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
北外滩,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南部滨水区域,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3平方公里,拥有滨水岸线3.4公里,坐北朝南,是上海“黄金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北外滩核心区由周家嘴路—公平路—唐山路—海门路—东大名路—旅顺路—东汉阳路—商丘路围合而成。
北外滩产业功能集聚。区域内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达20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7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达到17家,超过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航运总部基地功能不断夯实,集聚各类航运服务企业近4700家和功能性机构41家,全球前50位的船公司有12家在虹口区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拥有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上海航运交易所等“中字头”在内的40家航运功能性机构,还活跃着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交易、信息咨询等众多航运要素企业。
北外滩地区规划建设用地约33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约8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5%;公共设施用地约12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7%;公共绿地约2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8%;道路广场用地约9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8%。形成“一心两片”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心”即核心商务区,土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商办建筑体量约350万平方米,180米高以上塔楼18幢。“两片”即虹口港活力片区、提篮桥片区。
名称由来
“北外滩”这个名词大概在2000年前后才出现。当时南市区政府提出“南外滩”概念,意在招商引资,改造十六铺码头地段。相应地,虹口区也有了“北外滩”的说法,是延伸“外滩”概念而得来的。
历史沿革
1843年,上海开埠,凭借水路相连、交通便捷的优势,海内外移民、侨民大量积聚虹口,形成“华洋杂居、五方共处”格局,虹口也成为上海的重要通道和近代工商业创办最早的地方。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拉开虹口百年航运的历史。
“北外滩”地区,历史上是上海美租界沿江地带的一部分。虹口区地区自1848年划给美国侨民居住,后来成为美租界,到1899年合并到公共租界。美租界占据狭长的沿江岸线,面积广大,商业繁荣虽不及“外滩”英租界,但“北外滩”地区的港口、居住、产业、商业、娱乐业曾经远远地领先于“南外滩”的法租界,是上海最早发达的区域。
1919年的冬春之交,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北外滩汇山码头启航,踏上了救亡图存、探索真理的革命之路。2017年1月,上海白玉兰广场竣工,硕大的白玉兰“花瓣”绽放在320米的高空,刷新浦西新高度。2018年北外滩街道成立。2020年,北外滩形象宣传片推出;北外滩开发建设动员大会暨北外滩开发办揭牌仪式举行;虹口区通过中外媒体向全球推介北外滩;北外滩开发建设全球宣介会举行;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世界会客厅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世界会客厅举办2021年6月,位于北外滩核心区域的世界会客厅亮相。2020年7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进行了批复。
2021年3月20日,新一轮北外滩发展规划完成公示。北外滩将被打造成为“运作全球的总部城、辐射全球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引领全球的世界级会客厅”。2021年6月,位于北外滩核心区域的世界会客厅亮相。2022年8月3日,虹口区重点企业回家仪式在“世界会客厅”北外滩举行,财通证券资管、维京游轮等总部企业、行业龙头选择回归北外滩。
发展规划
历史区划
“北外滩”的核心地带,1949年以后的上港三区是由历史上的黄浦码头(招商局)、汇山码头(美海军陆战队)、杨树浦码头(大阪)、华顺码头(怡和)、公平码头(招商局第一)等码头联合而成,在“北外滩”的东段,岸线长1121米。“北外滩”的西段,是上港五区码头,由历史上的公平路码头(招商局第一)、高阳路码头(公和祥)、外虹桥码头组成,岸线长1113米。“北外滩”最西段的一小段270米岸线,是著名的扬子江码头,原为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招商局接收,1949年以后则由海军接管。
20世纪90年代区划
北外滩地区西以吴淞路为界,南临黄浦江,北至唐山路,东到大连路、秦皇岛路,规划用地面积2.37平方公里,沿江岸线长2.3公里,河滨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北外滩地区形成高质量的金融、贸易、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的综合生活、工作环境,与外滩、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共同构成中央商务区,成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主体和都市核心圈。
第一区段
虹口港以西部分,以金融、贸易、管理功能为主,面向国内外大公司、金融机构和国际客运带来的旅游机构,并安排高级宾馆,规划用地面积46.2公顷,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商业、服务、文娱类21.6万平方米,办公、贸易、信息类64.4万平方米,住宅24.6万平方米。
第二区段
虹口港至公平路部分,以国际客运中心为主体,安排商贸大厦、国际交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各种级别的旅馆,及一定量的住宅。规划用地面积89.3公顷,总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其中服务、商业、文娱类30.6万平方米,办公、贸易、信息类62.2万平方米,住宅39.5万平方米。
第三区段
公平路以东部分,以历史形成的提篮桥地区中心为主体,把商业区向江边扩展,形成一个地区性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同时保留富有上海社区文化特色的里弄住宅形式,并加以完善,形成既有原提篮桥风情,又能体现21世纪水准的新居住社区。
新规划区域
北外滩会被打造成为“运作全球的总部城、辐射全球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引领全球的世界级会客厅”。在新一轮的北外滩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北外滩“一心两片、新旧融合”的总体格局。“一心”:中部核心商务区,为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地区;“两片”即西部虹口港活力片区和东部提篮桥片区,为低层高密度空间格局。全域构建新旧融合、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网络,力争“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
区划范围
2021年3月20日,新一轮北外滩发展规划完成公示。北外滩地区东至大连路,南至黄浦江—苏州河,西至河南北路,北至海宁路—周家嘴路。核心区由周家嘴路—公平路—唐山路—海门路—东大名路—旅顺路—东汉阳路—商丘路围合而成。
区划面积
北外滩地区规划建设用地约33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约8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5%;公共设施用地约12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7%;公共绿地约2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8%;道路广场用地约9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8%。
北外滩地区规划范围内总建筑面积约8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219万平方米,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547万平方米。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32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277万平方米。
建筑规划
北外滩地区要规划建设和谐的“黄金三角”(外滩、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外滩)天际线轮廓,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格局。围绕北外滩地区480米新地标和上海白玉兰广场,依次向滨江跌落布局300—380米、200—250米两个层次的建筑群,形成完整起伏的天际线。
北外滩地区要构建立体复合、品质卓越的空间环境,在核心区内规划慢行优先区和无车区,规划唐山路(新建路—公平路)地道,构建全天候开放的二层连廊,地下空间整体联通。规划纵贯核心区、毗邻滨水区的中央绿地,营造自然生态的绿化体系。
交通方面
北横通道(主线)会于2023年建成。此外,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整个虹口区有7条线路,而4平方公里的北外滩有4条线路。北外滩地区要创建高效集约的交通体系,突出网络完善、公交优先。以市级骨干通道为支撑,强化对外交通联系;降低核心区新建建筑机动车配建标准,以核心区公交出行比例70%为目标,围绕轨交站点设置立体交通中心,构建地上地下联动、高效便捷的换乘体系。
教育方面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十四五”期间虹口区要增设10所幼儿园,7所中小学。
医疗方面
持续打造虹口北部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设立900张床位,服务虹口中部、北部,以及周边宝山区、杨浦区、静安区共50万群众。
文化方面
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可亲可近的文化地标,继续推进中共“四大”纪念馆、海派文化中心、上实中心剧场、上海文学馆等项目建设。
开发原则
突出集约高效的原则
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办企合一、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模式,市级层面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区级层面以北外滩开发办为主体,统筹全区力量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确保“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充分授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从原来6-9个月压缩至72个工作日。
体现对标一流的要求
组建北外滩开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5位国内知名专家、4位国外知名专家组成。设立总师室,聘请顶尖专家担任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功能师。邀请日建、gensler、Foster等七家全球顶级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开发,确保每个项目都符合“世界级会客厅”的定位要求,并严控建设品质。
采用项目化推进的方式
形成五大类27项重点任务和28项日常工作,涵盖土地出让、项目建设、宣传推介、环境营造等方面。在土地出让、项目建设上,今明两年北外滩将推出10余幅土地,上实中心等10个重点项目实现竣工。在宣传推介上,将“云推介”和“走出去”相结合,洽谈中外企业近200家,包括高瓴资本、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京东集团、字节跳动、华贸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
核心功能
航运服务
上海北外滩是全国首家“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历史上,其也是上海进出口货物和散货运输的集散中心。上海虹口北外滩始于码头建设的航运历史,至今已有170多年。1845年,英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今北外滩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建造驳船码头。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大型远洋轮船“鸭加门”号首次停泊虹口码头。
北外滩集聚了包括地中海航运公司(MSC)、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Cosco Shipping)、商船三井(MOL)等世界航运巨头在内的4000余家航运企业,是全国航运服务企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地方。拥有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上海航运交易所等“中字头”在内的40家航运功能性机构,还活跃着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交易、信息咨询等众多航运要素企业。
中心商务区
中部核心商务区大概有0.8平方公里,商办建筑体量达到350万平方米。类比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区域,共0.58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有300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贡献了整个伦敦经济的1/3。在未来的核心商务区:每一栋楼宇都是智能的,5G、物联网、大数据将让建筑变得更聪明、更安全;每一栋楼宇都是会“呼吸”的,室内PM2.5值始终保持在30以下;每一栋楼宇都是“绿色”的,单位面积能耗将是全球最低的;每一栋楼宇都是通达的,二层连廊、地面慢行区、地下空间连通构筑起全方位互联的立体活动网络。
标志建筑
北外滩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也是近代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处,共有2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30处风貌保护街坊和上海大厦、邮政大楼、下海庙等48处历史保护建筑,现状道路基本完整延续了老上海“窄马路、小街坊”道路网格局,体现了上海近现代历史文化及海派城市风貌特征。
上海大厦
原名百老汇大厦,位于苏州河畔,外白渡桥北。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于1930年投资兴建,1934年建成开业。大厦为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属近代摩天大楼形式。1951年5月1日,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决定将百老汇大厦正式改名为 “上海大厦”。上海大厦观景平台是一个将外滩风光和浦东秀色一收眼底的绝好平台,因此曾被称为“黄浦江最佳观览点”。从上海大厦的观景平台向外滩看去,在一条仅有三里长的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着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
浦江饭店
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是外国人在沪开设最早的近代化大饭店。饭店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标外白渡桥东侧,饭店虽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饭店装饰豪华、设施完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来华时也曾下榻礼查饭店。礼查饭店的底楼舞厅高而大,名为“孔雀厅”,宽敞华丽堪称上海第一,开沪上舞厅业先河。上海第一批电灯,就被安装在礼查饭店内外。
1897年5月22日,上海第一次公开宣传并售票、且有明确片名的电影放映活动就是在礼查饭店内进行。汤惟杰说:“当时带着放映机器的老外来上海,也是来寻求商机,这个老外来了后就住在礼查饭店,提前一周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字林西报前身)上刊登了要放映的预告。那时候报纸上会有一个小栏目,刊登每日的文娱活动。”
白马咖啡馆
白马咖啡馆原址是长阳路临潼路路口的一座三层小楼。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买下此楼,开办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2015年,白马咖啡馆复建后重新对外开放。小楼共有三层,外观上看,其模仿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有东方情调,室内陈设完全按照当时犹太难民聚会的场景布置。白马咖啡馆重建开业后,鲁道夫·莫斯伯格的外孙罗恩·克令格尔曾回来参观,重新喝上一杯咖啡,令他也感慨不已。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是上海市区苏州河汇入黄浦江河口处的第一座桥梁,也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开埠后,1845年,英租界在苏州河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由于没有桥梁,两租界的人员往来只能借助于今上海大厦附近的摆渡。1856年,威尔斯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在苏州河头摆渡处建成木桥一座,拱阔450英尺,为不妨碍船舶正常航运,桥中间设吊桥。规定不论中外人士,过桥一律收制钱5文,车辆加倍收费。此外,还提供“年票”,5两一份,年内通用。建成后,对虹口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875年,工部局强行收购、接管该桥,并出资重建。同年,新桥投入使用。重建后的新桥增加了高度,不再设吊桥。由于是工部局出资重建,因此不再收过桥费。此后数十年,民间口误演变成“外白渡桥”。20世纪初,上海拟建有轨电车,原来的木桥不能铺设轨道,工部局便于1906年拆除旧桥,重新修建一座钢桥,次年正式通行电车。桥宽约合18.4米,长 约合106.7米,采用了当时作为最新技术的钢铁结构。到了2008年4月,除桥墩以外,外白渡桥其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2009年3月,大桥又以原貌回到原地。2018年1月27日,外白渡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相关评价
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上海的市民文化,那虹口区‘北外滩’地区才是这一文化真正的发源地。“北外滩”地区浓缩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丰富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杨树浦工业奇迹’、‘商务印书馆事业’、‘全面抗战’、‘大上海计划’、‘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文艺’等事件,讲文惠廉、林乐知、李鸿章、宋氏家族、颜惠庆兄弟、胡适、鲁迅等人物,都要从虹口‘北外滩’开始。现在还活着的电影、话剧,快要成为‘非遗’的越剧、沪剧、锡剧、淮剧、上海滑稽戏,都诞生在这一块市民生活土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天纲 评)
虹口区地处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当前正抢抓机遇,立足基础优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国际化能级,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化发展,打造特色化产业,为持续扩大开放、承载全球资源提供更多可能。未来,北外滩将形成840万㎡建筑总量的高强度空间,北中环将加快低效资源的转型升级,建设北中环科创集聚带,形成“双北联动”发展格局。(虹口区人民政府 评)
参考资料
北外滩简介.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2023-12-05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上海市人民政府.2023-12-05
打造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上海虹口计划这样做.澎湃新闻.2023-12-05
李天纲:北外滩浓缩了上海近代史.复旦大学.2023-12-05
北外滩:站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澎湃新闻.2023-12-05
非凡十年 | 总开发体量840万㎡、480米浦西新地标…“世界会客厅”北外滩的新崛起.上海虹口区投资促进办公室.2023-12-05
虹口:让北外滩成为运作全球的总部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3-12-05
北外滩建设又有新进展,20余栋超高层建筑将向全球征集方案.澎湃网.2020-09-27
从老码头到“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沪北外滩实现多个全国第一.澎湃新闻.2023-12-05
虹口:让北外滩成为运作全球的总部城.上海市人民政府.2023-12-05
把北外滩这12栋经典建筑,说给你听.澎湃新闻.2023-12-05
北外滩文化会客厅|去北外滩探寻上海往事和海派文化.今日头条.2023-12-05
百名进博会嘉宾,走进虹口北外滩!.上海市人民政府.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