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普通亚种(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ica pica sericea)是雀形目鸦科鹊属的鸟类。通体除两肩、初级飞羽内和腹部为白色外,概黑色;翅具金属蓝色和绿色光泽;尾羽长,具有金属蓝色、紫色、铜绿色、紫红色光泽。飞行时翅上白斑极显露易于识别。活动于平原、山区、村庄附近的林缘和田野。在地上用嘴啄取食物。食物包括昆虫、蛙、四脚蛇鸟卵、农作物种子。常见留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鸣叫声为简单而响亮的“卡、卡、卡”声。在大树上用树枝搭建极为精致的球状巢,巢顶用泥土、青苔覆盖。3~5月繁殖。中国民间历来将喜鹊视为报喜的使者。

体型较欧亚喜鹊粗壮,尾巴相对较短,双翼较长。背部、尾巴及飞羽呈强烈的紫蓝色,有些甚至呈绿色的。在青藏高原的群落有可能是属于东方喜鹊,是体型最大的喜鹊。它们臀部的羽毛主要是黑色的,当中有一些有白斑的。

物种简介

东方喜鹊(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ica (pica) sericea)是一种喜鹊。它们一般被分类为喜鹊的普通亚种,但也有可能是独立的物种。它们是韩国的国鸟及国家象征,但分布地并不只限于朝鲜半岛,可以远至喜马拉雅山脉。故此,它们有时被称为亚洲喜鹊或中国喜鹊。

有学者指出在东亚分布甚广泛的普通亚种(Pica pica serica)与分布在欧洲的喜鹊亲缘关系比较远,应单列成种。根据分子钟研究,东方喜鹊应该是于200万年前的格拉斯期(Gelasian)演化成独立分支。假设的扩张度为每100万年1.6%点突变,非常适合雀形目,但混种及一些标本增加了偏差度。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兰德尔县发现的左跗骨化石,可能属于200-1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埃尔广登阶(Irvingtonian)。这个化石具有黑嘴喜鹊的独有特征,故推断黑嘴喜鹊及黄嘴喜鹊是源自同一祖先。此发现将东方喜鹊分支出来的时间提早到500-450万年前的上新世早期,追溯至内华达山脉上升而造成的基因流阻隔。在第四纪冰期前残余的基流失流有可能误导了分子钟的结果。

在比较粒线体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研究显示所有喜鹊都可以是属于同一物种,或东方喜鹊须被分开为另一物种。东方喜鹊的生殖隔离比北美洲黄嘴喜鹊的时间更长。若东方喜鹊被分为独立的物种,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南方地区的青藏亚种有可能是属于东方喜鹊。东方喜鹊与在蒙古的普通亚种的关系未明。在韩国北部的P. p. jankowskii及日本南部的P. p. japonica一般都被包含在东方喜鹊之内。

形态特征

喜鹊普通亚种身长45-60cm,翼展56-61cm,体重145-210g,寿命15年。东方喜鹊的体型较喜鹊粗壮,尾巴相对较短,双翼较长。背部、尾巴及飞羽呈强紫蓝色虹色,有些甚至呈绿色的。在青藏高原的群落有可能是属于东方喜鹊,是体型最大的喜鹊。它们臀部的羽毛主要是黑色的当中有一些些是有白斑的。雄性成鸟的头、颈、背和尾上覆灰黑色黑色,后头及后颈稍沾紫,背部稍沾蓝绿色;肩羽纯白色;腰灰色和白色相杂状。翅黑色,初级飞羽内翈具大形白斑,外翈及羽端黑色沾蓝绿光泽;次级飞羽黑色具深蓝色光泽。尾羽黑色,具深绿色光泽、末端具紫红色和深蓝绿色宽带。颏、喉和胸黑色,喉部羽有时具白色轴纹;上腹和胁纯白色;下腹和覆腿羽污黑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体色基本相似,但光泽不如雄鸟显著,下体黑色有呈乌黑或乌褐色,白色部分有时沾灰。

幼鸟:形态似雌鸟但体黑色部分呈褐色或黑褐色;白色部分为污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跗蹠和趾均黑色。

生活习性

喜鹊是各地常见的鸟类,除密林及荒漠外,无论山区、平原、草原及河流湖泊岸边,也不论乡村或城市,只要有人们从事农、牧业经济活动的地方,都可见其踪迹。一般多在开阔的耕地、河谷两岸荒坡及林缘、村落附近菜园、果园、畜厩周围等处活动觅食,在觅食地树上休息,有时也停落屋顶休息,傍晚则飞到高大的树上地夜。繁殖时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幼鸟出巢后常以“家族式”成小群活动,开始时幼鸟挤卧营巢地附近树上,幼鸟不会寻食时新鸟仍捕食饲喂,以后亲鸟在前飞幼鸟随其后飞,每次飞行距离30~50m停息一下,有时亲鸟在一次飞行距离远而幼鸟又未跟上在中间树上停落时,亲鸟则又飞回至幼鸟周围鸣叫,叫一会又飞走,这样一段一段的让幼鸟习飞和寻食。非繁殖期(秋后、春季)集群活动。曾见过110余只的大群。也见有和红嘴山鸦(山鸦属 pyrrhocorax)、大嘴乌鸦鸦属 macrorhynchus)、寒鸦(Corvus dauuricus)混群在麦田、厩舍附近寻食者。

性机警,较难接近。成对觅食时,常是一只在地面啄食,另一只在高处警戒,受惊扰或发现异常情况,守望鸟就发出惊叫声而后双双飞走。成群在地上觅食时,也常有1~2只在觅食地较高处或树枝上守望,受惊时则集群飞走。停息时常伴随着鸣叫将尾羽向两侧微张而上下摆动,同时伴有低头、躬腿动作。飞行能力较强,飞行时尾羽扩展、双翅缓慢鼓动,呈波浪式前进。

喜鹊在天气炎热时有水浴习性,尤以每天14时左右多见。洗浴时由河边大石上飞落浅水中,下蹲将腹部接触一下水面然后站起、并抖动身体使羽毛蓬松;有时站立水中,低头将嘴伸入水后再抬头并用嘴梳肩羽和翅羽,约20~30秒飞回大石上,停数分钟再下水一次,然后飞去。鸣声较单调而响亮,常为“nhar-,zhar-,zhar-”“zhazha-zha”、“zhazhazhazha”,或单音“zha”。在地上休息或寻食时,常跳一下、转动一下身体,发出一声或二三声鸣叫。

杂食性鸟类,一般动物性食物丰富时(夏季和早秋)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尤其在繁殖期食物80%以上是动物性的;冬季和早春动物性食物尚能寻到的地区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在动物性食物少时,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东北地区韩国,南至中国东部,台湾岛海南岛,再到缅甸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朝鲜,缅甸等国家。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海南省,台湾。该亚种在甘肃西北部天堂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宁市、同德、班玛县和四川康定、峨边彝族自治县甘洛县等地与喜鹊青藏亚种(P. p. bottanensis)混交。

生长繁殖

喜鹊为地方性留鸟,各地都繁殖。它们有的在旧巢址上逐年整修加高营建新巢,有的新选新址建巢。营巢时间较早,在北京2月底以前开始营巢,在华南12月底开始分散配偶营巢。在陕西黄龙11月至翌年5月都见有衔巢材营巢者,而以3~4月为营巢盛期,雌雄共同营巢,巢材取自营巢地周围300m以内,小树枝一只喜鹊即可衔来插放好,大的树枝一只喜鹊衔带不动飞一段枯枝就掉地下,则见二只喜鹊各衔枯枝一头运至巢中插放好。

巢多营于营巢地区较高的树上,多近水源、大道、居民点。一般一树一巢,在大的树上也有一树2巢,2巢时常营于不同方位枝杈间。利用旧巢修建新巢者往往呈楼台状,巢高者达1m以上。《本草纲目》载“鹊巢开户背太岁”,故有人认为太岁每年方向不同,鹊巢开户亦异。根据观测,鹊巢出入口的方向是随建巢地环境不同而变异的,一般巢营于川道及川道两侧的山坡,其出入口号川道走向呈45°~135°角可避免风力直吹进巢内,这是喜鹊在长期进化适应过程中,在营巢上形成的一种进化适应性的行为。

产卵期各地不尽相同。在广东卵的出现是2月5日,3月中旬以后大量出现,3月中旬前只有25%的巢内有卵,产卵期一直到5月6日;在北京开始见于3月下旬,直至5、6月;在陕南汉中3月中旬巢中见卵,陕北地区最早产卵于4月上旬,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但6月中旬仍见有喜鹊产卵;在长白山3月末产卵,5月上旬见出巢幼鸟。

每窝产卵量少者2枚,多者11枚。卵色淡绿、青绿、深绿到蓝绿色,具棕色、褐色、黄褐色及紫褐色点斑,点斑有的均匀分布,有的较疏,有的钝端较密。卵平均大小为35.6mm×35.3mm;卵重10.16g。一般一年一窝,但若在产卵期卵被损坏则会另补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守护。孵卵期17~18天;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时雌雄双亲替换护雏和寻食,育雏期1个月。孵卵和育雏期,双亲护雏性很强,人若走近巢前则鸣叫不已,若上树到巢边时则会受到双亲鸟的掠头袭击。喜鹊繁殖期常和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争巢,有时十几只喜鹊一起帮助争斗,结果常是喜鹊失败而巢被红脚占据。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参考资料

Oiseaux.net (东篱小菊译编).www.oiseaux.net.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