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法语:La Mort de Marat或Marat Assassiné )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创作于1793年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长162cm,宽125cm,现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
绘画描绘了1793年7月13日,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雅各宾派领袖让-保尔·马拉在浴缸里被敌对政治集团的成员夏洛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杀害的场景。绘画采取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风格,即从理性出发,在构图上采取了明显的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对比,决定了构图的稳固性;在线条上重视素描,绘画刚劲而有力度,使得人物具有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影子;在色彩上以戏剧性的光源突出了马拉的形象。大卫参考了艺术史中基督的形象,对于马拉的形象采取了理想主义的塑造,借助宗教画表现世俗人物,将马拉刻画成一座丰碑,使其成为一幅具有崇高悲剧美的画作。
《马拉之死》在创作上追求客观写实,实现了对生活和思想的表达,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马拉之死》反映了现实的历史事件,借助艺术形式推动社会变革,艺术史学家T.J.克拉克称其是艺术史上现代性的时刻。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社会政治背景
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此后,法国先后经历了制宪会议统治时期、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1793年,由于吉伦特派执行了“消灭无政府状态”的方针,违背了客观形势的需要,致使威信大大降低,此后由于他们拒绝采取限价运动,导致法国物价飞速上涨,社会动荡,从而被雅各宾派推翻。
雅各宾派上台后,领导人让-保尔·马拉与罗伯斯比尔开始将所有反对者一一列上黑名单,逐个砍头示众,在罗伯斯比尔的统治之下,法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马拉积极倡导对旧时贵族和反对派采取暴力恐怖措施,他曾在《人民之友》报纸中倡导独裁政治,鼓吹实行大屠杀,社会动荡不安。
文化艺术背景
在18世界中叶的法国美术界,崇尚浮华之美的洛可可风格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与不满,人们逐渐崇尚新古典主义,即首先遵守“唯理主义”的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在表现题材上重视表现重大历史时间与现实时间,借古代英雄主义的题材和形式描绘现实斗争;在艺术形式上,理性贯彻始终,即强调稳定的构图、精准的轮廓和明确的素描关系;在艺术形象上推崇古希腊、古罗马般的造型样式,以追求理想主义的美感。
新古典主义者倡导模仿古代艺术是艺术家的唯一大道,在遵循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更偏向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浓厚的艺术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的中心人物为雅克-路易·大卫,受艺术史学家约翰·温克尔曼与庞贝古城被发掘的影响,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实现形式之美,古希腊建筑罗马时期的艺术为艺术作品的典型。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大卫结识了一批革命人士,并成为了雅各宾派的成员。大卫不仅是法国著名的画家,而且首先是革命家,积极参加法国大革命。他与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比尔、让-保尔·马拉等人交往甚密。所以,大卫主张把革命者与古典世界的政治英雄相结合,并肩负起了艺术家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创作来源
《马拉之死》是一幅受托之作。马拉是法国18世纪的政治家、医生和新闻工作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激进的一派——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是影响范围广泛的报纸《人民之友》的主编。他主张废除君主制,镇压大革命的反动派,倡导关心穷人民权和利益,是激进的山岳派领导人,权威显赫,是保守派的眼中钉。1793年7月13日晚,右派吉伦特党派遣的女青年科黛以申请救济为名潜入让-保尔·马拉的浴室,将其杀死。此举引发了巴黎中下层人民的震怒,纷纷派出代表出席当天的国民大会,谴责保皇党的反革命阴谋。《马拉之死》作者大卫作为国民大会议员与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是革命政府的“官方艺术家”。受国民大会之托,他决定为马拉作画,以画笔为马拉报仇。
创作过程
接受国民大会委托的大卫为死去的马拉画了头像,制作石膏面模作为形象参考。他将刺客留下的匕首与马拉的浴盆搬回画室作为创作的依据。而凑巧的是,在马拉被谋杀的前一天,大卫曾经拜访过马拉,因而对于马拉在浴缸里工作及其所用的物品非常熟悉。当时的让-保尔·马拉已经身患重病、高烧不退,大卫去拜访马拉的时候,马拉正头缠浸满醋水的白布巾,半躺在浴盆里,马拉身处于被皮肤病折磨的痛苦之中,只能浸泡在热水中才能缓解。
大卫采用了古典主义的方式将马拉进行了理想化的处理,一是马拉坚持工作的场景、羽毛笔、墨水和信件等,均在塑造一个勤劳政务、带病工作的马拉,而事实上,在马拉手中有上千人被处决;二是画面中只有马拉其人,暗示刺客已经逃跑以谴责刺客的行刺行为。而事实上,刺客在杀死马拉之后并未逃跑,而是在另一间屋子里等待被抓捕。为了增强让-保尔·马拉的性格,大卫在画中添加了三项“装饰”:一为木箱上的墨水台旁,有一张法国革命时期革命政府为了偿付土地征收而发行的纸币;二为马拉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将此支票交给有五个子女的母亲,他们的父亲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事业中英勇牺牲了”,三为马拉左手上的纸条:"1793年7月13日/这是玛丽安夏洛特科黛给平民马拉的/我虽然不幸,但是让我向你的仁慈表达致意。”这些装饰反映了马拉所拥有的仁慈与慷慨。
作品内容
《马拉之死》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瞬间。让-保尔·马拉其人在画面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空无一物。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背部的白色大浴巾被鲜血染红,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他的右手握着羽毛笔,左手仍握着凶手写给他的便签,便签中写道:“1793年7月13日/这是玛丽安夏洛特科黛给平民马拉的/我虽然不幸,但是让我向你的仁慈表达致意。”浴缸前木箱上的一张字条,是马拉仓促写就的授权信:“将此支票交给有五个子女的母亲,他们的父亲在大革命的事业中英勇牺牲了”。木箱上有画家大卫的寄语:“致马拉”,并附有画家大卫的大名。
艺术鉴赏
构图
在构图上,大卫采用了古典主义严谨、理性的艺术风格。古典主义艺术的理性范式,主要体现为在作品中的比例上的精确与构图上的和谐。《马拉之死》采用了黄金分割率,上半部分完全是深暗色的背景,下半部则是人物与道具。他采用了明显的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对比,即水平的浴缸与垂直的手臂,直接决定了构图在结构上的稳固性。《马拉之死》通过人物道具单纯通畅的边缘线从头部流向手臂和写字台,把画面清晰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也将办公时被刺杀身亡的马拉这一主体设计成简洁突出的几何形。
线条
在古典主义看来,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素描的作用,强调素描才是绘画的主体。大卫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具有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他的线条刚劲而有力度,同时强调线条的轮廓线,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带有古希腊罗马的雕塑般的影子,从而使人物带给人一种英雄般的气势。
《马拉之死》的画面中,身后的背景以松动的笔触扫出幽深的空间感,空无一物却尽显深。让-保尔·马拉的人物形象的处理上采取了古典主义的形式感,即保持了充分体现形象所必须的、富有特征的细节,而极有分寸地抛弃一切可能使绘画有过于像日常生活画的局限性的多余的东西。身后的背影与身体的暗部以及浴缸下方的阴影贯穿起来,在明暗色的对比中流露出几何形的边缘线。暗色涂料与细致的笔触使得画面产生明亮和纹理的效果。
色彩
新古典主义者眼中的色彩被认为是从属、装饰的作用,他们追求的是素描的效果。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色彩仅投射在画面的主要人物身上,背景及其他陪衬是不受光源直接照射的,以此来突出主要的表现对象,他们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大卫对于光线的运用继承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光源的手法:即以一道刺目的光射入,丰富了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加深了人物边线,投下了清晰的阴影,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戏剧性。光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主要人物推在观众面前,将次要部分隐匿昏暗里。《马拉之死》中,光线从左侧投入,它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画面的明暗处理呈现了新古典主义所崇尚的和谐的风格,使得马拉其人的形象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
形象主题
大卫对政治斗争的积极参与使得他的艺术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主张艺术必须宣传政治观念,要把艺术当作斗争的武器,认为“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因此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认为艺术家不能单纯追求技艺。他的创作是这一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大卫对于让-保尔·马拉形象的塑造采取了理想主义的塑造方式。马拉成为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拥有一个年轻的面庞、光滑的肌肤以及具有肌肉感力量的手臂。马拉的姿势借鉴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基督下葬》,基督的身躯以横向的方式呈现,而其右臂则纵向的垂了下来,马拉的伤口同样使人联想到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所受到的圣伤,马拉的形象因此与基督的形象紧密相连:基督因拯救人类而死,马拉为革命而死。
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源流是古代罗马艺术、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和17世纪以尼古拉斯·普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这些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和理性主义的精神,立足于维护传统艺术的庄严风格。新古典主义之“新”在于不同于17世纪以普桑为首的古典主义,而是大革命宣扬共和以及为祖国而战的一种新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倾向的体现。
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写道:“艺术从来不是孤立而存在的。”《马拉之死》就整体而言是新古典主义的作品,但同时也是大卫多种艺术风格结合的结晶。从严谨醒目的构图上看,它是古典的:深沉的背景和希腊雕刻般结实的人像构成一种感伤的悲壮美。从所有写实的细节上看,它又是自然主义的:画面一端,让-保尔·马拉垂靠浴盆露出了上半身,头包白布,表情从容平静。大卫有意使画面变得清晰可读,不仅出于自然的写实,也是为了让刺客的名字永远被人民所齿。
《马拉之死》洋溢着革命英雄事业的激情。大卫采用了古代传统的范例教育人民,画家同时解决了革命现实中寻找审美标准和英雄的榜样。大卫通过借鉴宗教绘画来刻画世俗人物,将垂死的马拉刻画成一座丰碑,宣告着悲剧题材绘画的成熟。
价值和影响
时代价值
《马拉之死》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均以复古的创作方式表现革命题材,在形式上以简洁的空间作为背景,再用繁复的线条勾勒出马拉的惨状,在内容上着重体现出马拉的英雄主义形象。新古典主义艺术以绘画语言去展示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事件,借助艺术形式推动社会变革,艺术创作成为了为社会服务、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活动。《马拉之死》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带给人以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唤醒了了观赏者心中的革命的激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号召和宣传作用,也是时代的见证。
美学价值
大卫虽然是新古典主义最纯粹的表达者,但是他在创作《马拉之死》时却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对场景中所有静物的刻画,体现出对客观写实的追求,这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完全没有过。在这幅作品中,大卫对悲剧事件的表现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幅油画以极为简洁的古典手法成功地将肖像的描绘、历史时间的准确性和崇高的悲剧性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幅具有崇高悲剧美的画作。同时,由于其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艺术史学家T.J.克拉克将《马拉之死》视为第一部现代主义作品,是艺术史上现代性的时刻。
艺术影响
《马拉之死》将完美的形体、动态而有约束力的构图和道德价值融为一体,成为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典范之作,其意义已经超过了古典主义的范围。大卫在悲愤的情绪和对朋友的深切缅怀中描绘《马拉之死》时,他也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规则和束缚,实现了对生活的和思想的强烈表达,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其用笔结实有力,追求客观写实,使得这件作品也具有一定现实主义的色彩。
大卫作为当时最有威望和贡献的艺术家,吸引了众多学生来到其门下学习,对那个时期所涌现的许多重要艺术家,例如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Anne-Louis Girodet de Roucy-Triosson)与让-奥古斯特·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等。大卫虽然要求学生学习古典文化,但是他思想开放,鼓励学生寻求他们自己的艺术身份。因此,大卫学生的作品中,每个人都与新古典主义产生了偏离,并远远超越了新古典主义,这些艺术家为浪漫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例如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的作品《阿塔拉的葬礼》,不同于大卫对于宏大场面的重视,吉罗代强调的是人类的情感,具有一定浪漫主义的影子。
安格尔同样也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马拉之死》类似,安格尔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浅浮雕那样被放置在画面的前景之中。在其代表作品《大宫女》中,一方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身体的比例关系以及画面的色调上借鉴了拉斐尔·桑西和样式主义,另一方面为了展现异国风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选择表现奥斯曼宫廷中的女奴,具有一定浪漫主义品味,是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主题的结合。
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
科黛在刺杀马拉后停留在凶案现场等待被捕获,在《马拉之死》中,大卫完全抹去了科黛的存在,原因是这个悲剧女英雄,可爱的24岁处女的任何表现都会引起同情,从而有损于马拉牺牲的崇高审美。另一位法国画家保罗·雅克·埃米·博德里在1861年也画过同题材的油画《刺杀马拉后的夏洛特·科黛》,此画的主角是女英雄科黛,她傲然站立在前方,等待被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死去的马拉被退到背景的一旁,几乎不被观众注意。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907年绘画过刺杀让-保尔·马拉的场景,不同于大卫与博德里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蒙克主要借助这一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其《马拉之死》描绘了男女欢爱以后,女人将男人杀死的场景,蒙克将自身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成为解读人类个体面临死亡时的一面镜子。
收藏信息
1793年10月《马拉之死》完成后,和《勒普勒蒂埃》一起挂在国民公会的墙壁上。为此代表们还做出决议:永不移动,以示后人。1794年“热月政变”后,大资产阶级复辟,雅各宾专政被推翻,《马拉之死》也遭冷遇,直到1893年,才被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重新成为稀世珍品。
作品评价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经评价这部作品:“这是大卫最伟大的作品,看不到任何无价值的琐碎,有的只是令人惊讶的技法与芳香扑鼻的崇高理想。大卫以很快的速度作出此画,混合表达了剧烈的痛苦与极端的温柔,绘出一个飞舞在冰冷墙上、凄凉气氛里,如同棺材般浴盆中的灵魂。”
前苏联评论家库兹涅佐娃认为《马拉之死》是大卫创作的高峰,“从来不曾有艺术家像这幅作品那样,密切配合革命高潮,配合雅各宾专政的胜利日子。正是在这个时期,大卫特别积极地从事社会政治活动。”
苏联美术评论家尤·戈雅·夏皮罗评价:大卫以只有真正的画家才可能有的巨大力量,在这样一幅枯燥而简略的肖像中,把一个人的生活、斗争、社会观点和死亡描述得比长篇大论可能记述的还要充分。”
参考资料
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de Belgique.https://fine-arts-museum.be/fr.2023-05-29
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icity.2023-05-29
The Death of Marat.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The-Death-of-Marat.2023-06-16
大辞海.山岳派.2023-06-16
大辞海.古典主义.2023-06-16
大辞海.自然主义.2023-06-16
大辞海.样式主义.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