方式解读中国的书法,不无独到之奇趣。
由中国美术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法国服装艺术精品展——克里斯蒂安•拉夸,对话”;和中国美术馆承办的“白尚仁摄影艺术展”将于2005年8月28日至9月19日展出,展期23天。
●“对话”服装展将精选服装设计大师克里斯蒂安•拉夸1987年以来的高级时装、成衣和配饰系列中的代表作、法国当代艺术品和工艺品、设计师本人的收藏以及他所收集的在中国考察时的视觉图像等,一起组合成63套服装,17位艺术家和博物馆古典作品之间对话的动态性展示。从这些服装系列的名称可以想象其内容的丰富多姿——“使臣、卫星、野人、睡美人、女战士、丛林、闲逛者……”中国观众将可以通过这位法国设计大师多样化的的作品,感受“对话”的主题,体现不同文化互相渗透,灵感得到释放,不同材质、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将使观众更能理解设计的理念和过程。
●“白尚仁摄影艺术展”展出法国大使馆文化专员,中国美术馆的朋友,白尚仁先生的摄影作品45幅。白尚仁1950年出生,具有西班牙、南美、意大利、德国和法国血统。从2000年起,他开始用彩色数码相机工作。
白尚仁的摄影作品是关于影子的。阳光下、月光下的树影、人影在城市中的不同角落里晃动,时而又在灯光的作用下形成另一种风格的影子。每一种影子都是具体而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物、树木和人在与月影、日影、灯影一起轻轻飘动。
白尚仁在摄影中所创造的意境完全不同于唐代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天”、“地”、“人”三种元素同醉同乐的意境。他所渗透的是清新、宁静的精神世界,而李白所着意突出的是那种醉与动的状态。前者在寂寞中寻求热闹和动感,后者在急速变动和喧嚣的城市生活中寻求另一种寂寞,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孤独和平静。但这种眼光是异样的,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介入。旁观、审视、静思和玄想。影子是无处不在的主体,在完成生命的自述。他与影子同谋,导演不同的戏剧性的瞬间和片段。超现实的生动与具体从你面前晃动而去。
影子是思想的外衣,一个自由的灵魂在影子里面游动。各种影子又极像不断抚摸东方城市的手指。白尚仁就是用像“手”一样的影子向我们示范他是如何用艺术家的个人精神来抚摸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的。那些影子既是作者的精神的手指,又是自然和社会的时间,时间与艺术家重叠在一起,共同抚摸东方,也抚摸自己孤寂的心灵。
●“仲夏法兰西——北京——lanvin时装演示”将在2005年中秋之夜(9月18日19时)在中国美术馆广场进行。郎万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级时装品牌,1889年由珍妮•郎万创立,她开创了优雅精致的风格。2001年以来,以色列人阿尔伯•埃尔巴兹担任了女装系列的总监。他的风格是成功的将过去和未来完美的结合一起,并使之成为一种永恒。他想力求体现一种都市的典雅感觉,让情感和乐观点燃欲望。在女装上,他成功地将女性气质和现代感结合在一起。他的创造才能已经被世界服装设计界所公认,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现在的郎万是法国高级时尚的象征,在时装、香水、配饰方面领导着潮流。
历时40-50分钟的郎万时装表演将带来法国顶级时装,由中外著名模特儿混合表演。在晚霞隐去、暮色降临之时,民族形式的中国美术馆建筑将被安置在暗色草地上的灯光照得通明剔透,而在现场搭建的T形表演台灯火通明,随着优雅的乐曲响起,美轮美奂的郎万时装表演将在北京观众眼前开始。
中秋之夜的美术馆广场,流光溢彩的霓裳羽衣、云集于此的海内外嘉宾……共同将“仲夏法兰西——北京”系列艺术展活动推向高潮,它既祝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圆满和辉煌,也象征两国人民的友谊前程似锦,绵延不绝。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