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鸦(拉丁学名:Corvus monedula),别名慈鸦、麦鸦。其体长约为34厘米,体重约136~265克,属于中小型鸦科鸟类。喙短小,叫声短促、尖锐。成年寒鸦的头冠部为黑色,整个上体表为灰黑色,后颈部有一块白色的领斑,且雌性的颈部领斑相较于雄性更亮一些。雌性和雄性寒鸦的羽毛颜色比较相似,初级覆羽有着淡蓝绿色的闪光,次级覆羽和次级飞羽则富有淡蓝紫的闪光,无论冬夏都不会换羽。成年寒鸦的虹膜颜色为淡灰白或银白色。
寒鸦主要分布于在整个欧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中东至中亚地区。寒鸦不是中国的特有种,在中国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多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喀什、霍城县、伊宁市、新源县、巩留县、尼勒克、莫河地区。常栖息于山地、丘陵、平原、农田、旷野等各类生境中,乐于亲近人类,容易被驯化。
2016年,寒鸦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保护级别为无危(LC)。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寒鸦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寒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出现在古典的诗词、歌赋和画作中,古时的文人墨客常以寒鸦作为意象,寄托自己的思绪与情感。
形态特征
成年寒鸦的体长约34厘米,体重在136~265克之间,属于鸦科中体形较小者。喙短小,嘴峰长度约2.8~3.2厘米。成年寒鸦的翅长约22.5~24.4厘米,尾长约有12.6~14.2厘米,跗蹠平均长度约为4.4厘米。体色以黑色为基色,前额、头顶、眼先、喉、翅以及尾均为黑色,颊、枕部呈现淡灰白色,后头部和颈部为银灰色,这些部位的羽毛长且光滑,下体乌黑,后颈有一块白色领斑,且雌性的颈部领斑相较于雄性更亮。寒鸦的肩、背、尾上覆羽为灰黑色,喉部、初级覆羽和尾闪淡蓝绿色的光,而次级覆羽和次级飞羽则富有淡蓝紫的闪光。成年寒鸦的虹膜颜色为淡灰白或银白,眼后具银色细纹,嘴、跗及趾为黑色。幼鸟体色较成鸟更暗,颈侧白斑不显著,幼鸟的虹膜颜色随着生长时间变化,最初淡蓝色,然后变为暗褐,再慢慢变为污白,一年后变为银白色。寒鸦幼鸟也具深色的眼及深灰色区域但耳羽无银色细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寒鸦集中分布在整个欧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中东至中亚地区。
中国分布
寒鸦不是中国的特有种,在中国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多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喀什、霍城县、伊宁市、新源县、巩留县、尼勒克、莫河地区。
亚种分布
寒鸦分计四个亚种,分布如下表:
栖息环境
寒鸦是鸦属中较原始的种类,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农田、旷野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河流、林缘、农田、果园、村庄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比较常见,秋冬季节会常在农田和村落附近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寒鸦属于杂食性鸟类,常在农田、村落附近啄取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像昆虫、蠕虫等,也吃一些小型的无脊椎动物、鸟卵、其他鸟类的雏鸟、腐肉、动物尸体等,同时也会吃水果、豆类和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和取食居民区的垃圾。寒鸦在繁殖季节会闯进人类的居民区,有时大量的寒鸦集中于一个地块啄食庄稼,影响居民的庄稼收成。中国的维吾尔族农民将其视为害鸟。
节律行为
受季节的影响,寒鸦的栖息地在不同季节不尽相同,夏季多见于山中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林缘、草坡、亚高山灌丛及草甸草原等开阔地带。在秋、冬两季寒鸦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越冬于中国西藏西部的扎达—普兰地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非繁殖时期的寒鸦会和秃鼻乌鸦(鸦属 frugilegus)的群落一起密集在城市里,白天飞往郊区附近的垃圾堆、农田觅食,夜晚则占据路边、公园的高大乔木作为自己的夜宿场所。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寒鸦会和秃鼻乌鸦分开,飞回自己的繁殖地渡过繁殖期。
社群行为
寒鸦生性大胆、聒噪,喜欢结群生活,待在地面时,迈大步前进,同时抬起头部。秋冬两季,会飞到秃鼻乌鸦的群落中去,一起过冬。
生长繁殖
寒鸦的繁殖期为4~6月,交配系统为单配制,大多数的寒鸦每年都会筑新巢,由雌雄双方共同筑造,寒鸦喜欢集成大群,故采取集群筑巢的方式,有时也可见单对筑巢。
寒鸦的巢呈球形或浅盘状,外层用粗树枝搭建,内层垫有树皮、棉花、纤维、麻、羊毛、人发、兽毛、羽毛等柔软材料,从侧面开口。巢径440~470毫米,巢高170~210毫米,巢深30~50毫米。其巢主要在石质或土质的洞穴或缝隙中,树洞中亦可见到,有时也营巢于距离农田较近的开阔地和烟囱、屋檐等人工建筑中,甚至有一些寒鸦会在地下的兔子窝中筑巢。
筑巢完成后开始产卵,窝卵数3~8枚,鸟卵为椭圆形或圆形,呈淡蓝绿色,缀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色或暗褐色斑点。寒鸦的孵化期约17~19天,育雏期在30天左右,双亲共同承担育雏的任务,雌鸟孵卵,雄鸟则负责给雌鸟喂食。刚出壳的雏鸟通体呈肉红色,眼未睁开,仅背中央,翅基,两胁具少量稀疏的灰白色绒羽,其余部位裸露。野外寿命可达2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寒鸦的种群数量较多,经常可见到200~300只的大群。2018年,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估计,全球数量初步估计有3980-8340万个成熟个体。但自2020年以来,因保护庄稼对其进行人工干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保护等级
2000年,寒鸦被收录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2016年,寒鸦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寒鸦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文化价值
北宋人唐慎微《政类本草》描述:“慈鸦似乌而小,多群飞,作鸦鸦声者是。北土极多。不作膻臭也,今谓之寒鸦。”寒鸦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多出现在诗词画作中,以寄托作者的思绪与情感。南宋画家梁楷运用“减笔”的技法,绘有《疏柳寒鸦图》,枯柳疏枝,四只寒鸦形神各异,头尾以浓墨点染,羽翼用焦墨勾写,腹部略敷白粉,更突出鸦头之黑,笔简神丰。
参考资料
寒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5
寒鸦 Corvus monedula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1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2-14
疏柳寒鸦图.故宫博物院.2022-12-14