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范蠡墓

范蠡墓

范蠡墓位于肥城市湖屯镇陶山西麓的山坡上,占地约1000平方米。

历史背景

范蠡助越灭吴后,从海上来到齐国东海边,又辗转来到齐国西南边界的肥城市湖屯镇陶山。当时,陶山位于齐、鲁、魏、赵等国的结合部,这里湖面开阔,船只通过大汶河济河东平湖等直达中原各地,湖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范蠡便在此隐居下来,置办田产、发展畜牧林果,进行商品交易。范蠡还在山前大村庄、湖屯码头设立杂货店铺、作坊、旅店、钱庄等,使这里成了各国商人集居的交易中心。

范蠡在这里,在他死后,当地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山下的陶姓范姓朱姓自称都是范蠡的后裔,并留下不少与范蠡有关的古迹与传说。两千四百多年来,更朝换代,风吹日晒,这些古迹不知遭到多少次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历代当地人却屡毁屡修,使之延续存世,流传至今。如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等古迹。下面主要介绍范蠡墓。

范蠡死后,葬在肥城市湖屯镇陶山西麓的山坡上。墓地占地约1000平方米,墓前开阔,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1997年肥城市召开范蠡研讨会前,在原来基础上,做了一次整修,墓前竖立三块石碑,中间为墓碑:“范蠡范蠡之墓”。右是秦李斯篆文碑。目前墓前还保留一座唐朝贞观年间碑座,一座清代康熙碑座。

历史证据

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丞相李斯陪秦始皇东封泰山,路过陶山,看到越相范蠡葬在此处,面对范蠡墓,用他秦灭六国之战后的小篆文字,写下了“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被地方刻成石竭,立在墓前。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著名道士赤松子(有的志书误识为青松子),来到墓前,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接着当地人把这些活又刻在篆文碑上,流传后世。

两人的话即为“秦篆汉赞”碑刻。传至唐贞观元年时(公元627年),碑刻已风化的模糊不清,又被幽栖寺一老僧人重刻上石。后来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又变得模糊不清。至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范蠡墓时,又再次重刻上石。但建国后被毁,现存碑座。

乾隆进士陕西省布政使巡抚文学史唐仲冕所著的《岱览》一书最后一卷中,完全记载了肥城市陶山范蠡的一些古迹,收录了清康熙年间肥城知县史廷桂的《重修陶朱公墓赞碑》一文,内容如下:

“陶山之阳,幽栖之侧,一冢屹然,千秋独立。传为越臣,於焉遗迹。缅想当年,为越良弼。败于会稽郡,困于石室,虽在颠沛,臣节不失。念在图复,寝不安席。终能沼吴,霸业显赫。功成者退,日中则。长颈鸟喙,早焉心恻。知足忠完,脱君险厄。扁舟五湖,飘然遐逝。致富敌国,变名自匿,更号陶朱,夷子皮。忠以事主,智以自庇。千载而下,谁可与匹。霸业虽朽,忠名不赦。墓比黄金,此土是惜。纲常既维,宇宙扶掖,沧桑几易,乃至於今。秦篆既杳,汉赞谁识。颓然荆榛,一片孤石。藓食文字,久可摸索。第见樵夫牧竖,踯躅而叹于其侧曰:此非越大夫之墓!何碑字之模糊?觉今之非昔!时维已未,春日熙熙,招侣携朋,于此一适,凭今吊古,晨游竟夕。公之祠,寻公之迹。睹此烟没,心焉恻恻。千秋芳躅,可听泯灭!兴废利弊,何惜千百。爰命匠石,创为再勒。非谓公之霸业于此益著,庶几赤松子三笑三点额,指冢口诵八言,不致于遂熄。肥城市生员王琯撰文,平阴县监生张嗣宗书丹,平阴县岁贡张岳龄重建。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岁次乙未四月吉旦。”

书中还提到:“盖墓前碑所称贞观补刻者,此时又重刻也”(指秦篆汉赞等)。“陶公碑竭,高三尺五寸,广(宽)一尺,阳刻佛像,下刻观世音经,佛象上横刻李斯篆文,右侧刻刘宋盗墓事。阴刻赤松子笑赞句。”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年(公元1815年),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两版《县志》中,都有“范蠡墓碑”的记载,只是过于简单,对碑石高宽,文字内容,不如《岱览》记述清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