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绩(541年-592年),安定郡朝那县人,隋朝大臣,北周司空韦孝宽外孙。
祖父皇甫姓穆是西魏陇东知府,父亲皇甫道是北周湖州市刺史、武威郡都督。皇甫绩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外祖父韦孝宽收养,韦孝宽对他既慈爱又严要求,每当皇甫绩贪玩时,韦氏严厉批评。皇甫绩叹息说:“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业。”从此专心读书学习,阅读了大量的经史书籍,并以博学闻名天下。鲁公宇文邕招为侍读,建德元年(572),调为宫尹中士。周武帝时,卫刺王发动宫廷政变,皇甫绩不顾个人安危,救护了太子,因此得到了周武帝的赏识和重用,升任小宫尹,侍奉太子。
宇文赟死后,外戚杨坚辅政,决断朝廷事务,皇甫绩等人是重要谋臣。开皇元年(581),隋朝建立,皇甫绩相继任河南省刺史、尚书,后又出任晋州刺史。临行前,他极力建议出兵灭南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全国统一后,皇甫绩出任苏州市刺史,当时,隋朝刚刚统一,南方社会秩序比较混乱,
开皇十年(590),南方士族高智慧在越州(今绍兴)发动叛乱,苏州人顾子元响应,围攻苏州城,皇甫绩苦守80余日,后来,杨素率大军前往支援,击败了叛军。此后,皇甫绩历任阜阳市总管、掌十州军事,52岁时去世,谥为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皇甫绩三岁就成了孤儿,为外祖父韦孝宽所养育。他曾与诸位表兄下棋,韦孝宽因他懒于学业,用严格的训令来督促他。但可怜他年幼丧父,特别原谅他。皇甫绩叹气说:“我没有父母教训,被外祖父抚育,如不克制自己,自我勉励,怎能成人?”他十分感奋,让别人打他三十棍子。孝宽听说此事,对着他流泪。他于是专心致志,一心向学,于经书史书多有涉猎。
宇文邕还是鲁公时,推荐他担任侍读。宇文泰曾避暑于云阳宫,由太子宇文赟监国。卫刺王在首都作乱,城门已闭,百官都逃走一空,皇甫绩听到后奋勇赴难,遇宇文于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宇文赟当时在楼上避难),宇文赟特下楼拉着皇甫绩的手,悲喜交集;叛乱平定后,宇文泰听说了他的事情,并嘉奖了他,迁为小宫尹。
宣政初年,因皇甫绩前后的功绩,封其为义阳县男,任御正下大夫。
支持杨坚
宇文赟登基为帝后,猜忌杨坚,杨坚幸得郑译相助,出任扬州市总管。他们走了一些日子了,宇文赟病了,于是与御正下大夫刘商议,带杨坚回京受托。继而郑译宣诏:“文武百官都受隋公节度。”当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官商议,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
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一起入宫。宇文仲与颜之仪见了郑译等人,很惊愕,犹豫一会,想出宫去,杨坚因便抓了他们。于是假传圣旨,又以郑译为内史上大夫。次日,杨坚为丞相,授皇甫绩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公,邑千户。
力主灭陈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篡周建隋,皇甫绩出京任河南省刺史,不久任命他为都官尚书。几年后,转任晋州刺史。将去做官,跪拜杨坚说:“我实在平庸,又见识浅陋,对国家无益。因此常想冒着危难来报答国家的大恩。现在陈国还在,按我的揣度,有三个条件,可以灭他。”
杨坚问他缘故,皇甫绩回答说:“大国吞并小国,这是一个理由;正义的国家讨伐不正义的国家,这是第二个理由;接纳叛臣萧岩,对我们来说,就有了攻打它的理由,这是第三个理由。皇帝若命勇武的将士(前往征讨),我请求加入军队,出点头发丝那么大的小力。”杨坚嘉奖他的壮志,慰劳他,然后派遣他去。平定陈国后,任命他为苏州市刺史。
平定叛乱
开皇十年(590年),高智慧等人在江南造反,苏州州民顾子元发兵响应,高智慧借助他来攻打皇甫绩。双方相持了八十天。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冬至日,派人送上牛肉和酒。
皇甫绩在给顾子元的信里说:“以前南陈独自抵抗我朝,江东百姓饱受困苦。好在上天辅助仁德之人,假借我朝之手,进行了一次轻微的讨伐,陈国当时就土崩瓦解。金陵的百姓,死而复生;会稽郡、会稽的臣民,白骨上又生出了肉。你们只应感恩戴德,欢歌庆祝,怎能够自比那些对主人狂叫,并噬咬主人的疯狗?你既然不是我的臣民,何必尽上酒之礼?我是大隋朝的将领,怎容与你外交?即便是遇到易子而食、析骸而的惨况,也不应相往来,何况你有足够的粮草兵马,又有高城深沟,你只需坐着等待援兵,对付我就绰绰有余了,何必劳你学着轻薄陈旧的风俗,说些虚伪的话,想阻拦我这个忠臣的心,白白地想迷惑我骁勇将士的大志?想用这些来见到你期待的目的(指望我们放了你),那是不可能的。你要好好地想想你的活路,并告知百姓,如能早日改变迷惑的心思,那你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还不算走得太远。”
顾子元得到书信,就在城下叩头认罪。杨素的援兵也到了,合兵打败了叛军。朝廷授皇甫绩为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不久皇甫绩因病请求退休,有诏调他回京,并给赐他御药。宫中的使者去拜见慰问他,络绎不绝,后面派的使者能望得见先前派出来的使者。在家中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谥号为“安”。
历史评价
杨坚:“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刘昉、郑译及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宇文赟时,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宗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我将为治,又欲乱之。故昉谋大逆于前,译为巫蛊于后。如贲之徒,皆不满志。任之则不逊,致之则怨,自难信也,非我弃之。众人见此,或有窃议,谓我薄于功臣,斯不然矣。”
《隋书》:“高祖肇基王业,昉、译实启其谋,当轴执钧,物无异论。不能忘身急病,以义断恩,方乃虑难求全,偷安怀禄。暨夫帝迁明德,义非简在,盐梅之寄,自有归。言追昔款,内怀觖望,耻居吴、耿之末,羞与、灌为伍。事君尽礼,既阙于宿心,不爱其亲,彰于物议。其在周也,靡忠贞之节,其奉隋也,愧竭命之诚。非义掩其前功,畜怨兴其后衅,而望不陷刑辟,保贵全生,难矣。柳裘、皇甫绩、卢贲,因人成事,协规不二,大运光启,莫参枢要。斯固在人欲其悦己,在我欲其骂人,理自然也。”
亲属成员
外祖父:韦孝宽
母:韦氏
子:皇甫亻思,隋朝尚书主爵郎
史书记载
《隋书·列传第三》
《北史· 列传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