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滦州兵谏

滦州兵谏

1911年10月27日,清朝“新建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时驻直隶滦州)主持和领衔,向清政府发出“立宪政纲十二条”,并配合以相关军事措施,促迫朝廷实行立宪。此事件被称为“滦州兵谏”。

张绍曾的举动震动了清王朝,清朝廷迫于形势,不得不下罪己之诏,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并派吴禄贞前往滦州抚慰张绍曾,吴禄贞借此机会与张绍曾商讨并协调下一步行动。张绍曾等人商定首先在滦州举事,吴禄贞等分头响应,会师北京;但之后的行动被清政府探知,清政府派人刺杀吴禄贞,并夺去张绍曾的军权,最终兵谏失败。

滦州兵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廷腐朽统治而进行的大胆革命实践。

事件背景

兵谏领导

滦州兵谏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张绍曾、吴禄贞和蓝天蔚,他们三人都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学成归国,皆逐渐升为北方新军高级将领。张绍曾任第二十镇统制,吴禄贞任第六镇统制,蓝天蔚任第二混成协协统,三人“志趣相投,过从甚密”,是“北洋军中杰出的维新人物”,时人称为“士宫三杰”。同时三人都是同盟会辽东支部的负责人。

张绍曾1879年生于直隶大城县,189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2年回国得到光绪帝的接见,其后职位迅速提升。1910年随爱新觉罗·载沣出洋考察欧美陆军,辛亥革命爆发时响应革命。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张绍曾与蔡锷组成反袁讨逆军。1922年6月,他被黎元洪任命为内阁总理,半年后下野。1923年,他隐居于天津英租界河北路334号一幢二层洋楼内。在隐居期间,他一面潜心读书著书,一面与冯玉祥等人秘密共计响应北伐军,被张作霖视为眼中钉。在直隶督办褚玉璞的安排下,1928年3月21日,张绍曾被暗杀,成为轰动天津市的谋刺案。

蓝天蔚(1878~1921年),湖北黄陂人。早年求学于湖北,1902年赴日留学,投身拒俄运动。1904年回国后,在湖北参与军事教育,因遭猜疑辞职。1907年,他在东北地区参与组建同盟会辽东支部。此后任沈阳市参谋、东北第二混成协协统,人称“湖北三杰”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蓝天蔚屯兵滦州响应,事泄出走,后被举为临时关东大都督。1912年民国成立,蓝天蔚拒绝多职,率舰队北伐,和议后居沪。袁世凯执政期间,他先是被派游历,后因“二次革命”遭牵连,旋任军府参事等职。1915年袁世凯复辟蓝天蔚回鄂独立讨袁,失败自戕未遂。1917年,蓝天蔚试图倒张,后投身护法。1919年任鄂西靖国联军总司令。1921年,他与川军、鄂军作战失败,入川后或自杀,或为川军所害,1926年葬于武昌卓刀泉。

吴禄贞字绶卿,别名梦译雄,1880年3月出生,云梦县人。1897年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留学日本,入日本陆军土官学校第4期骑科学习,期间加入兴中会。1900年秘密回国参加自立军,失败后返回日本继续求学。1902年4月毕业回国,任湖北武备学堂及将弁学堂教习。1903年赴湖南省筹设速成武备学堂。1907年任延吉边务督办、副都统等职。1910年被清政府派为德法两国操阅委员,是年12月任第六镇统制官。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爆发后与山西新军组建晋燕联军,任大都督兼总司令。1911年11月在石门火车站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兵谏前夕

1911年4月,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清政府为炫耀武力,决定于10月10-20日在直隶永平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即“永平秋操”。参与演习的部队分为东西两军,东军由以汉族为主的新建陆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二十镇各抽调部分组成;西军则由以满族为主的卫戍军和新军第四镇、第六镇部分军队构成。清王朝统治者预先设定演习对抗结果为西军胜、东军败,此举意图压服汉族、夸耀满人。​

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发动革命的契机。三人聚首共商反清大计,张绍曾指出,此次秋操东军兵力比西军多近万人,实力更强,然而军谘府却内定东军败北,清廷借秋操压制新军的阴谋昭然若揭,应当给禁卫军以教训。吴禄贞则提议利用会操时机发动革命,推翻清王朝。经过对各方面情况的认真分析,三人决定:借助秋操之便,暗中携带子弹,相机起义,先解除参加会操的禁卫军武装,进而进军北京,推翻清廷。为了协调行动,三人组建了最高统一指挥机构,推举吴禄贞为总司令,张绍曾为副司令,蓝天蔚为后援司令,负责控制杂牌军队。​

张绍曾对所属部队进行了周密部署,开赴滦州参加秋操的部队以第七十八标、第七十九标为主体,另配属骑兵、炮兵、工兵等营队,联合组成第四十混成协,由潘楹任协统,其余各标仅派官长、目兵随往;第七十七标、第八十标则由第三十九协统领伍祥桢率领,留守新民府驻防,作为后援。吴禄贞、蓝天蔚也在各自部队展开准备。但因吴禄贞倾向革命、锋芒毕露,为清廷所忌惮,清廷临时下令禁止其参加秋操。策动起义的重任便落到了张绍曾蓝天蔚身上,二人仍按原定计划积极筹备。​

10月10日,张绍曾率领第二十镇参加秋操的部队向滦州进发,抵达昌黎县境内后,张绍曾与镇司令部人员驻扎在昌黎县崔庄。当晚,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武昌起义震动全国,清政府惊慌失措,匆忙下令停止秋操,电令参加秋操的部队返回原驻防地听候调遣,张绍曾受命暂驻滦州。10月11日,张绍曾率部由昌黎崔庄西行60里,越过滦州大桥,在滦州火车站西附近的火柴公司设立司令部,同时急令部队在滦州架设浮桥,布下据河为阵的态势,观察事态发展,思考下一步革命行动。​

武昌起义极大地冲击了清王朝,打乱了张绍曾等人利用秋操进行武装革命、消灭卫戍军、攻取北京、推翻清王朝的计划。10月12日,清政府决定从京津附近抽调兵力南下镇压武昌起义,抽调部队包括第二镇、第四镇、第六镇各一协组成第一军,随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第五镇和第三镇第五协、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编为第二军,由冯国璋统率,要求迅速筹备,听候调遣。​

张绍曾将统率的第四十协稍作布置后,于到达滦州当天赶赴北京了解情况,10月13日返回滦州,随后偕同镇部同人急返沈阳市,约驻奉天的第三镇统制卢永祥、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本协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桢等人商议协调行动。张绍曾表明态度,称武昌起义旨在废除专制、主张共和,应当制止清政府派军南下镇压起义,避免同胞相残。但卢永祥因与北洋政府关系密切,持反对态度,蓝天蔚主张暂且观望,此次商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张绍曾返回滦州,准备与部下商讨对策时,清政府电令接踵而至,要求其迅速组织军队开赴武昌镇压起义军

事件经过

张绍曾返回滦州后,发现部属中革命派与保皇派观点对立。革命派主张响应武昌起义、进攻北京;保皇派多为中高级军官,要求服从清政府命令,南下镇压起义。面对这一形势,张绍曾与内部革命党人刘一清、吕均商议,决定分两步进行武装起义。第一步,在滦州按兵不动,拒绝南下镇压起义军,同时以武力为后盾,向清廷提出实施立宪。这一策略既能获取卢永祥等部分军官的谅解,又能缓解第二十镇内部官兵的矛盾。​

随后,张绍曾命令吕钧等人起草奏折和政纲,征得卢永祥、蓝天蔚、伍祥桢等人同意后,于1911年10月27日正式上奏清廷。兵谏奏折的具体内容共阐明了四个问题:一是分析武昌起义的原因,是因为政治不良国家混乱造成的;二是批判朝廷对于武昌起义采取武力镇压的策略;三是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原则;四是要求清政府对于奏折内容于两天之内必须给予答复,并威胁清廷“谨披甲执戈以待复命”。与这篇奏折一同奏报的还有十二条政纲,其主要内容为:

1.大清皇帝万世一系。

2.于本年内召集国会。

3.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

4..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

5.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

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

7.特赦国事犯。

8.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

9.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

10.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

11.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

12.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

紧接着,张绍曾致电清政府,要求立即宣布实行该政纲,并表明军队已做好“荷戈执戟以为后援”的准备,若清政府不立即实行,将进攻北京。同日,张绍曾向所率部队宣布,武昌革命名正言顺,反对清军征讨、同室操戈,所有军队不再前进,鲜明地表达了对武昌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张绍曾的举动震动了清王朝,清朝廷迫于形势,不得不下罪己之诏,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检讨统治失误,另一方面答应张绍曾的部分要求,试图软化他。紧接着,清廷派吴禄贞前往滦州抚慰张绍曾,吴禄贞借此机会,与张绍曾商讨并协调下一步行动。

事件结果

吴禄贞在武昌起义后一直留住北京,为发动革命“在京活动甚力”,亦吕振羽张绍曾“往返密商”。吴禄贞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两个行动计划,一是率第六镇余部与张绍曾第二十镇部队夹击北京“推翻清室,创造民国”;二是两部会师北京“维护清室,革新政治”,他更倾向后者。吴禄贞到滦州与张绍曾密商,确定张绍曾、蓝天蔚由滦州威迫皇城,自己率部沿京汉线北上会师北京,以“维护清室、革新政治”为旗号,要求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以不流血革命响应武昌起义,却发现同来的陈其采回北京告密。吴禄贞张绍曾决定加快行动,此时周维桢带来山西新军起义消息,清廷调吴禄贞部属前去“防剿”,周维桢认为可招纳山西起义军为用,吴禄贞大喜,与张绍曾分析,第六镇进驻石家庄市既能控制京汉线截断北京与武昌清军交通线,又能联合山西起义军与张绍曾南北夹击,逼迫清实行立宪、控制中央政权。

张绍曾、吴禄贞决定打出“维护清室,革新政治”旗号,发动滦州兵谏,意图逼迫清政府实施立宪。此举一方面想获取清宗室新贵爱新觉罗·善耆爱新觉罗·载涛爱新觉罗·良弼等人谅解,建立反对爱新觉罗·奕劻袁世凯等守旧派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防备袁世凯东山再起。​吴禄贞从滦州返京,为张绍曾兵谏掩护,后前往石家庄,撤回进攻山西的清军,并与山西起义军谈判,双方决定联合组成燕晋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张绍曾为副都督、副总司令。同时,吴禄贞还联络武昌起义军,通报截断清军后路、扣留清军军火等情况。张绍曾在吴禄贞离滦后,加快武装进攻北京的准备,致电蓝天蔚率军入关,还扣留清政府运往武昌的军火,通报武昌军政府。​

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清军在武昌前线接连失利,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清王朝为维持统治,起用袁世凯,先后任命其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并征调北洋新军第三镇入京驻防,还试图分化革命力量,任命吴禄贞山西省巡抚。​

吴禄贞、张绍曾深知袁世凯是革命的主要障碍,随着清政府愈发倚重袁世凯,两人由逼迫清廷立宪迅速转向武装革命,准备进攻北京。张绍曾于11月5日宣布组建立宪军,拟定十三款义条。随后,张绍曾、吴禄贞互相致电,筹备进攻北京,革命行动一触即发。​

清政府和袁世凯提前做好处置吴禄贞、张绍曾的准备。11月6日,清政府免去张绍曾第二十镇统制职务,改任长江宣抚大臣,由潘矩楹接任统制。同时,派人收买吴禄贞侍卫营长马蕙田,于11月7日凌晨刺杀吴禄贞。吴禄贞遇刺后,张绍曾试图保住第二十镇统制之职,但未能成功,最终辞去长江宣抚大臣之职,退隐天津市,滦州兵谏以失败告终。

事件影响

滦州兵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廷腐朽统治而进行的大胆革命实践。滦州兵谏逼迫清廷不得不同意实行立宪并同意立宪军的十九条主张。

参考资料

图说老天津 张绍曾遇刺.新浪网.2025-03-26

蓝天蔚.武汉市地方志.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