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是明代陈实功编著的一本外科专著,成书于1617年。全书共4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100余种,首论病因病理,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书中绘有插图三十余帧,描述各种重要疮肿的部位和形状,最后又介绍了炼取诸药法。陈实功在内外治法上并重,重视脾胃,常宗消、托、补三法,同时他又非常重视应用刀针等手术疗法,创造和记载了当时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漏等。书中对许多外科病证的认识颇具临床价值,如记载了多种肿瘤,其中颈部恶性肿瘤的记载,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文献,还创立和荣散坚丸、阿魏属化坚膏治疗,能较好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因此他称其为“缓命剂”。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在中医外科书中,本书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见称,因而倍受后世推崇。是一本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颇高的中医外著,可供学习和研究中医外科以及临床医师参考之用。
内容简介
《外科正宗》原刊为四卷,每卷为一门,每门下设症,各症独立成篇,每症先述病因病机,次明诊断预后,再言治法方药,方之下括以四言歌诀、主治证候、修制方法。全书共收录120余种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候和治法,载方407首,体例完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切合临证实用。《外科正宗》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
创新外治方法,排毒外出第一
陈实功在外科疾病手术、药物外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陈氏认为通过施行外治之法,使脓、恶血、腐肉得以去除,是宣泄毒气、减轻损害、防止邪气内伤正气的重要手段。主张使用腐蚀之药、药线、刀针、利剪等清除顽肉死肌,疏通脓管,促使毒邪排出体外。陈实功非常善于运用腐蚀药品。如疔疮走黄恶症用“立马回丹”插入疔疮溃口,即可追出脓血疔根。瘤初起用“枯瘤方”敷之,其瘤自然枯落,并配合敛口药获愈。、疔疮、发背、脑、疮疡等病用“三品一条枪”插入疮孔内,可使疔头、腐肉、管壁诸物自然排出。陈氏对腐蚀药的炼制使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运用腐蚀药影响很大,现代中医外科常用的化腐药大多是从陈氏使用的腐蚀药基础上精制而成。陈实功在外治方面尤精于手术疗法,他在自序中说:“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临床上他擅长刀针手术治疗痈疽、疔疮、瘰疬、脱疽、痔瘘、肿瘤等症,这体现了他“排毒外出第一”的学术观点和“开户逐贼”的治疗宗旨。陈氏还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针刺排脓法,对于疮肿已在十日之上,当化脓而不化脓,当溃而不溃,疮形坚硬,平坦漫肿,消托无效,正气不足,疮根深固,毒气难出者,主张在辨清证候的基础上,积极使用针刺排脓。通过针刺发泄,使毒气外出。
陈实功临证常综合运用多种外治方法,因症而施,绝不拘泥刻板。如他治疗发背脓毒不得外发、烦燥、毒邪可能内攻者,先用铍针法在疮顶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小孔,深约寸许,后以煮热药筒对疮上吸住,拔出脓血。陈氏还把开泄放毒与腐蚀药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出现变症。
此外,陈氏在外科方面还有截肢术、气管缝合术、挂线治痔疮术、火针术、铜丝套摘鼻息肉术等。其中许多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至今仍为现代临床外科所采用。
外症源于内伤,治疗谨遵三法
陈实功的外科学术成就,还在于他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和内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陈氏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生,源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调、起居失宜伤及五脏,“五脏不和则六腑不通”,“九窍疲”,“留结为”。认为外科疾病“以痈疽言之为外科,以气血言之即内伤者”,治疗上,“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以疮形言之,曰外科;治以气血言之即内伤”,因此“外科不可不兼明内科”。强调在治疗外科疾病时应内治与外治有机结合。
在内治方面,陈氏把痈疽分为阴阳两大类,按表里虚实寒热分治。根据邪正消长变化,遵从消、托、补三法。如其以消法治疗肿疡初起,毒气已聚,未成脓腐,邪正俱盛,表里俱实之证。若为疮疡初起,“身体发热,无汗症恶寒”,邪毒在表之证,治以汗法,用荆防败毒散,使毒邪随汗而解。若为脉大身热,便燥口干之里实证,以四顺清凉饮或内疏黄连汤攻里泻毒。表里俱实者以防风通圣散发表攻里,以消疮毒。对于寒气乘虚入里,结聚经络骨肉,陈氏主张用温通经络、发汗散寒之法,治以五积散、万灵丹等。
陈氏临证强调治法对症,组方灵活,主张“药难执方,治在活法,贵在审详,不可偏执用其方。”用方施法一定要“在人之强弱,识病之内外,究病之浅深,察时之顺逆。因其病而用其方”。
重视脾胃功能,贯穿因机证治
陈实功非常重视外科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关系。他鲜明地提出“益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的观点,认为患者的脾胃气血盛衰与外科疾患的治疗、预后、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把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各类外科病证的因机证治之中,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直接影响患者正气盛衰,疮疡的治疗和转归,主张“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疮疡治疗过程中“首尾俱不可伤元气,脾胃尤为重要”,脾胃强则气血壮,脾胃弱则气血弱。临证一定要辨清脾胃虚实,斟酌立法组方。特别在酿脓期“忌用内消攻伐之药,以伤脾气”,防止导致“脓反难成”、“不能溃敛”的后果。陈氏在疾病调护方面,注意饮食的辅助作用,反对无依据的忌口,主张除“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者外,“但所喜者便可与之接补脾胃。”并创制和应用八仙糕、参术膏等食疗方。陈实功重视脾胃的思想及其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充分体现了脾胃观在外科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论病立足整体,审证明辨阴阳
陈实功在医学理论方面突出强调了整体观念。病因方面,他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七情干脏腑”“六淫伤气血”和饮食起居失宜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影响脏腑气机,五脏不和,六腑不通,自内外发,留结为痈。他说“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凡发痈疽者,未有不先伤五脏而后发之”,外科疾病是在致病因素影响气血、脏腑功能的基础上而发病的,脏腑气血的虚实直接影响外科疾病的病性、病位和预后。外科疾病的症状反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临证应当全面收集四诊信息,辨清整体功能状况,才能为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坚决反对只辨外症、不明病机、妄施医药的行为。因此,他在实践中辨证以八纲为基础,综合运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抓住“阴阳虚实之委”,总结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辨证要点。在每个专篇中,先在总论部分讨论该病的病因、病机、证型、临床特征表现和预后,其次,专设“看法”一节详细列出该病不同阶段的特征表现和预后,论述十分细致。
创作背景
中医外科学术,自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对疮疡作初步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后,发展至明代中期,精通外科的医家及著作增多,如汪机《外科理例》、薛己《外科枢要》等。二人着重于内科修养,以内消法为主的治疗思想,给陈氏以较大影响。陈氏针对当时外科不少依赖家传一技之长,摒弃内治,而“常治法多针刀、砒、、线坠等法,使患者受之苦楚,因循都不医治”的流弊,给予大胆纠偏,提出“内外并重”“泄毒外出为第一要”的新思想,结合自己丰富的外科临证经验,著成《外科正宗》一书,成为中医外科史上第一大学派“正宗派”的创始人。
作品鉴赏
历下区李沧溟先生尝谓∶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乃今古治外者岂少良法神术哉。或缘禁忌而秘于传,或又蹈袭久而传之讹,即无所讹,而其法术未该其全,百千万症,局于数方,以之疗常症,且不免束手,设以异症当之,则病者其何冀焉。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历四十余年,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虽徼及岐黄之灵,肉骨而生死,不无小补于人间,自叩之灵台,则其思虑垂竭矣。既念余不过方技中一人耳,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可不一广其传,而仅韬之肘后乎?于是贾其余力,合外科诸症,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癣,亦所不遗。而论之下从以注,见阴阳虚实之元委也;方之下括以四语,见君臣佐使之调停也;图形之后,又缀以疮名十律,见病不可猜、药石之不可乱投也。他若针灸、若炮炼、若五戒十要、造孽报病之说,不详哉其言之也,余心其益 矣。集既成,付之梓,名曰∶《外科正宗》。既而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历下所云治外较难于治内,庶几识余之苦心哉。里中顾比部诸君似亦嘉余之有裨于世,各褒以言,而弁其端。余则惶悚逊谢曰∶韩伯休名根未 耶?第诸君且褒余,余敢不益广诸君意,谨唯命,而以是公之养生家前。
作者简介
陈实功,字仁,号若虚。明代崇川区(又名南通市,今江苏省南通市)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崇祯九年(1555~1636),享年82岁。陈氏幼年体弱多病,后肆力于医。因究心《素问》《难经》《青囊》诸书,尤擅外科,治病辨证精细,用药切当,巧施刀圭,屡试辄效,大江南北赖以全活者无数,成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
作品影响
《外科正宗》在全面继承明代以前中医外科学理论与临床成就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陈氏长期临床经验和理论认识,对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治法方药体系加以完善和提高,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外科学理论、方法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外科医家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外科疾病诊治体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是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必读之书。后世对本书评价甚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清代医家徐大椿评价本书“此书所载诸方,大段已具。又能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所以凡有学外科问余当读何书,则要令其先学此书,以为入门之地。”
作品贡献
在学术思想上,陈氏兼顾内外,较重外治,强凋“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常用刀针相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以扩创引流。在护理上主张加强营养,反对无原则禁忌。在当时外科普遍重视内治的气氛中,他的这些主张,具有革新倾向。
载方丰富,集唐以来外科外敷内服方药之大成。
创造和记叙了当时多种外科先进技术,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屡等方法。
记载多种肿瘤,其中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其所创之和荣散坚丸、阿魏属化坚膏,能缓和恶性肿瘸“失荣”患者之症状,延长其存活期。
版本
四卷本传本系统。主要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原刊本、明崇祯四年刻本、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日本宝永三年刻本、清乾隆二年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铅印本等。
十二卷传本系统。该传本系统经清代张鹜翼重订,改为十二卷本。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清嘉庆十一年敬文堂刻本、爱新觉罗·旻宁元年武林三德堂刻本等。
徐批十二卷传本系统。该传本系统是在清代医家徐大椿批校、刊行后逐渐形成的传本系统,此传本系统的现存版本最多,主要有清咸丰十年海宁市许姓重订刻本、清同治十三年维扬大德堂刻本、清光绪十四年校经山房石印本、清扫叶山房刻本等。
在上述传本系统中,四卷本传本系统和徐批十二卷本传本系统的学术影响和学术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