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黄
土大黄,别名皱叶酸模、峪黄、芋大黄,是一种中药,为老虎脷植物巴天酸模(酸模属 patientia)或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的干燥根,有凉血止血、杀虫脒、通便等作用。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土大黄的记载。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如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省。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厚片,晒干。以切面色棕黄、味苦者为佳。土大黄味辛能行,苦凉泄热,善走血分,既能凉血热而止妄行,又能行血脉而不留瘀,适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等多种血热出血证;该药外用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可用治热毒疮疡,故适用于疥、癣等多种瘙痒性皮炎;该药苦能通泄,凉能清热,有泄热通便之功,适用于热结便秘。
土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衍生物;还含α-β-蒎烯,樟烯,α-水芹烯等。
来源
药物来源
土大黄是老虎脷植物巴天酸模(酸模属 patientia)或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
春、秋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
性状
根状茎粗短,直径约3cm,有少数分枝,顶端有茎基与叶基残余呈棕色鳞片状及须毛纤维状,有的具侧芽及须状根,并有少数横纹。根粗长,圆锥形,长约17cm,直径达1.8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上段具横纹,其下具多数纵皱纹,散有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点状须根痕。质硬,断面黄色,可见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凉。归心、肺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杀虫脒,通便。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猪疥螨病瘙痒,大便秘结。
效用分析
土大黄味辛能行,苦凉泄热,善走血分,既能凉血热而止妄行,又能行血脉而不留瘀。适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等多种血热出血证。
土大黄外用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可用治热毒疮疡,尤以“治疥癣最效”(《质问本草》),故适用于疥、癣等多种瘙痒性皮肤病。
土大黄苦能通泄,凉能清热,有泄热通便之功,适用于热结便秘。
用法与用量
9~15g。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1.土大黄配硫:二药外用,均能解毒杀虫脒止痒。相须为用,杀虫止痒作用增强,适用于干湿顽癣,瘙痒症者。
2.土大黄配墨旱莲:土大黄凉血止血,兼能散瘀;墨旱莲凉血止血,又能补阴。两药配伍,凉血止血作用增强,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等多种血热出血证。
方剂举例
土大黄膏(《外科正宗》)
药物组成:硫黄、生矾、川椒、土大黄。
功能与主治:杀虫止痒。适用于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惟痒不痛者。
成药举例
止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止血。用于因血热引起的月经过多,鼻衄,咳血,吐血,咯血。
鉴别应用
土大黄与大黄:二者名称相似,均能凉血止血,清热泻火解毒,泻下通便。用于血热出血,热毒疮疡及热结便秘。然土大黄以凉血止血为主,又能杀虫脒止痒,用于猪疥螨病瘙痒:大黄为泻下攻积之要药,又能活血祛瘀,清泄湿热,用于血瘀诸证,湿热黄疸等。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主要含酚酸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衍生物;还含α-β-蒎烯,樟烯,α-水芹烯等。
药理毒理
该药具有止血、镇咳、平喘、抗病原菌、抗肿瘤等作用。
止血作用
土大黄水煎剂灌胃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腹腔注射可阻断或推迟由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后局部注射组胺引发的渗出反应,有一定的降低血管脆性,增强毛细血管收缩性的作用。
镇咳、平喘作用
土大黄根水煎剂和去蛋白后水煎剂灌胃,对氨水喷雾所致小鼠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土大黄总蒽醌灌胃,对组胺喷雾所致豚鼠类有较明显的平喘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土大黄根水浸1g/ml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白喉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土大黄根酊剂在沙泊培养基上对犬大小孢子霉菌有抑制作用。土大黄根中的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体外试管法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黄素体外试验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肿瘤作用
土大黄煎剂在0.1、0.25mg/ml浓度时对食管癌细胞株及原代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土大黄苷在100、200、400μmol/L浓度时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早期凋亡。土大黄苷在100~2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和分化。
其他作用
土大黄提取物2、4、6g/kg均能对实验性小鼠银屑病有治疗作用。土大黄总提取物以及其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较强的抑制α-烷基糖苷酶的活性,IC₅₀分别为1.1μg/ml和0.22μg/ml。
本草摘要
2.《本草纲目拾遗》:“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痈肿,止血,愈疥癣。”
3.《植物名实图考》:“治无名肿毒,消血热。”
基原信息
产地
巴天酸模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等省;皱叶酸模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国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陕西、甘肃、青海、台湾等省区。
生长环境
两种酸模均为多年生草本。皱叶酸模喜冷凉湿润的环境,能耐严寒。干旱及高温、高湿条件生长不良。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为好。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春播,分株于9~10月采收药材时切取附带隐芽的根头作为繁殖材料。种植后2年采挖。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m左右,多分枝,表面有沟纹。叶互生;基生叶有叶柄,茎生叶则具短柄;托叶鞘膜质,常破裂;叶长圆形,长5~10cm,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略呈波状。花序圆锥状顶生,通常具叶,花簇呈轮状排列于枝的叶腋;花两性;花被片6,2轮,黄绿色,宿存;花梗基部有关节,雄蕊6,排列成3对,花丝细弱,花药基部着生;子房具棱,1室,花柱3,柱头细裂,毛刷状。花被卵状,先端尖,具明显网纹,各生一卵形或长圆形瘤状突起,内花被片果期增大。瘦果三棱形,长约2mm,褐色,平滑,光亮。花期4~5月,果期6~7月。
历史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土大黄的记载。
参考资料
Rumex patientia L..itis.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